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偏概全的意思(以偏概全意思解释)这样也行?
比喻我们读书,刚读了几个章节或读了文章的一部分,就以为可以理解整本书或整篇文章的内涵、意思或实质性的东西,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著作者:胡友生 研究生 高级工程师
著作权说明:本著作权归属著作者胡友生(网名:胡同友邻)所有,未经作者授权允许,不得作任何商业用途,如需转载、摘编请注明作者及其来源。
72、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指的是一种思维模式,其词语释义,“以”就是“用”之意,“偏”就是“片面”的意思,“概”就是“概括”,“全”就是“全面”,基本释义就是用片面的小部分观点看待整体或完整的问题比喻我们读书,刚读了几个章节或读了文章的一部分,就以为可以理解整本书或整篇文章的内涵、意思或实质性的东西,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没有完整地阅读,不能学深悟透,有如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只有认真、系统、综合地阅读,理解其深意,达到“知行合一”,才能学习得完整系统,才不致于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从哲学和辩证观点看问题,每个人或任何人都不会具有百分之百或“十全十美”的逻辑思维及方法能力,试问:你的眼睛可以看清楚、看完整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事实吗?你的耳朵又能听得见、听得完所有的语言声音或“喜怒哀乐”的笑骂声吗?回答一定是不可能。
因此,这种不完整的思维逻辑观点,就很容易滋生出一种“思维误区”,也就是“以偏概全”或“以点带面”的思维逻辑方法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眼睛会骗人吗?我们的耳朵会骗人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眼前看见的、身边耳朵听见的,不一定就是事物的“真相”,有时候可能是一种“假相”,有些声音不一定是真实意图的表达,有可能是一种“花言巧语”。
如有些人看上去斯斯文文、穿着打扮也很有“品位”,外表看还真像一个“老实人”,可一旦不为人知的行为败露,发现这个人其实就是一个“小偷”或是小人;又如一些男人,在外面或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的老婆“卿卿我我”、“你侬我侬”,肉麻的话经常挂在嘴边,可一旦回到家里,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时常具有“家庭暴力”倾向行为。
这些人就不能完全地看外表、听“花言巧语”,否则就会出现“以偏概全”的“思维误区”或“行为误区”
“以偏概全”也是诡辩论者常常采用的诡辩逻辑行为手段方法之一,如以一个方面简单的、部分的理由否定了整体的、完整的、正确的理由;以一种阶段性的结果概括地认为就是最后总结性的判断结论如现实生活中,很多年轻人读书都很用功,学习很刻苦,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娶老婆,成家立业,生活过得一般或很艰难,但个别年轻人,学习吊儿郎当、不思进取,读书考试总不及格,但他有一个亿万富翁的老爸,只要一毕业就能继承亿万家产,“以偏概全”的观点肯定认为,读书再好,不如有一个好老爸。
又如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人特别是小部分领导干部容易犯“以偏概全”的主观主义思维错误,有些年轻人本来很有才华,但思想孤僻、行为固执,不喜欢给领导“擦皮鞋”,更不喜欢“阿谀奉承”,领导在提拔考察应用干部时往往会“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地看待某种行为现象,从而扼杀了那些个性明显、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给国家人才政策造成浪费和损失。
“以偏概全”其实经常存在着一种诡辩逻辑“认知”行为或思维误区,如某一区域个别人发生有“偷蒙拐骗”行为,在认知上很多人往往会把这个区域的其他人也贴上“偷蒙拐骗”同样的“标签”;如某城市个别人有“排外”思维行为,往往会有人将这座城市都贴上“排外”的标签;又如当我们发现从“戒毒所”出来的人其身体、形态都具有“瘦骨拉筋”的特征时,我们从街道上看见具有这种特征行人时,往往也会贴上此人可能“吸毒”的标签等等,这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诡辩逻辑认知行为。
当然,这种认知有如“反面”的认知,也有如“正面”的认知比喻说,某学校学生有“见义勇为”行为,在该学校学生步入社会后,很多人就都会赞扬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有“正能量”行为;又比喻,有些舞蹈老师发现“大长腿”小女孩适合“学习舞蹈”,是“舞蹈”学生“苗子”,于是就会专门挑选“大长腿”学生,教育她们学习舞蹈。
我们不难从中看出,诡辩也不一定就是一个“坏字眼”,如能作为一种“巧妙”、“灵巧”的合乎规律的逻辑方法、辩论形式,只要不违背良心、有人性善良的一面,这种“诡辩”还是可以接受的
谢谢阅读!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夏森老人?夏森老人的事迹?
新华社南昌3月8日电 题:她的“枝叶”仍繁茂——夏森老人的故事新华社记者张璇、李子健相隔数千里,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夏…
-
老爸老妈向前冲?老爸老妈向前冲胡华?
江西省瑞昌市92岁高龄退役老兵胡华纯,是位有着69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曾为新中国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复员转业回乡后,他深藏功名,不忘初…
- 畅想中国?畅想中国未来的样子?
- 我的家乡 普通话?我的家乡普通话命题说话?
- 中国抗日?中国抗日战争的转折点是哪场战役?
- 我爱文学网?天涯文学网?
- 小学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班主任经验交流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