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小说)墙裂推荐
2022年的国庆假期简略看过张宏杰老师的《简读中国史》,算是我完整读完的第一本历史书籍,我之前不擅阅读,对于历史书籍更是感觉枯燥无味,直到读过张
2022年的国庆假期简略看过张宏杰老师的《简读中国史》,算是我完整读完的第一本历史书籍,我之前不擅阅读,对于历史书籍更是感觉枯燥无味,直到读过张宏杰老师的《简读中国史》后,改变了我对历史书籍的看法,突然发觉历史书还可以这么好看,语言幽默灵活,类似小说又胜于小说,读的过程中脑子里会像放电影一样,把书中的故事生动的呈现出来,属于那种一口气读完的类型。
本次读的是张宏杰老师的另一部作品《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通过对明王朝历史中七个重要的人物描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的封建专制制度,这种写法很是新颖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作者针对朱元璋这部分的书写投入了较多的篇幅,包括了从童年悲惨遭遇到消灭对手建立明朝成为皇帝,再到建国后制订的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都描述的比较详细。
同时把朱元璋的性格描述的栩栩如生,入木三分,实在是精彩绝伦!朱元璋是伟大的,在军事上才能上,毛泽东同志称他为仅次于李世民的皇帝,在综合评价上毛泽东又把朱元璋与秦始皇排在前面的两个皇帝,可见朱元璋的厉害在创业成功前,他是那么谦逊、知人善用、仁慈,在创业成功后他又是那么的决断、独裁、暴力甚至残忍,他把双重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正是朱元璋的厉害之处,他深知创业容易守业难。
我们当今社会中的创业者也需要有朱元璋的审时度势,如果有点成绩就骄傲自满,那么他是很难会成功的明成祖朱棣:朱棣天生皇帝相,可惜他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按照惯例他是没机会继承明成祖朱元璋的皇位的,其实最终他的皇位确实没有从朱元璋那里继承来,而是靠自己争取来的,确切地说是通过篡位得来的。
最开始朱元璋册封了长子朱标为太子,可惜英年早逝,按照惯例又把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封为皇太孙这或许就是上天对朱棣的考验,朱允炆是一个满腹经纶、不可多得的才子,按理说他称帝也是顺应天意、民意的,朱元璋驾崩后,他顺利称帝。
可惜的是他的厚黑学不及格,也没有实战经验,从小到大就一直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皇宫中,所以他称帝后更多的是通过在书上学到的理论在执政这对于一个刚接管家业的富二代来说倒也没错,错就错在他太不懂得拉拢人心了,一上来就大刀阔斧的变革,铲除异己,其实就是他的那些藩王叔叔们,自己还未站稳脚跟,就要对公司里的有实力的叔叔们下手,这实在是不应该。
朱棣就比较聪明,他实际上对皇帝的位置垂涎已久,但是作为燕王的他是没有理由或则借口去造反篡位的,朱允炆的清理藩王的行动就刚好给了他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就是铲除朝廷奸臣,匡扶明朝基业有了这个光明正大的理由,再加上他多年来积累的战争经验,很快就打到了应天府皇宫内,巧合也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朱允炆被火烧死了(也有说下落不明的,总感觉这里有蹊跷),在这个“国不可以一日无君”的情况下,朱棣顺利称帝,这就体现了他那比他父亲朱元璋还厉害的审时度势的能力,同时也更懂得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利,在他治理期间出现了明朝唯一的盛世,永乐盛世。
大清官海瑞:站在现在看海瑞的一生算是幸运的,像他这样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居然还能够自然终老未被赐死或者陷害致死在明朝中后期,官吏们贪污腐败泛滥,皇帝也整日游手好闲、骄淫纵欲,整个朝廷上下弥漫着一股乌烟瘴气。
海瑞却偏偏是那个最自律的清官,从始至终都未能被这种恶习给腐化,实在难能可贵虽说海瑞是因病终老,其实他的一生是很悲惨的年幼丧父,好强的母亲对他严加管教,他的一生都是活在母亲给他灌输的道德感之下;在做官期间更是被同僚们嫌弃,甚至还被用作棋子,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他的“顽固不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致死一生都未能感化皇上。
想到最近很火的《狂飙》,海瑞的性格和剧中的安欣有几分相似,可是海瑞没有后台,想想如果安欣没有关系的话,估计很早就死掉了,也就没有后面正义的到来,其实现实社会中类似“海瑞”和“安欣”的人应该很少,这种人很难融入,也很难被大家接纳。
