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找我(潍坊怎么找学生)怎么可以错过
从湘西农村娃成长为世界知名生物学家,结缘山东发展现代农业邓兴旺:让农民少辛苦多赚钱8月9日下午,潍坊峡山,记者见到邓兴旺时,他正靠在办公室宽大的窗台边看一本英文期刊,窗
从湘西农村娃成长为世界知名生物学家,结缘山东发展现代农业邓兴旺:让农民少辛苦多赚钱8月9日下午,潍坊峡山,记者见到邓兴旺时,他正靠在办公室宽大的窗台边看一本英文期刊,窗外是峡山水库波光潋滟的水面他中等个头,身材敦实,双目炯炯,圆脸上笑容和蔼真诚。
如果不注意放在书旁的老花镜,根本看不出他有59岁了今年7月10日,经过6年酝酿,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在山东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正式投用,邓兴旺担任院长在同行眼里,他是讲坛上、期刊里的“大神级”人物:世界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
50岁前,他几乎拿遍了国际植物学界的所有奖项,他领导的实验室所取得的成果被认定为行业标准2014年,邓兴旺辞去国外顶尖大学的终身教授教职,全职回到北京大学,从零开始筹建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选择,邓兴旺说:“我的初心,听起来可能有点儿俗,就是让农民少辛苦多赚钱。
”
从湘西大山走到学术顶峰每次身边有人说农民无知、愚昧,邓兴旺都会和他辩论:“你不能这样说啊,我就是个农民!”他从不讳言自己出身农村在他看来,正是童年的乡村生活,像风筝的线,若干年后把他牵回了农村邓兴旺1962年出生在湖南省沅陵县北溶乡三八村邓家岭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作为“湘西门户”的沅陵,东矗雪峰山,西立武陵山,是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后到达并开坛讲学的第一站,当年讲学的“虎溪书院”保留至今,王阳明的思想穿越千年依然对沅陵这片热土的文脉影响深远邓家岭只有5户人家,没路、没电,要走10多里山路才踏上公路。
村民自给自足,养猪狗、牛羊、鸡鸭,种水稻,买的工业品主要是盐和点灯的煤油物质的贫乏不影响村民精神的丰盛,邓兴旺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父母用最朴实的语言告诉他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邓兴旺在家中五兄妹中排行老大,自幼聪颖好学,很小就边听着故事边帮父母干活并照料弟妹。
邓兴旺5岁时,村里来了一位十八九岁的女知青,纯朴的村民不舍得让她干农活,请她教孩子们识字读书没有教室,邓兴旺的父母从家中挤出一间房子作为临时教室,村民轮流给老师送饭,一个“临时学校”便在他家建成了上了3年,邓兴旺大一点儿了,就去大队上小学,每天翻过一座山头去学校,天亮出去,天黑回来。
碰到下雨,浇得浑身透湿但他风雨无阻,学习认真,在班上是问老师问题最勤的一个1978年夏天的一个傍晚,邓兴旺放羊归来,村里一个青年从镇上回来,挥舞着一张纸,老远喊他:“兴旺,你考上北京大学啦!”录取通知书上写的是“生物学系”,并不是他报的志愿。
“生物是啥,我明白;生物学系是啥,我就不知道了”邓兴旺说若干年后,当他成为全球著名的生物学家,他才发现,这个问题,他倾其一生都在解答邓兴旺说,从那天起,他人生的方向就定了带着走向未来的录取通知书,他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远征,不满16岁的邓兴旺来到北京。
宿舍里的同学少、中、青都有,有党政干部,有城市孩子邓兴旺很受刺激:在老家的同龄人里,自己读书算最多的;但比起城里的同学,自己却见识最少,几乎什么都不知道巨大的城乡差距让他意识到,农民太辛苦了!父母每天手脚不停,一年到头能吃饱饭就不错,更不要说让孩子见世面了。
他暗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邓兴旺格外珍惜学习机会,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上课、泡图书馆,每年寒假才回一次家他成绩优异,在北大一口气读完了硕士198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他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士,不到4年修完了通常需要6年才能修完的课程,提前毕业。
