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小品

期限错配(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一篇读懂

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市场环境、资产负债结构及金融机构盈利模式等发生明显变化。流动性管理成为地方法人银行机构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期限错配(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一篇读懂

 

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市场环境、资产负债结构及金融机构盈利模式等发生明显变化,流动性管理成为地方法人银行机构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人民银行近日发布了《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8)》(下称《报告》),对95家地方法人银行机构进行流动性管理情况的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流动性总体稳定,流动性资产储备相对充足,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逐渐完善,但也存在期限错配、批发性融资占比较高等问题《报告》指出,未来地方法人银行机构要进一步完善流动性管理框架重视流动性管理机制建设,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优化流动性管理策略,着力缓解期限错配问题。

同业负债占比明显降低人民银行此次抽样调查,选择了95家地方法人银行机构为调查样本,其中东部地区36家,中部地区27家,西部地区26家,东北地区6家;从机构类型看,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43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33家,村镇银行19家。

调查结果显示,首先,目前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流动性水平总体合理稳定2017年末,样本银行机构流动性比例为46.3%,同比下降4.8个百分点,较全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低3.7个百分点从总量占比看,样本银行2017年末流动性资产占总资产比例为20.2%,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

样本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保持较高水平,2017年样本银行机构流动性覆盖率为111.5%,高于监管标准100%的要求2017年末样本银行净稳定资金比例同比上升 4.5个百分点,稳定资金来源较为充足第二,优质流动性资产相对充裕,短期偿债能力较强。

据测算,2017年末样本银行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和流动性匹配率分别为159.5%和 116.1%,高于监管标准,同比分别提高37.1个和7.8个百分点,优质流动性资产总体水平较高第三,同业负债比例有所下降,核心负债依存度相对较高。

《报告》称,随着一系列加强金融监管措施出台,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同业负债依存度明显降低2017年末,样本银行机构同业负债比例为10.4%,较2013年末下降1.9个百分点2013-2017年,样本银行的核心负债依存度分别为54.3%、55.6%、52.4%、49.7%和48.2%。

《报告》认为,总体来看,样本银行流动性状况良好,但是个别商业银行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如期限错配问题地方法人银行机构负债来源逐步多元化,样本银行定期存款加权期限较2013年平均缩短15个月, 而资产端用于相对高收益的长期债券或长期限的资管产品相对较多。

再比如批发性融资占比较高问题部分地方法人银行机构依靠同业融资方式支撑资产业务发展及满足流动性管理需要,对批发性融资依赖水平较高,应急融资能力有限,容易诱发流动性风险着力缓解期限错配问题通过此次调查,人民银行发现,地方法人银行机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从同业合作情况看,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普遍建立起各类流动性互助机制,并通过运用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满足短期流动性需求《报告》提出,加强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流动性管理将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首先,进一步完善流动性管理框架。

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将加强预调微调和预期引导,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平滑银行体系流动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的业务指导,发挥一级交易商中城商行、农商行类机构作为地方主要金融机构的辐射作用,疏通流动性传导的“毛细血管”,,确保央行提供的流动性充分传导到地方法人银行机构。

同时,进一步完善常备借贷便利(SLF)操作机制,扩大电子化操作的实施范围,提高操作效率和便利程度,进一步发挥SLF利率作为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维护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将加强对法人银行机构的流动性监测和分析,对期限错配突出、流动性缺口大、短期资金来源占比高的金融机构予以重点关注,努力做到流动性风险“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第二,重视流动性管理机制建设,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引导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根据各自的机构类型,建立特色化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高管层向董事会定期报告机制,在考核政策中体现流动性风险对高管层绩效的约束,同时要加强流行性风险监测和管理人员培养。

要定期测试应急融资能力,确保应急融资渠道的畅通在此基础上,优化和规范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互助机制,探索共同研发适用性较强的风险压力测试模板及业务操作系统,提高数据分析、监测及预判水平第三,优化流动性管理策略,着力缓解期限错配问题。

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应根据风险偏好制定流动性管理策略,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有效防范流动性风险在资产方面,要按照宏观审慎要求,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储备,积极开发新的信贷产品,调整客户和期限结构,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严防信贷等资产过快扩张可能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在负债方面,增强主动负债能力,调整优化负债结构,避免资金来源过度集中同时,根据资产流动性特征,合理配置各类资产,确保资产、负债规模和期限的合理配置探索在主要业务条线的产品定价、绩效激励和新产品准入方面准确计算流动性成本、收益和风险,树立流动性成本理念,探索建立流动性成本分摊机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