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小品

春典(春典是什么意思)全程干货

春典是一种旧时代江湖人使用的暗语

春典(春典是什么意思)全程干货

 

 春典是什么?       春典是一种旧时代江湖人使用的暗语,非常全面驳杂,使用春典讲话叫“湍春”也叫“调坎儿”,几乎生活中所有的词句都可以用春典来表达,比如说“一二三四五”,湍春是“溜月汪摘中”,走江湖的人称作“老合”,外行叫做“空码”......不一而足,涉及到方方面面。

        据考证江湖暗语可能起源很早,但是现在的春典形成于清代,最初是南春北典,也就是说南方和北方的暗语是不相同的,后来南北合流才形成了如今的春典《春典》按照江湖中的“八门”分成了八典,即八种职业的人早先都会说“春典”(在旧社会不能掌握这些基本的用语,就难于在江湖上生存),各门的《春典》都相通。

“八门”即:金(算卦相面的)、皮(卖野药的)、彩(练杂技、变戏法的)、挂(保镖、练武术卖艺的)、评(说评书的)、圌(说相声的)、调(行骗、偷窃的)柳(唱鼓曲的)八门的春典只有细微差别,基本相同也就是说,相声不仅仅是使用春典的唯一行业。

        春典的许多词汇是可以从字面上理解的,有的属于抓住特点的,比如把吃饭叫做“上啃”,鞋叫“踢土”,听着不雅,倒也生动;有的属于同类词,比如把好的真的叫做“尖”的,把假的叫做“腥的”,不解释也明白;还有的是方言的转化,比如把多叫“嗨”,就可以参照北京方言来解读,而且现在有些地方的方言中的个别词汇,就是从春典中转化而来的,比如说北京话叫美女做“尖果”。

但更多的则很难理解,比如把不好的叫“念嘬”,把喝酒叫“搬山”,唱歌叫“柳”,不解释你这辈子也想不明白,这一部分词汇如何产生的,恐怕也很难进行考证了        旧社会世道险恶,谋生艰难,江湖人又是下九流,他们杜撰出的这种春典,是一种隐匿的以生存为基础的流民社会自保的手段。

这也形成了以上述八门为代表的江湖人的一种另类语言体系,当然也不仅仅局限于这八门,江湖人都在使用,包括清末民国时期各地的土匪,还有洪门青帮等黑社会道门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相声术语,等同于土匪黑话和黑社会暗语。

春典为什么又开始流行?         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黑社会和江湖的消失,春典作为一种文化糟粕是被禁止的这是很多相声界老先生都不愿意讲“春典”的原因,相声改进小组成立后更是剔除了很多传统相声中的糟粕,包括涉及到春典的内容。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文艺开始复兴,当时因为电台和剧场是大众主要娱乐媒介,所以相声迅猛发展,那时演出最多的艺术门类就是相声,演员数量比电影话剧演员还要多,而这一时期除了新作品不断涌现,传统的东西也全部复苏,包括春典。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相声演员们对于春典的知识只能说是一知半解,因为没有相关资料让他们学习,老先生也不愿意教这个但是随着相声演员队伍不断扩大,自身素质不足,很多人相声说的并不好,为了标榜自己是“门里人”是“内行”,他们转而对复苏深挖学习“春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仿佛只要能一嘴“坎儿”(春典的另一种叫法)就能成为相声演员了,而春典是相声术语这一说法,就是这批人创造出来的谬论。

        到了再下一代的年轻演员,基于上一代对传统相声理论、传统相声段子还有旧时代相声传统的发掘整理已经全部完成而创新又很难,他们就把对春典的掌握当成了一种时兴的行为腐气沉沉的春典就焕发了新的生命,满口黑话成了相声圈的时尚。

        学中文很难,学习外语更难,但春典巨大的词汇量就像一门外语,并且是极小众的,很容易掌握,还朗朗上口,因为不需要语法,你只要学习个别单词就可以了,往往几个单词拼在一起就有惊艳的效果年轻人对于知识总是充满渴望的,学别的知识并不能标新立异,而焕发了青春的春典恰恰迎合了年轻人求新求快爱炫耀的猎奇心理。

近年来很多不同行业的人拜师加入相声行,不少都是基于这种猎奇心理春典应该怎样被继承?       春典之所以能产生,必定有那个时期的社会基础,存在的就是有价值的,但在当今这个时代它已经明显不适应社会发展,也不适合社会应用,是个废物,且没有什么废物利用的价值。

是不是春典就应该被消灭呢?个人认为,作为文化遗存,春典应该被整理成系统并走进博物馆,我们保留它的目的是为了在历史上留下一笔,以证明它曾经存在过        之所以不主张春典在现实中被应用,还因为春典本身也是一种低俗的文化。

相声界的老先生们其实都很清楚这一点,某位老先生当年就对年轻演员一嘴“坎儿”深恶痛绝,“这都是黑话,我们不应该学这个,你看人家戏曲演员,梅兰芳梅先生,马连良马先生,什么时候听人家调过坎儿相声要成为高雅的艺术,就不能学习春典。

”        要想保证年轻人不学,首先老先生要不教但有些相声前辈却恰恰以此为乐,春典词汇量有多大似乎成了某些人在行内资历有多深的一种标准,有些老先生对于教春典乐此不疲,教你相声你不爱学,我也不会,教你春典你乐意我也高兴。

很多人拜师收徒的三件事就是置杵(收钱)、摆知(拜师仪式)、过春典,完全没一点正事,更像旧社会封建会道门的感觉更有甚者,个别老先生,不仅满嘴“坎儿”,而且还创新,比如钱叫“杵头子”,他非要写成“楚头子”,好事情叫“尖局”他非写成“尖菊”,其实春典怎么写成文字并无定论,但之前各种资料显示的文字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独树一帜大可不必,如果你的文字看起来有道理,说得过去也就罢了,比如把“杵头子”写成“储头子”或者干脆“储投资”。

完全为标新立异而自我杜撰,大可不必!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想劝年轻人一句:把工夫下在表演上才是长真本事,学一嘴炉灰渣子,有什么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