我相信现在社会中更多的应该是类似“杨健”的人,或许还会有少数类似“李响”的人!太监魏忠贤: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读本书之前,我还真不知道大名鼎鼎朱元璋创建的明朝还有一段太监参政的历史,要是朱元璋泉下有知的话,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创建的大业被子孙后代们这么糟蹋,估计会被气的再死一次。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梦想的权利,同时也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说不定梦想就实现了,比如这个魏忠贤(原名魏四)最初是村里有名的游手好闲的青年,还成了家生了女儿,为了改变当时大家庭的赤贫现状,魏四决定去做太监(当时他们村比较流行这个职业),一家人经过商讨之后居然一致同意,可见当时穷得都揭不开锅了,只能死马当活马医。
整个过程魏四一直都在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太监,本本分分做好自己的事,结果当然也不会太差难成大器的张献忠:明朝晚期,因腐败猖狂、赋税严重再加上政府的不作为,导致全国多地出现农民起义,这其实就是旧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必然规律,在矛盾激化到一定阶段后就会通过农民起义来解决。
明末时期的李自成和张献忠是两股重要的起义军,他们起义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有口饭吃,典型的官逼民反,当时情况就两种,不造反就会被饿死,造反至少可以吃饱饭幸运的话还可以活命所以他们起初并没有远大志向,起义的形式就是流动到不同的城市烧杀抢夺,抢完一个再到另一个,算是“流寇”。
在张献忠流浪十四年后,他受到李自成开国建府的刺激,再加上自己也已经接近四十岁厌倦了流荡生涯,决定自己也要据地称王,挥师入川,在1644年开朝于成都,国号大西可悲的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建国容易,治理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特别是张献忠这种粗人,大字不识几个,也没有朱元璋的智慧,再加上他在四川制造的毫无人性的大屠杀,很快就被明军给消灭了,实在是罪有应得!。
可悲的吴三桂:读完吴三桂的篇幅后,我的感觉就是吴三桂的一生是可悲的在明朝末期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他还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誓死效忠明朝,可以说他最开始是一直坚持自己忠臣的形象的甚至在从小培养他的三个舅舅陆续投清之后,他还是坚持这一原则,直到看到明朝大将洪承畴(这个可以说是吴三桂的偶像)也投了清以后,他心里动摇了,他明白了明朝已经无可救药了,他现在想的是活命,也想到了孝(此时他的父亲及家人都投靠了大顺李自成),最终他下了决心要去投靠李自成,可在投靠李自成的路上遇到了他外逃出来的家人,了解到李自成在搜刮富人家的财富,他们家也没有幸免,这样的见面礼让吴三桂非常愤怒,随即决定返回山海关与起义军死拼到底。
可毕竟自身兵力有限,为了对付起义军不得不向清军抛出了橄榄枝,皇太极利用吴三桂的将帅才能很快就平息了李自成的起义军和明朝的残留分子清朝建国后也没有亏待吴三桂,封他为平西藩王据地云南,这个时候吴三桂为了向清朝展示自己的忠心,特向康熙请命去缅甸追杀明朝末代永历皇帝。
也正是这个请命让满洲人对他有了疑心,所以有了后来康熙的削藩事件,吴三桂不同意交出兵权,最后被逼出兵和朝廷对抗,最后战死沙场,实在可惜其实明朝末期的忠臣能将还是很多的,除了吴三桂,还有后面要讲的郑成功,只可惜朱元璋的子孙后代们不争气,让延续了三百年左右的基业拱手让人!。
忠臣郑成功:郑成功是一个中日混血儿,父亲是一个海盗,母亲是日本人,遗传了父亲的血性和母亲的果敢刚毅终其一生,郑成功“明知不可违而为之”,在令人沮丧的明末历史留下了英雄主义的一章特别是他把当时具有海上霸主之称的荷兰人从台湾赶走,避免了台湾被西方残暴殖民三四百年的命运,实乃是民族大英雄,值得后人永世不忘!。
金句摘抄:1.人民宁肯辜负一个自己爱戴的人,也不会违背一个自己畏惧的人。这是人的本性。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长安幻夜(长安幻夜舞蹈表达了什么)太疯狂了
百“团”大战准备好啦!
-
全宋词(全宋词作者)不要告诉别人
每日荐阅 《全宋词》是中国近百年来最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之一。宋词和唐诗均为中国古典诗的艺术高峰。…
- 查令十字街84号(查令十字街84号百度云)这样也行?
- 与机器赛跑(机器猎豹赛跑)燃爆了
- 最新图书(最新图书选题推荐)新鲜出炉
- 最新图书(最新图书选题推荐)快来看
- 鸳鸯刀电视剧(鸳鸯刀电视剧全集国语)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