毕业后,他留在该校“植物基因表达研究所”做博士后,在学术界崭露头角1992年,他进入耶鲁大学任教;1999年,因为在植物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年仅37岁的他,被该校聘为终身教授科研“狂人”弯道超车解“天问”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科研生涯中,邓兴旺提出了一个“天问”,为什么植物在阳光下和黑暗中生长不一样呢?如果找到了光控制植物生长的“开关”,是不是关掉“开关”,植物在黑暗中也能生长呢?要找到这个“开关”,先得找到一株或多株在黑暗中也能正常生长的植株。
他博士后期间的工作就是要解决这个“天问”,这是一个一提出来就受到特别赞叹的科研选题,但这一次,他不再是上帝的宠儿,之前所有的方法都不灵了,苦攻半年后毫无进展几入绝境,他第一次体验到努力到无能为力的绝望屋漏偏逢连夜雨,某天,他突然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细胞》封面上看到自己苦苦求而不得的“突变体”——在黑暗中正常生长的植株,已经被另一个强大的科研团队发现,并以封面论文发表。
原本以为是独一无二的“天问”研究,不仅有人在做,且已经做了5年之久,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要超越对方,提前找到这个能让植物在黑暗中也能正常生长的控制“开关”,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老师和同学惋惜之余纷纷建议他选择放弃,放弃似乎是当时最明智的选择!。
他疯了,他决定背水一战,撞到南墙也不回头!但在具体的方式方法上,他选择了巧干加“蛮干”接下来的几个月,同事每天看到他走火入魔般在实验室从清晨到深夜,头发凌乱,眼睛充满血丝最终,他弯道超车,用别人10倍的工作量加上一个奇妙的方法,在世界范围内找到并克隆了光控制植物生长的第一个“开关”——COP1基因,比另一个团队的结果提前了整整两年。
他的这个成果于1992年也被《细胞》发表,这是一篇让学术界眼前一亮的“狂人日记”之后几十年至今,全世界植物科学家都沿着他这个原始发现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也奠定了他在植物光生物学的学术地位随后他的科研成果一发不可收,获得世界光生物学领域的各种学术大奖。
一语惊醒异乡人从实验室走到大田1998年,邓兴旺把父母接到国外,让他们看看自己生活工作的地方本以为会得到二老夸奖,没想到当了一辈子农民的父亲张口就问:“在这里,你在做什么?”邓兴旺一时语塞一是基础研究确实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再一个,他出来念书,的确没给家乡带来丝毫改变:老家的村里前几年才通了公路,沅陵县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小时候因为几分之差没上大学的同伴,还在田里刀耕火种,和几十年前几乎没啥两样。
自己研究这研究那,并没用在最需要他的地方……被父亲一语惊醒,邓兴旺觉得自己必须为中国的农民和农村做点实事他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内,和高校、院所、企业开展教学科研合作1998年,邓兴旺在北京大学开设“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发育遗传学”暑期讲习班,向全国高校院所的生物系学生免费开放,介绍国际生物学前沿信息。
2001年,他促成了耶鲁大学在本土之外成立第一个合作中心“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帮助北大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加快踏入国际快车道2008年,邓兴旺调整研究方向,从基础研究转向农业生物科技研究。
在他看来,现代生物技术可以解决大部分农业生产的问题研究对象,他锁定了我国的第一大主粮——水稻邓兴旺团队针对我国传统水稻育种“三系法”配组不自由、“两系法”制种不安全的技术问题,提出了新的技术方案“水稻智能不育分子设计技术研究及新型不育系的创制”。
所谓“智能不育分子设计”,即通过在隐性雄性不育植株中糅合不育恢复基因、失活花粉基因和荧光基因组成的基因链,生产杂交水稻种子在邓兴旺看来,植物基因的状态是可以“精确设计”的,进而,植物的性状也是可以“定制”的。
比如我国很多水稻产区种稻不育苗、不插秧,直接将稻种撒播入土,这种“直播稻”播种容易,杂草却多,杂草和水稻长得差不多,用农药除草,稻苗也跟着死了邓兴旺就想了一个办法,通过诱变育种培育出了一种抗某种除草剂的水稻。
种这种水稻,只要用这种除草剂一喷,就可以除去杂草又不伤害水稻仅免去除草劳动,每亩地就可为农户节省成本120-300元;田里没了杂草,还便于后续的机械化耕作,省时又省力即便能做到“分子设计”,研发也是一项艰苦的劳动。
