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丕显简历(陈丕显夫人谢志成)难以置信
就在红军力量逐渐壮大的时候,许许多多有志于为全中国人改变命运的青年参加了红军,其中就包括了年仅13岁的陈丕显。
前言
图|1980年,陈丕显陪同邓小平一起视察武钢1928年4月28日,毛主席与朱老总率领的红军胜利在井冈山会师就在红军力量逐渐壮大的时候,许许多多有志于为全中国人改变命运的青年参加了红军,其中就包括了年仅13岁的陈丕显。
陈丕显是福建长汀人,长汀也是属于革命老区,那时的陈丕显尽管年龄不大,却认识几个字,他常常看到红军发布的布告,落款上写着:”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政治部主任陈毅“陈丕显牢牢的记住了这三个名字,并积极的参加了红军,2年后陈丕显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那时的陈丕显是中央苏区有名的“红小鬼”,中央苏区建立以后,毛主席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而陈丕显则担任苏区共青团儿童局中央局书记因为聪明伶俐,包括毛主席在内的领导人,都亲切地称陈丕显为“阿丕”。
尽管随着革命战争的征程,陈丕显逐渐长大,可“阿丕”这个名字却始终伴随着他,成为了那个年代最好的见证……艰苦的革命战争时代陈丕显参加红军后,最熟悉的三个名字中,毛主席、朱德、陈毅尽管他后来也没想到,会与陈毅结下不解的缘分。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陈丕显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战争这一时期陈毅与陈丕显领导者苏区游击战争,在敌人围剿,环境恶劣的境地中,度过了一场又一场难关1935年2月,留守中央苏区的机关与红军决定突围,3月3日,项英、陈毅前往赣南省军区,送别即将突围到油山地区陈丕显、蔡会文等领导的红军队伍。
临别时,陈毅紧紧地握着陈丕显得手,两人深情告别。
图|年轻时的陈毅尽管4月上旬,项英、陈毅的突围部队,也随着一起到了油山地区,但连日来的激战,部队伤亡惨重,许多的红军高级将领陆续牺牲陈丕显记得很清楚,这一时期的条件十分艰苦,基本上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对他来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给陈毅治疗腿伤的事儿。
1935年6月,陈毅腿负伤,由于缺少医药,伤口发炎感染,三个月都不见好,到了9月,伤口化脓红肿,已经不大能走路了没办法,陈毅抵达南雄县委后,就在驻地旁边的林子里临时找了个地方,打算把伤口的脓血挤出来陈丕显记得,
一开始大家谁也不敢下手,就连陈毅警卫也是脸色发白,挤了半天,汗珠直往下冒,却怎么也不忍心“你怎么不用劲儿啊?”陈毅笑着问道,伤口尽管疼痛,却依旧不改乐观的本色“我挤你要抖嘛!”警卫员擦了把脸上的汗“这好办。
”陈老总吩咐警卫员找来一根带子,把伤腿捆在一株杉树上,背靠着另外一颗大树警卫员没办法,只好上去接着挤脓血,血水混合着脓水从伤口处源源不断地涌出来,顺着腿流到了地上,就连受伤时碎在身体里的一小块碎骨也被取了出来。
那时山里条件差,尽管能挤出脓血,但是却没有消毒的药水,没办法只能用盐水硬洗,将纱布泡在盐水里,用竹签顺着伤口慢慢地擦洗。
图|1938年,在南方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部分人员合影(后排左一为陈丕显)尽管这办法是原始了一些,可效果却出奇的好,伤口后来再也没有发炎陈毅全程疼得说不出话,尽管如此,等到伤口清理完,他又开玩笑地说:“这次挤干净,下次伤口就不会‘反攻’了。
”无论多么艰难的岁月,陈毅始终用乐观的革命心态,感染着陈丕显等红军战士1936年6月,陈毅、陈丕显带着游击队转战大余地区,往返于北山与油山之间,晚上歇宿就休息在两山之间,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两人在歇宿的茅草屋后面搭了块长木板,敌人一来他们就顺着木板跳出围墙往山上跑。
每次歇宿在大庾岭山顶时,陈毅就打趣地对陈丕显说:“我们是头枕着广东,脚踩着江西睡觉”陈丕显这时年龄也不大,一听陈老总如此说,也故意做出“头枕着广东,脚踩着江西睡觉”的模样,引得大家哈哈大笑一直到抗战爆发后,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图|陈丕显与妻子谢志成合影陈毅任新四军军分会副书记,一支队司令员后,率部挺进苏南,开辟茅山根据地,而陈丕显则留在皖南新四军军部工作,尽管如此,两人的友谊还是有增无减陈丕显妻子谢志成回忆:“在我和丕显新婚之夜,他拿出一支崭新的左轮手枪,自豪地对我说,看这是陈司令前几天送的,当我看到这支精致的手枪,想要摸一摸时,他马上把手缩了回去,还对我说:不要乱动,这是陈司令员送给我的……”。
