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原文)万万没想到
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7日)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
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7日)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这位科学巨匠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
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
斗争是他得心应手的事情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229],《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作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拿这一成果引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载于1883年3月22日“社会民主党人报”第13号
署名:弗·恩格斯原文是德文俄文译自“社会民主党人报”学习导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讲话在这篇讲话中,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对马克思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一生给予了热情赞扬,对这位伟人毕生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进行了高度概括并做出崇高评价。
一、写作背景 1883年3月14日,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在伦敦与世长辞,享年65岁马克思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的逝世在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中引起巨大的悲痛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安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
恩格斯等马克思生前的战友、同志和亲人朋友参加了葬礼并向马克思的遗体献了花圈,随后恩格斯发表了这篇不朽的讲话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莱茵地区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先后就读于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
1842年,24岁的马克思移居科伦,任《莱茵报》主编他深入研究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充分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思想成果,总结当时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制订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186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伦敦领导创立了第一国际,从而奠定了无产阶级团结战斗的组织基础马克思用毕生心血写出《资本论》这部光辉的科学巨著,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实基础,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在长达40多年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形成了最亲密、最崇高的革命友谊列宁曾经充满激情地盛赞这种友谊,他说:“古老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这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正是这种伟大的友谊,决定了只有恩格斯才最了解马克思和他的思想,才最有资格、最能科学地评价马克思的理论及其实践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当时是用英文发表的,后来以德文刊登在1883年3月22日《社会民主党人报》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个标题是编者加的。
二、内容介绍 恩格斯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伟大一生他指出,作为科学家,马克思十分重视科学中的每一个重大发现,把科学看成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作为革命家,他毕生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
1.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 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正是这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马克思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一个社会的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而国家设施、法的观念、艺术和宗教观念等,则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面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来解释,而不是相反。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了不同的生产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生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引起生产关系或迟或早地发生变革;而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整个上层建筑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恩格斯把这个历史规律的发现归功于马克思。
恩格斯写道:“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2页) 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分为购买物质生产资料的部分和购买劳动力的部分。
前者在生产过程中只是改变物质生产资料的形态,其本身的价值并不增加而后者即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则可以生产出一个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所以马克思称前者为不变资本,后者为可变资本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之后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了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马克思称其为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恩格斯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指出:“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2页)他还指出,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2页)。
2.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国际工人协会,后通称第一国际,是无产阶级第一个国际性的革命联合组织1864年9月28日,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成立国际工人协会的决议,并选出了临时中央委员会马克思被选入临时中央委员会,在10月5日临时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又被选入负责起草协会纲领性文件的小委员会。
小委员会的最初几次会议在马克思缺席的情况下提出一份文件这个文件受到马克思及其他委员的批评因此,小委员会委托马克思完成文件起草工作,于是他在10月21日至27日之间用英文拟定了《协会成立宣言》和《协会临时章程》。
这两个文件于10月27日得到小委员会的赞同,同年11月1日被临时中央委员会一致通过依据临时章程临时中央委员会被确认为领导机关,后改称国际总委员会马克思是国际工人协会名副其实的创立者和实际的领导者恩格斯指出,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是马克思一生各种革命活动的顶峰,“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3页)3.关于马克思的其他贡献 《讲话》还列举了马克思的其他革命贡献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不仅在理论上有两大科学发现,而且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更重要的是,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重要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因此,马克思对于科学中的任何重大发现都会感到非常高兴,比如他密切关注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在去世前不久,马克思还在密切关注法国物理学家马塞尔·德普勒成功进行远距离输电实验的报道。
《讲话》历数了马克思所进行的各种革命活动恩格斯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一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正是马克思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的解放条件。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用手中的笔向旧世界宣战1842年马克思曾经作为《莱茵报》的主笔和主编,挺身捍卫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写下了大量的辩论文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844年9月起,马克思开始为法国巴黎《前进报》撰稿,尖锐地抨击普鲁士专制制度和反动政策,积极支持西里西亚的工人起义,并进行科学社会主义宣传。
1847年马克思曾在《德意志—布鲁塞尔报》工作,并发表了许多文章,分析了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各国的形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族问题的重要思想,宣传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1848年4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法国巴黎来到德国科隆,创办了政治性日报《新莱茵报》。
