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小品

张参谋长那点事儿(张参谋长那点事儿有第二部吗)全程干货

前几天发文说了晋绥军团一级参谋长的问题,今天再说一说旧军队中参谋长的人选与地位。而德军中认为参谋人才在学识、修养、业务乃至个人性格、气质等方面都

张参谋长那点事儿(张参谋长那点事儿有第二部吗)全程干货

 

前几天发文说了晋绥军团一级参谋长的问题,今天再说一说旧军队中参谋长的人选与地位。

一、参谋长的人选因北洋建军是仿照德日陆军的,而德军中认为参谋人才在学识、修养、业务乃至个人性格、气质等方面都应区别于指挥官而另有要求(这里说的参谋是广义的参谋,含各级参谋长,下同)如对指挥官来说,要求的是忠诚、承担全部责任的勇气、胆量、果敢、自信等。

而对参谋来说,要求的则是博学、缜密、细心、慎重、协调等,故在参谋的遴选上走的是一条专门的渠道,即参谋的任命直属于参谋本部,参谋本部则直属德皇,而不是象一般军官那样属于内阁之下的陆军部或海军部日本陆军的建军思想完全是向德军学来的,对参谋与对将帅也有着完全不同的要求。

如在日军著名军事教义《统帅参考》中,便认为一个好的参谋长可能正好是一个不称职的指挥官,“机关工作会削弱做将帅所需要的性格”,所以战前的日军一直不主张参谋与指挥官的岗位可以调换这一思想,对于从小站练兵开始便仿效德日建军经验的袁世凯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所以他走的也是德军对参谋人材培养的路子。

这一思想和原则,一方面对于提高参谋队伍的修养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是有利于司令部建设的另一方面也在较长时间内限制了参谋长转任指挥官的机会,使之多数成为终身的参谋长在清末开始建军时,虽然要求军官必须得经军官学校毕业才行,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各级指挥官中仍有一定数量的行伍军人,只有组成各级司令部的参谋人员,才是全部由各类军校毕业的学生担任的,这是一个例外。

为什么参谋长必须军事科班出身呢?因为这个时候,军队的合成化已逐渐形成,若非经过正规军事教育者,你没法完成那专业性极强的参谋作业所以在北洋乃至更晚时候,就是纯粹全以老粗担任指挥官而歧视军校学生的西北军、直鲁联军、镇嵩军等军队中,各级参谋长,也全是由军校学生出身的军官担任。

北洋建军初期,部队各级的参谋长多由留学日本的士官生们担任,到了二十年代后,则基本以保定军校毕业的军官为主,到抗战时,有陆军大学学历而担任参谋长的又多起来这期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公布陆军参谋任职规则令》中规定,“各部队参谋长、副参谋长、参谋处长(作战参谋),以选用陆军大学毕业学员为原则”。

进入四十年代以后,国军各级参谋长中,陆军大学毕业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几乎成了清一色二、参谋长的地位从民国建成到全面抗战开始这二十几年,正是中国由统一走向混战再走向统一的过渡时期这期间,军队派系纷杂,干戈四起,给了许多军学出身者以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有相当多的保定军校和陆军大学毕业的军官,就象春秋时期的吴起、秦汉之际的张良一样,北走胡,南走越,凭籍自身系统的军事学识和过硬的参谋业务功底,服务或者受雇于各路军阀,充当了不同级别的参谋长,并以此作为专门的职业。

如近代兵学泰斗、原任保定军校校长的蒋方震,便曾先后受雇于护国军、护法军、吴佩孚的十四省讨贼联军、孙传芳的五省联军等旗帜完全不同的军队,充当参谋长及类似职务再如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充任直军第一军参谋长的陆军大学毕业生、保定军校著名战术教官李藻麟,在直军战败后,很快便又受雇于奉军,先是被郭松龄看中,后又让张宗昌抢走,从此充任张的参谋长,直到张宗昌集团覆亡。

军阀用人选将,对于带兵官,主要看重其历史渊源,对于参谋长,则更看重其军事学历在当时,一个想谋事的职业军人,要是和这个部队的首领没有某种渊源,就是一个连长的位子也很难得到,但只要有着娴熟的参谋业务功底,即便毫无渊源,也很有可能出任某一个师旅的参谋长。

比如原在西北军梁冠英部任参谋长的保定生李源惠,在梁部瓦解丢掉饭碗后,便曾经人介绍到与自己毫无渊源的孙殿英部拟任参谋长一职,虽后来双方没能谈妥,但也窥出其时的参谋长,确实有点象今天的经理一样,有雇佣的性质。

当然,不同的军阀内部,又各有不同这一时期的军阀,既有象唐生智、刘文辉、陈济棠、李宗仁、阎锡山那样接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也有象冯玉祥那样出身行伍的,还有象张宗昌那样起自草莽的由于各派系首领的出身不同,用人方式的不同,各军队中参谋长所能发挥的作用和地位也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在湘军、川军、粤军、桂军、东北军、晋绥军等部队中,参谋长的地位要高一些,作用发挥的要大一些,不少参谋长可以升任指挥官,上述军系中各主要将领均由保定生担任,也说明了这一点而在如冯玉祥部队、张宗昌部队、刘镇华部队、孙殿英部队中,虽然也都雇有大量的保定生、陆大生为其充当各级参谋长,但这些部队中的参谋长在地位上是偏低的,在作用上是发挥的不够的。

第一,他们更多只是受雇于军队指挥官,代行作战、训练等业务计划并对指挥官定下决心提出建议而已,至于有关军队的旗帜问题、建军的方略问题和用兵选将问题等重大决策,是无权建议的,即使有的指挥官也会征询他们的意见,也只是出于个人的原因,而不是普遍的要求。

第二,他们差不多永远只能是参谋长他们可能受到尊重,可能在物质上享受很高的待遇,甚至在指挥作战中代拆代行,却终究只被作为幕宾看待,很少有充任主官带兵的机会,如先后任过冯玉祥参谋长的刘骥、曹浩森等,先后任过张宗昌参谋长的金寿良、李藻麟等,都是出身国内外陆军大学的佼佼者,但一直到西北军、直鲁联军全部瓦解,却一直都是参谋长,始终没能独立掌握过一支部队。

在这些部队中,学生出身担任参谋长后又转任指挥官的例子,极其罕见在中央军中,因为部队指挥官与参谋人员的政治派别同出一脉,故早在抗战之前,参谋长的性质和地位便与地方派系军队中的参谋长有了较大的不同一是地位有了提升。

当时曾明文规定,参谋长是指挥官的主要助手,指挥官下达命令,须与参谋长联署,如果参谋长认为某个命令与上峰意旨不符,有权拒绝签署,这就无形中提高了参谋长的地位和权威二是转为队官成为必然颁行了“经历调任”制度,即今天所说的岗位轮换,规定队官(部队带兵主官)与参谋(广义的参谋)职务定期调换,以增加军官阅历。

虽然此项制度落实的并不好,但参谋长升任带兵主官的可能已经从法规上得到了保证,也有了较多实际的例子解放战争时期曾担任军长等高级指挥官的符昭骞、赵秀昆、赵子立、郭汝瑰、盛文,罗列、吴鹤云等,便都是多年担任参谋长又转任指挥官的。

总之,旧时参谋长的地位与作用,全无一定,牛上天去的,有;窝囊到家的,也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