不过两人分开也没多久,很快随着新四军逐渐的扩大,陈毅、粟裕率部在苏北发展时,急缺干部,又把陈丕显调了过来,不久以后,新成立苏中区党委,陈毅任书记,陈丕显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山东八路军南下后,在盐城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陈毅又要奉命进驻盐城任代总指挥。
临别时陈毅与陈丕显两人惺惺相惜:“我们近几年不常见面,好不容易在一起才打开局面,又要和你分开,我心里有些舍不得,不过现在可比写梅岭三章那个年代好得多了,我这个司令员也是革命的一颗棋子,哪里需要哪里搬”
图|时任苏中区党委书记的陈丕显与军区司令管文蔚总而言之,陈毅走后,陈丕显就担任了苏中区党委书记、苏中军区政治委员,在苏中抗日根据地陈丕显的领导下,逐渐发展壮大,形成占据两万平房公里,人口八百万的局面苏中军区部队后来也成为后来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的主力,陈丕显充分显示出了自己卓越的领导才能。
最年轻的兵团政委1948年3月,华东野战军将所属纵队统一编为4个兵团,其中以第二、第十一、第十二纵队组成第四兵团(亦称苏北兵团),韦国清任兵团司令员,陈丕显任兵团政委至此,陈丕显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兵团政委,时年32岁。
如果说就以这个情况来看,到1955年9月新中国第一次授衔时,授予上将军衔的萧华,还比陈丕显年龄大几个月毫无疑问,如果陈丕显也参加授衔的话,他会成为比萧华还年轻的上将不过,也正如陈老总所说的那句话”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陈丕显得长处并不是在军事指挥上,而是在地方工作上整个淮海战役期间,陈丕显作为华中工委书记,领导华中支前司令部,仅在华中地区,就动员了107万民工负责后方输送物资,光是随军的民工,就达到了22.5万人,供应粮食5500万公斤,有力的保障了前线部队的补给。
图|1963年陈丕显(右一)与周总理(左三)1949年4月,陈丕显就任苏南区党委书记、苏南军区政治委员,领导了当地1100万人民积极投入到了土改、反霸、反匪等工作中新中国建立后,陈丕显又担任了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委员。
1952年2月22日,华东局负责人谭震林打电话通知陈丕显:“中央和华东局决定调你到上海工作”陈丕显又惊又喜,喜的是他之前就听说,老首长陈毅在上海担任上海市长,这次又能和老首长见面,陈丕显心里十分高兴但担忧的是,以上海的种种情况,自己能否胜任还是一个未知之数。
不过相反的是,陈老总对这位老部下的能力还是十分信任的,一见面就高兴地说:“陈丕显,想不到我们又在一起工作了”1953年,陈毅一家由南京搬往上海一到上海,陈毅与陈丕显两家就迫不及待地聚在了一起见面后,陈毅让儿子陈丹淮喊陈丕显“阿丕叔叔”,喊谢志成为“小谢阿姨”。
陈丹淮很疑惑,哪有人姓阿的,况且叫一个大人“小谢阿姨”,之前似乎也从来没有过。
图|陈丕显(右一)不过陈丹淮的所思所想是多余的,大家聚在一起以后, 他发现父亲几次拍着“阿丕叔叔”的肩膀,喊着“阿丕、阿丕”时隔多年后,陈丹淮才感觉到,父亲与“阿丕叔叔”他们结下的友谊真的很不一般陈丕显从1952年3月开始,担任上海市第四书记开始,便一直在上海工作。
1956年,陈毅调中央工作,临走时与陈丕显一起谈了在上海的工作和体会:“上海这样一个大城市,极其复杂,在工作指导上既要积极,又要慎重,二者并重,不可偏废,只积极不慎重,会出乱子;只慎重不积极,也会被动,党的团结,社会安宁,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不可或缺的条件。
”一如当年在苏中时,陈毅将这个千钧重担,都交托给了陈丕显1956年7月,陈丕显担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9月陈丕显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陈丕显也成为这届中央委员会中最年轻的委员,时年40岁。
1965年11月,陈丕显就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邓小平提议:陈丕显任总政治部主任五十年代,陈丕显在上海市委工作期间,邓小平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两人之间的工作往来也特别多,对于陈丕显的能力,邓小平十分看重。