3年间,邓兴旺团队用了近百万个组培瓶,培养了几百万株水稻苗,最后拿出了一株所有技术指标都达到设计要求、使用标准的“理想”苗如今,他们构建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技术体系,获得了多个达到应用水平、表现突出的第三代新型不育系和优势组合,以抗除草剂性状为基础,已经育成多个抗除草剂、低重金属吸附、氮高效利用的优质水稻新品种,目前这些新品种正在等待品种审定。
部分品种已投入大田应用示范,为水稻的大田生产提供了轻简高效的良种良法,也为农民减轻了劳动、增加了收入邓兴旺说,很多农民愿意提前打款预订这些种子多少次,走在示范田窄窄的田埂上,和农民一起观察水稻长势、预测今年收成的时候,邓兴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当年自己跟父母在田里劳作的场景,回忆起他小时候的一个愿望。
“种水稻是最累的活,在水里面赤着脚、弓着腰,手脚着地,插秧、割稻、收稻所以我一直有一个愿望:能让我们的父母、乡亲,少一分辛苦、多一分收获,不负我们的所学”把更多优秀年轻人调动起来改变中国农业农村随着科研工作的纵深开展,邓兴旺愈发发现个人及所带团队对世界的贡献是有限的,一个技术、一个产品,在广大农村、亿万农民面前,好似长江里的几滴水,影响有限。
邓兴旺再次陷入了沉思,怎样才能从有限到无限?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让普通民众也享受到科研的成果和技术?他想到了科普,2020年—2021年,《植物私生活》《植物的身体》《植物与食物》相继问世,这套书以通俗易懂且生动有趣的方式对植物学进行了系统的科普,丛书出版即受到读者广泛推崇,吸引年轻人“像小孩子偷看小说一样看植物学”。
除了做好科研科普,邓兴旺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迄今已经在全球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182人,2015年邓兴旺获得《自然》杂志杰出导师终身成就奖“我的‘个人梦’一一实现了,现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也势在必行,但需要真正懂农业、爱农业、干农业的人来扎扎实实地全情投入,像我这样的人,看遍繁华世界,基本衣食无忧,有几十年农业相关学识经验,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将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融为一体,将个人的小我与国家的大我融为一体,恰逢其时!自己一个人带几个学生,那样培养人才太慢了。
建一个学院,利用北大这个平台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年轻教师北大学生——这些优秀的年轻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农业感兴趣,就能推动农业农村的改变”邓兴旺这样说筹建北大现代农学院的初衷邓兴旺回到北大建的第一个学科,就是农业经济管理,而不是他自己最擅长的生物学技术。
他认为,把农业搞好不仅是技术问题,光有好技术、好品种,农民不会一用就富,必须改变整个农村的生产、管理、经营模式得知中科院教授黄季焜在这个领域成就突出,邓兴旺先后拜访不下6次,终于邀请黄季焜到了北大北大给了现代农学院10个教授名额,邓兴旺除自己不得不占了1个外,其他9个都给了黄季焜的学科。
黄季焜用1年组起了9人团队2019年5月,该专业正式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现代农学院后来又向学校申请了20个名额,这才开始建设农业生物技术学科及植物遗传与发育学科就这样,像一个轮回,走出大山36年后,邓兴旺又将脚步踏上了田间地头、回到了中国农村,做起了有关农业农村的事情。
结缘山东乡村振兴的毅行者2015年7月23日,考察了几个省市以后,邓兴旺来到山东潍坊,登上了峡山水库北岸的一座小山他这是要做另一件事:选址建设一个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凭水临风,看着广阔无垠的湖面,邓兴旺一下子喜欢上了这里:“就是这里了!将来我们招引的专家一定也会喜欢!”。
现任潍坊市副市长的马清民,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当时,他任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陪邓兴旺登上了这座小山“那时候,峡山是山东唯一的‘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生态农业已经小有名气,并明确发展现代生态高效农业,而‘高效’必须依靠高科技。
我跟邓教授建议,你既可以研究主粮,也可以在蔬菜水果方面搞些突破;农业经济、农村社会也可以一并研究我们第一次见面就达成了高度共识”马清民说6年后的2021年7月10日,现代化的楼群正式投用,蓝图成了现实6年间,邓兴旺大部分时间住在峡山,生物学家化身“工地管家”,一砖一瓦,倾注了大量心血。
