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打字机(看不见的打字机 感悟)不看后悔
说起铅字打印机,如今的年轻人恐怕没有几个人见到过。
1.23点击上方蓝字[印象红磨坊]关注我们《印象红磨坊》支持如下稿件:01记叙凡人小事;02抒发乡情乡愁;03描写风土人情;04揭示人生哲理;05首发原创散文、短篇小说投稿邮箱:qe620115@sina.com 同时加微信:13986766692以便联系(备注:姓名+投稿)。
说起铅字打印机,如今的年轻人恐怕没有几个人见到过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不论是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以及学校,都离不开铅字打印机,如果打印量大的单位,甚至还配有专职打字员回忆伴我走过五个寒暑的那台铅字打字机至今不能忘怀……那“吧嗒”“吧嗒”的节奏时常在我耳边响起。
至于打字机的发明,我还没查到准确的资料有的说是意大利人佩莱里尼·图里在1808年发明了第一台机械打字机也有人说是美国的威廉·伯特在1828年制造了“排字机”,并在不久之后取得了专利后来又有人说,1874年诞生第一台打字机,以其维多利亚式的宫庭风格,华丽诞生 。
由此开始的一百多年里,无数动人的诗篇、浪漫的情书、不朽的巨著,陆续由此流淌于世 1915年,中国山东留美学生祁暄发明了一台大字盘中文打字机这台中文打字机需要把几千个常用字模都放在字盘里,然后一个一个检索打上去。
打字员从中找到要打的铅字,按动打字手柄,将铅字打到蜡纸上那时熟记字盘表的打字员,每分钟能打20个字左右 美国作曲家、指挥家安德森就是从打字机富有节奏的音响中获得灵感,创作了一首世界闻明的管弦乐小品《打字机》,它将真正的打字机作为节奏乐器,衬托着交响乐曲快速灵巧的旋律。
透过这首乐曲,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种已经消失的古老情趣多么令人敬佩用真正的打字机作为节奏乐器,乐队声部与打字机急速的击键声,连续三小节后出现的铃声,以及推动机头的咔嚓声等交织在一起,令人耳目一新。
这首乐曲描绘了大都市办公大楼中喧嚣的打字机声,和繁忙紧张的办公场面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长阳一中设在县人委会旁在这里参加中考结束以后,一位同乡学长领我到他的同学那里去玩这位同学就在人委机关打字那一刻留下的深刻印象是:打字机的机头敲击滚筒产生的叭叭声,每行字数已满时发出的“警告”铃声,手动换行发出的“嘎嘎”声和字盘左右滑动时的唧唧声,汇集一起,也犹如一曲动听的交响乐,就像光盘一样深深地刻录在我的脑海中。
人委会是全县的首脑机关,各办委都有各自的打字室,打字员操作一台半自动化机器,很有点神奇感办公大楼里,此起彼伏的打字机声音,这种机关工作好生羡慕啊! 说也巧,辍学代课两年后,县文教局一纸调令,我被安排到文教局行政股当打字员、收发员,兼图书管理员。
我知道,服从分配听指挥是每个干部最基本的素质,只能乖乖地去打字室上班文化教育局座落在县城繁华的新码头附近,据说那里曾是过去的一座寺庙与城关小学在一起,形成宽敞的四合院行政股和打字室设在一楼,股长是后来的工会主席马祥林(全国先进基层教育工会主席),我进文教局时,首先到他那里报到,马股长对我讲了很多工作要求,然后带我去打字室引见了打字的师傅。
我跟着马股长进了打字室,只见师傅坐在一架小机器旁边,机器上有一个圆圆的滚筒,上面卷着一张深蓝色的纸(后来我知道了那就是打字蜡纸),纸上还显现出一行行横排着的汉字上方是一个放文稿的铁架子,机器下方是一个长方形的字盘。
只见师傅右手握住打字锤的手柄,左手移动字盘,抬头看看文件,低头看着字盘,“卡嚓、卡嚓”正在打字 打字室里,弥漫着香烟味,橙色的阳光斜洒在房间里我的师傅姓秦,穿着非常讲究,还围着一条灰色长围巾,风度翩翩 ,仪表堂堂,很是潇洒。
白嫩的手指头不时按着手柄敲着打字机的键盘,每过几秒钟就听到咔擦一声,像拨动机枪的弹夹一样,拨动打字机的铅字,一个字又一个字,一行字又一行字,有力而有形地出现在滚筒的腊纸上 师傅用的这台老式打字机,全身用铁制成,长宽高约为70*45*30厘米,重量约50斤左右。
常用字盘上的钢字有2450个,另外还有两盒备用字,全部钢字约5000左右师傅左手操作常用字盘手柄左右移动,右手掌握“机头”前后左右全方位移动安装在机头上的“字锤”,对准字盘上需要打印的钢字,往下一按,字锤銜住字盘上的钢字,“咔嚓”一声,瞬间打到了装在滚筒处的蜡纸上,又瞬间放回字盘原处,这个“咔嚓”的过程仅一秒钟左右。
这台打字机看上去虽已老旧,但打出来的文件排版整齐、字迹工整清晰,文件资料成立速度之快,是手工刻写无法比拟的这让我大开眼界,并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对打字机有深刻印象,而且对打字工作非常感兴趣此时此刻,那《打字机》交响乐曲又在我脑海中回荡。