1965年9月,陈丕显到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专程找他谈话,谈到对华东局以及上海市委领导班子的安排时,邓小平对陈丕显说:“华东局第一书记以后再议;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就阿丕你来搞了。”
图|陈丕显不仅仅是邓小平、周总理、陈云、叶剑英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对陈丕显予以充分肯定叶剑英每次到上海视察,陈丕显都负责安排工作因为长期忘我的工作,陈丕显的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1966年2月,陈丕显确诊为癌症,尽管如此他依旧还是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
尽管面临的困难重重,陈丕显始终坚持信念邓小平对陈丕显的处境十分关心,1975年9月29日,邓小平向毛主席请示,将陈丕显调往北京工作:“……我的意见,他还年轻(不到六十),也有能力,是否可以考虑:先调来北京,然后分配到哪个省去工作……”。
1977年初,中央拟调陈丕显赴云南任省委书记。
图|八十年代湖北省委书记陈丕显与其他领导合影陈丕显还在考虑去不去时,叶剑英专门找他来谈话:“阿丕,如果身体不适应高原气候,你就干脆先回部队算了”老首长粟裕也建议他:“干脆回部队,现在好几个大军区都缺干部,比如南京军区就没有政委呢。
”尽管老领导们对他的工作情况都给予了建议,但陈丕显还是觉得,既然是组织安排了,那么自己就要服从安排,胡耀邦也建议他“不管干什么,先干起来”想到这里陈丕显不再犹豫,动身前往云南对陈丕显的工作能力,邓小平、叶剑英等领导人都十分看重。
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召开,会上酝酿建立中央书记处,很多小组都建议,调陈丕显到中央书记处工作尽管如此,考虑到当时陈丕显还在湖北工作,一时之间没有人选替代,于是党中央只好暂时不调动他的工作一直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会议召开,中央下定决定,调陈丕显到中央书记处工作。
不过就在十二大召开前夕,时任中央军委常委、军委副秘书长、总政治部主任韦国清因身体健康原因,将要卸任,不再担任总政治部主任考虑到这一职务的重要性,曾在解放战争时期,就担任过兵团政治委员,时任湖北省委第一书记、武汉军区政委的陈丕显就成为最合适的人选。
图|1980年杨得志、王平、陈丕显与邓小平一起接见武汉军区机关和部队干部陈丕显历任过党政军诸多领导干部职务,工作经验丰富,年龄也较轻,也适合到军队工作1982年7月15日,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十二大筹备事宜。
就陈丕显任职问题,邓小平于8月14日,专程与陈云、李先念等人交流意见,并与军委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等人商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十二大召开之前,中央就陈丕显任职达成了初步意见,拟让陈丕显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任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
不过,就在十二大会议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另外一个情况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余秋里,在十二大召开前,确认继续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但由原来负责经济工作改为负责政法工作,拟接替彭真担任中央政法委书记。
为此邓小平专程找到余秋里,传达了他中央的决定。
图|余秋里尽管如此,余秋里依旧感觉有些为难,他自己觉得,自己过去长期在军队从事政治工作和负责经济工作,并不熟悉政法工作,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自己应该重回部队工作于是,余秋里专程找到王震,谈了自己的想法:“我到书记处以后不管政法,能否与丕显同志调换一下,由我做总政治部主任,丕显同志做中央政法委书记,主管全国公检法工作?”
