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所以为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翻译)硬核推荐
常见的有“无以”“所以”或“者…也”等。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文言文翻译常考的固定句式一、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句式虚词的语法作用最常见的就是表明语气虚词的连用或关联使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语气的加强因而表示某种语气是固定句式的常见形式1. 表判断语气常见的有“无以”“所以”或“者…也”等。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②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所以”相当于“是用来…的”④亚父者,范增也——司马迁《鸿门宴》⑤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者…也”表判断是常见的,还有“者也”连用等,例句很多,不再赘述2.表疑问语气表疑问语气的固定句式比较多,常见的有“如何”“何如”“若何”“奈何”“何也”“何为”或“如…何”“如之…何”等。
①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商隐《马嵬》“如何”相当于“为什么”②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何如”相当于“怎么样呢”③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将奈何?——《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奈何”相当于“怎么样”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何也”相当于“为什么呢”⑤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赤壁赋》。
“何为”是宾语前置句式,也就是“为何”,相当于“为什么…”3.表反问语气往往由疑问词和语气词两部分构成,一般为前面是疑问代词,最后是语气助词常见的有“何…为”“奚以…为”“何…之有”“不亦…乎”“安…哉”“庸…乎”等。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何…为”相当于“何必…呢”②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班固《苏武传》“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何…为”相当于“…干什么呢”。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庄周《逍遥游》“奚以…为”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庸…乎”相当于“哪里…呢”。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其…乎”相当于“难道…吗”⑥夫晋,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何…之有”相当于“有…呢”通常用在疑问句宾语前置句中⑦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⑧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陈涉世家》“安…哉”相当于“哪里…呢”4.表感叹语气常见的有“何其”“焉哉”等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焉哉”相当于“吧”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何其”应用比较广泛,像“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等,相当于“是那样的…”,目前课文中未见此例5.表强调语气常见的有“已矣”“而已”“而已矣”“焉耳矣”等,用在句末,都相当于“…罢了”①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周《逍遥游》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周《逍遥游》④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二、表示特殊作用的固定句式在文言句式里,虚词的连用不是为了表明一种语气,而是代表着一种特殊作用,这种固定形式也比较常见。
1.表比较作用常见有“孰与”“无如”“何…于…”等①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司马迁《鸿门宴》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孰与”相当于“跟…相比谁更…”③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无如”相当于“没有像…”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何…于…”相当于“跟…比…”3.表被动作用常见有“为所”“为…所…”“见…于…”等。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某种原因常见的是“所以…”,相当于“…的原因”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司马迁《鸿门宴》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认定作用常见的有“于是”“然也”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贾谊《过秦论》“于是”相当于“在这时候”三、表示某种关联的固定句式
这类固定句式相当于文言文中的关联词语,常常起到关联作用,只不过它们有的是虚词连用,只有在翻译时,才显出其作为关联词语的固定意义1.表并列关系这类固定句式容易判断,跟现代汉语的表并列的关联词语相似,如“载…载…”“且…且…”等,通常翻译为“一边…一边”或“又…又”等。
①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氓》②乃瞻衡宇,载欣载奔——陶渊明《归去来兮辞》③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诗经·采薇》2.表因果关系常见有“所以”“是以”“是故”“以故”等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②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战国策·荆轲刺秦王》③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所以”相当于“…的原因”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
“是以”也就是“以是”,是一种宾语前置的用法,相当于“因此”“以”表原因,“是”就是“这”⑤是故圣益圣,愚益愚——韩愈《师说》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是故”相当于“因此”⑦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故”相当于“因为这个原因”、“因此”3.表假设关系常见“虽然”“然则”等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苏洵《六国论》②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
可以视为“然”相当于“这样”,“则”相当于“那么”四、其他常见的固定句式1.“以为”“以为”有两种用法一是相当于“把…当做…”;二是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即“认为”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这是第一种用法本句可以翻译为——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来客)的主人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贾谊《过秦论》也是第一种用法③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贾谊《过秦论》这是第二种用法2.“于是”“于是”也有两种用法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里的连词“于是”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这是第一种用法。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贾谊《过秦论》这是第二种用法③“所以”“所以”通常也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的原因”,二是“是用来…的”或“…的凭借”第一种用法在上文已经说过,不再赘述。
第二种用法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夏森老人?夏森老人的事迹?
新华社南昌3月8日电 题:她的“枝叶”仍繁茂——夏森老人的故事新华社记者张璇、李子健相隔数千里,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夏…
-
老爸老妈向前冲?老爸老妈向前冲胡华?
江西省瑞昌市92岁高龄退役老兵胡华纯,是位有着69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曾为新中国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复员转业回乡后,他深藏功名,不忘初…
- 畅想中国?畅想中国未来的样子?
- 我的家乡 普通话?我的家乡普通话命题说话?
- 中国抗日?中国抗日战争的转折点是哪场战役?
- 我爱文学网?天涯文学网?
- 小学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班主任经验交流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