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打字技术学到手 接管这台打字机以后,可真是“不打不相识”,看以前老师傅打字干脆利落,操作快速,满以为学会打字是轻而易举的事而当我面对字盘里密密麻麻的“反手字”,脑子里一团雾水,犹如“瞎子跨进苗田里——摸不准方向”。
中文打字机使用的是铅合金铸成的活字,每个字就像印章上的字一样,是倒置并反写的要在有2400个钢字的字盘上立马找到需要打印的每一个字,谈何容易 于是,我首先着手熟悉字盘,照搬照抄地将字盘上的全部钢字打成“字盘表”带在身边,这样,在离开打字机的时候,也能从“字盘表”上熟悉字盘。
打字机上的字盘分三个区域,按汉字的偏旁部首依次排列中间区域的铅字,是根据本行业和当前社会及国家常用词汇,组成词汇或句子,集中排列不常用的放在字盘左右两边区域这样有助于记忆,便于提高打字速度 字盘上的文字熟背以后,按照师傅指点的办法先将蜡纸安放在滚筒上,然后左手握住字盘手柄,就象电影里看到的发报员手握发报键一样,从铅字盘里找到要打的铅字,按动打字手柄,将铅字打到蜡纸上。
机械般的一遍遍重复着同一个动作,啪哒、啪哒……一个字一个字地找,一个字一个字地打,一张一张的蜡纸更换,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错,不但要求眼神好,找字快,看字准,还要记忆力好,动作麻利,操作机器熟练,用力轻重适度,耐心更是必不可少的。
那时大单位都有打字机,这更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般也要有专职的打字员,这无疑是个让人羡慕的岗位文件起草人把草稿交给打字室以后,就得按文件格式在蜡纸上打好印刷过程也是使用油印机,那时这就是单位行文比较“先进”的手段了。
每次印完了一批文件,两手都是油墨,洗多少次都不干净,但是看到印刷出来的“成果”都是满心的欣慰,现在回忆起来还是有美美的成就感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文打字机,都是全机械的,恐怕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认识这种打字机了。
但这种中文打字机,可是当时各级党政机关和工商企业下发与上报文件,以及各大学、中、小学校试卷和文件的重要工具之一那时打字员是从事文字输入文件的文职人员,现在他们被称为“电脑资料输入员”打字员是一种办公室前线职位,打字员的职位多数称为“初级秘书”或文员。
风行了近三四十年的手工打字机正式宣布退出了历史舞台想想在当时,用它打出了数以万计的字、用了数不胜数的纸张看着它们,机器上的每个部件是这么的熟知,每个部件仿佛都还在动着、动着,"啪啪,啪"的打字响声,仍在耳边回绕。
打字机的出现和应用,也令打字员成为曾经很吃香的一种职业著名文化学者马未都回忆:“中文打字机远离我们不过一代人的时间至少在我开始工作的年月里,几乎每一个像样的单位都有一个部门叫打字室打字员一般都是心灵手巧长相可人的女性。
打字成为一门职业,单位的打字员都是领导信任的人” 机械打字机伴随我走过了人生起步的那些年它把文教局里写手们精心创作的每篇文章制作成正规文件,推动了全县文化教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与此同时,我也从中吸收了丰富的文化素养。
打字机这熟悉的声音,吟咏着文人们的文字,记录着我的汗水,讴歌着我伏案打字的日日夜夜在我记忆的长河里,打字机那“吧嗒,吧嗒”声,是我心中最神圣的音乐,我会小心地将她深深藏在心底作者简介胡德声,网名任逍遥,湖北长阳人。
本人长期与文字工作打交道,喜欢用笔端编织岁月,以情怀感悟人生今有缘与“印象红磨坊”文化人相遇,捧一杯虔诚徜徉墨香,与朋友同行,与清风相守,与月色存活,与天地共舞花开花落淡着墨,云卷云舒闲饮茶落尽繁华事,守住无华心。
今日荐阅高莉玲 | 铫 子 (忆旧物之一)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看不见的打字机(看不见的打字机 感悟)不看后悔
有鉴于此,几位青年学者与澎湃新闻联合发起“记录信息史”项目,开展与信息历史相关的口述史访谈、资源收藏、网络策展、纪录片拍摄等…
-
有女芙蓉初长成(有女芙蓉初长成男主角)快来看
《童养婿》《娇娘三嫁》《擒宠记》《盛宠之下》《皇后她想嫁人》《女配她一心出家(重生)》…
- 有女芙蓉初长成(有女芙蓉初长成男主角)干货满满
- 把妹书籍(把妹书籍免费阅读)一篇读懂
- 把妹书籍(把妹书籍免费阅读)墙裂推荐
- 张参谋长那点事儿(张参谋长那点事儿有第二部吗)不看后悔
- 张参谋长那点事儿(张参谋长那点事儿有第二部吗)全程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