王震将余秋里的请求转告邓小平,邓小平也十分重视,尽管事前的人事安排中,没有考虑这一点,但余秋里无疑也是党政军优秀的领导干部,虽然已经离开军队24年,但在军队工作具有丰富的经验考虑到这一点,邓小平委托胡耀邦,专程询问了陈丕显的意见。
虽然事先已经安排了陈丕显到总政治部工作,大家也都接受了这一建议,但陈丕显心胸豁达,他对胡耀邦说:“我服从中央的决定,到总政治部工作可以,到中央政法委也可以”进一步广泛征求意见后,1982年10月,就军委、总政治部主任人选问题的报告,邓小平做出批示:。
“就这样改定:秋里去总政,丕显管政法。”由于是仓促之间决定,余秋里到总政治部工作时,一时之间还来不及做军装,只好穿着蓝色中山装上任,而陈丕显得任命,一直到1983年5月才公布。
对陈丕显得大度,余秋里深表感激,一次见到陈丕显时,余秋里当着众人的面对他说:“阿丕,我感谢你我要请你吃饭,连续三天请你吃饭”说着余秋里还深深地对陈丕显连鞠了三个躬,以表示感谢陈丕显从13岁参加革命开始,一直到晚年,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始终兢兢业业的工作,晚年退休后,还始终关心着国家大事。
1990年4月,陈丕显担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有一次,全国老龄委员会有人反映了一个问题,陈丕显气得大发雷霆,可后来通过调查,发现情况有所出入,与事实不符,陈丕显专门找人向被批评的那位同志道歉
图|1983年3月11日,陈云同陈丕显交谈曾在他身边工作过的梁茂淦回忆:“我在陈丕显同志身边工作两年多时间,除了写书之外,还有不少秘书工作在两年多的朝夕相处中,我向他学到了许多书本上难以学到的东西”“陈丕显同志除了原则性很强和性格刚烈的一面之外,还有厚道、宽容、随和、重情重义、善解人意、心地善良的另一面。
用现代流行的说法,叫做“性情中人”……一个身经百战、性格刚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一个晚辈面前,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让我至今为之动容!”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奉子成婚豪门长夫人(豪门总裁奉子成婚)硬核推荐
新的一天又来临喽~小伙伴们,你们开心吗?快乐吗?小编希望你们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呦!每天以最饱满的热情去拥抱每一天,希望小编可以…
-
绝命时刻和平使命(绝命时刻和平使命难度太低)新鲜出炉
北欧斯堪地纳维亚半岛上驻扎着国联的一个秘密小型军事基地,该基地内布置的雷达能覆盖包括北极圈在内的北欧大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 宁波教育学院招生网(宁波教育学院是几本)一看就会
- 抗氧化护肤品排行榜(男士抗氧化护肤品排行榜)怎么可以错过
- 抗氧化护肤品排行榜(男士抗氧化护肤品排行榜)不看后悔
- 萧萧十香(萧萧十香现在叫什么)燃爆了
- 李白预言(李白预言明朝灭亡)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