该报实际上成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机关报,在1848年革命中对德国乃至欧洲的工人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是马克思为之撰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家报纸,他发表了大量文章,宣传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声援包括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讲话》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伟大一生、科学贡献和崇高品格,成为人们研究马克思的生平、事业和历史贡献的重要文献,激励着人们为共产主义理想而不懈奋斗 《讲话》发表后,被译成各种文字,广泛流传,影响巨大。
讲话曾多次被译成中文,其中有1930年3月上海《萌芽》月刊第1卷第3期发表的致平的中译文,1933年5月4日《大公报》副刊《世界思潮》第36期发表的林风的中译文,1939年3月8日延安《解放》周刊第66期发表的黎平、石巍的中译文。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讲话》被收入我国高中语文教科书,成为中学生的必读教材《讲话》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踏上人生新的征程今天,重读这篇《讲话》,仍然可以从中获得智慧和力量《讲话》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恩格斯在讲话中指出,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人类今天即便不是“在黑暗中摸索”,也不可能在整体上达到目前的水平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因为它严格以事实为依据,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由理论变成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开创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马克思以毕生精力创立科学理论,不是为了把它束之高阁、藏之名山,而是为了指导社会实践,使之成为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是与时俱进,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不论是敌视者的攻击和诽谤,还是误解者的质疑和责难,或者是教条主义者的阉割和扭曲,都不能阻挡它前进的步伐。
实践证明,160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学习《讲话》,就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为我们的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讲话》高度赞美了马克思作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人类解放的崇高事业而百折不挠、不懈奋斗的光辉风范《共产党宣言》问世时,马克思才30岁,恩格斯28岁,两个热血青年就立下了改造旧世界、解放全人类的豪情壮志。
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他们为实现这个伟大的革命理想,殚精竭虑,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冒着生命危险,为无产阶级战斗不息这种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唤人觉醒、催人奋进,鼓舞了千百万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成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奋斗的号角。
在我们党的历史和中国革命史上,也有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在共产主义精神的激励下,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矢志不渝,他们的名字将永远彪炳史册革命先驱李大钊面对绞刑架,发出了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的豪迈誓言。
方志敏烈士在英勇就义前,慷慨陈词:“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革命先烈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所以能够威武不屈,就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坚贞不渝、矢志不移。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许许多多共产党员所以能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都是因为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激励学习《讲话》,就要学习革命导师以及老一辈革命家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钢铁意志,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并为此奋斗终生。
《讲话》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生命的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正像恩格斯在《讲话》中指出的,马克思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为了人类解放的崇高事业,他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家精神,面对敌人的诽谤、诅咒和驱逐,“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3页)而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目光远大,襟怀坦荡,高风亮节,赢得了千百万革命战友的尊敬和爱戴。
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他热情关注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众多领域,并都有独到的发现马克思的伟大至今为人们所怀念,1999年他被英国广播公司评为人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伟大品格和科学思想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习《讲话》,就要努力学习马克思的伟大品格和科学思想,加强党性修养,锻炼意志品质,提升精神境界,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实践中求得真知增长才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来源:《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 、共产党员网
附录:弗·恩格斯马克思墓前悼词草稿(1883年3月17日) 就在15个月以前,我们中间大部分人曾聚集在这座坟墓周围,当时,这里将是一位高贵的崇高的妇女最后安息的地方今天,我们又要掘开这座坟墓,把她丈夫的遗体放在里面。
卡尔·马克思是百年少有的杰出人物之一查理·达尔文发现了我们星球上有机界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则发现了决定人类历史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一个浅显易懂的规律,几乎只要略加说明就能保证它得到承认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造成我们目前的社会制度及其分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巨大阶级划分的规律;按照这一规律,这个社会形成和成长起来,暂时大致还没有衰亡下去;由于这一规律,这个社会最终必将像所有以前的社会历史阶段一样灭亡。
看到这些成果,特别沉痛地感到,正当他的工作高度展开的时候我们失去了他,不管他做了多么多的工作,他还留下了更多没有完成的工作 尽管他专心致志地研究科学,但是他远没有完全陷进科学没有一个人能像马克思那样,对任何领域的每个科学成就,不管它是否已实际应用,都感到真正的喜悦。
但是,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而且他正是把科学当做这种力量来加以利用,在他看来,他所掌握的渊博的知识,特别是有关历史的一切领域的知识,用处就在这里 因为,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他的确是一个革命者。
为雇佣工人阶级摆脱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生产制度的桎梏而斗争,这是他真正的爱好,从来还没有过一个像他那样积极的战士他这部分活动的最杰出的成就是建立了国际工人协会,他从1864年到1872年一直被公认为该协会的领袖。
从表面迹象来看,这个协会已不再存在;但是欧美一切文明国家工人同盟的兄弟联系永久地确立了,并且没有任何表面的形式上的同盟联系,它也会一直继续存在下去 凡是为某种事业进行斗争的人,都不可能不树立自己的敌人,因此他也有许多敌人。
在他的大部分政治生涯中,他在欧洲是一个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但是他对诬蔑几乎并不在意如果世界上有人能忍受诬蔑,这个人就是他,在他死的时候,他可以骄傲地看到,在西伯利亚矿井、在欧洲和美洲的工厂里,他有千百万追随者;他看到,他的经济理论已被全世界看做是社会主义的无可争辩的基础,他还有许多敌人,但是个人的敌人恐怕连一个也没有[注:在“正义报”(1883年3月20日)上,这篇题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讲话”的法译文,末尾还有下面一段话:“马克思在私生活方面是怎样一个人,他怎样对待自己的家庭和朋友,现在我无法来说明,也用不着说明,因为你们所有到这里来向他最后告别的人,都知道这方面的情况。
永别了,马克思!你的事业和你的英名将永垂不朽”——编者注]弗·恩格斯写于1883年3月17日载于1883年3月20日“正义报”原文是英文俄文是按手稿译的,并根据“正义报”校对过 注释: [229]“前进报”(《Vorwärts!》)是德国的报纸,该报于1844年1月至12月在巴黎出版,每周出两次。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该报发表过文章马克思从1844年夏天起开始密切地参与该报的编辑工作,该报在他的影响下开始具有共产主义性质;该报对普鲁士反动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批评根据普鲁士政府的要求,基佐内阁于1845年1月下令把马克思及该报其他一些工作人员驱逐出法国;“前进报”因而停刊。
——第375页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夏森老人?夏森老人的事迹?
新华社南昌3月8日电 题:她的“枝叶”仍繁茂——夏森老人的故事新华社记者张璇、李子健相隔数千里,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夏…
-
老爸老妈向前冲?老爸老妈向前冲胡华?
江西省瑞昌市92岁高龄退役老兵胡华纯,是位有着69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曾为新中国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复员转业回乡后,他深藏功名,不忘初…
- 畅想中国?畅想中国未来的样子?
- 我的家乡 普通话?我的家乡普通话命题说话?
- 中国抗日?中国抗日战争的转折点是哪场战役?
- 我爱文学网?天涯文学网?
- 小学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班主任经验交流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