为了让园区的建筑设计方案有国际感,让来院工作的中外专家都喜欢,邓兴旺还特意征求了自己在国外学建筑的女儿的意见建设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邓兴旺说,一为聚才,锁定世界一流的科研领军人才,他规划的园区指标就是“能容纳500名科研人员工作生活”。
二为接地气,“研究农业不能光在实验室,要到农业生产一线研究农业研究农村,不能找城市、城郊那样的‘输血型’农村,也不能找我老家那样过于偏远的,要找比较典型、有代表性的山东是个农业大省,潍坊农业突出,峡山远离城市,都合适。
而且这里离北京近,交通好”他说300亩最好的地,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党政班子二话不说,给了北大农研院不用邓兴旺提要求,峡山又拿出周边约200亩地,出资1亿多元配建了道路、园林等基础设施潍坊市出资建设校园,至今已投资7亿多元,形成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
山东省与北京大学签署共建协议,省政府每年出资1.5亿元作为农研院的运行经费,稳定支持10年6年后的今天,峡山已经代替北京,成了邓兴旺的稳定居所“今年我只因为上课去了七八趟北京,到外地进行了几次学术交流,其他时间都在峡山。
我们团队的其他老师,因为疫情关系,有的过年都没回家”邓兴旺说来到山东,邓兴旺经常穿着运动鞋,走进农民的田地、大棚搞调研“不能光看报表农民一年能种出多少东西,能挣多少钱,怎么种的,面临哪些问题,都要取得一手数据才行。
”邓兴旺说另一方面,邓兴旺并没有离开讲坛,反而把讲坛带到了潍坊因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的到来,潍坊从农业产业高地开始升级为学术高地今年6月25日,以“整合技术 挖掘资源 振兴生物种业”为主题的第三届(2021)前沿分子育种技术研讨会在潍坊开幕。
研讨会正是由该院主办平日,邓兴旺高朋不断,截至8月18日,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的学术讲座,已经讲到了第31讲,很多业内人士都知道了潍坊峡山走进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大厅,小麦、玉米、黄瓜、南瓜、西红柿、甜瓜、辣椒等作物育种成果的图文、实物,已摆了长长的两排,团队的作用已经显现。
“比如我最开始找的两个帮手:育种专家张兴平、生物技术专家章旺根,都是全球最好的专家之一我进行偏基础的研究,如果提出一个新思路、新方法,这个方法要成功,要变得非常好用,就需要生物技术的配合;有了生物技术的方法,才能育出很好的品种;而育种不给力,形成不了最终产品,农民也用不上。
我们三个人,好似三个瓣,组成了一个圆我们把这三个领域的方向把握好,支持年轻科学家,做草莓、做大豆,做其他作物,就能源源不断出来成果”现在,北大农研院已经建立了9个公共平台、9个独立实验室,引进高层次人才128名,装备了近2亿元的大型仪器设备。
“我们的计划是建成30个世界前沿实验室,五年内形成国际前沿学科,十年内建成全球知名农业研究机构”邓兴旺说回国7年,“一学院、一研究院”建起来,邓兴旺说,虽然白手起家、千头万绪,事务比想象中要繁杂很多,但还好,他的目标正在稳步实现。
“未来,通过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经营科学化,如果一个农户用10亩地一年能纯挣20万元,那农民就可以扬眉吐气了到那时,农民不是一般人想当就当的,得考试、得实习,不能让你浪费了宝贵的土地”邓兴旺说:“我估计,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看见它实现。
”来源|大众日报编辑|孙小花
看着好,记得点赞+在看哦 ↓↓↓ 用心“潍 ”你,赢得“坊”心!♥ ♥ ♥ ♥ ♥ ♥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潍坊找我(潍坊怎么找学生)一看就会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8日讯 4月28日,潍坊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2023年全市中考暨义务教育招生政策新闻发布会,会上除了介绍今年中小…
-
荔园晨风bbs站(深圳荔园晨风进不去)干货满满
很多同学们会觉得自己的学习可能会有点困难,老师上课讲的太快,自己还没听懂就过了,或者是老师上课实在听不懂!!…
- 萌购网(萌购网官网)奔走相告
- 御诚批发网(诚兴百货批发)居然可以这样
- 哥妹旅行网(火哥旅行视频)没想到
- 哥妹旅行网(火哥旅行视频)燃爆了
- 疯狂啃书论坛(啃书论坛怎么了)干货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