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m(词牌名)
明清文官服 名物
上一篇谈到汪曾祺说鵽(duò)这种鸟,如果查一查字典“鸟”部,这一类今人说不清道不明的鸟,大有鸟在扬之水受老一辈学者的熏陶,学问与文章,人都说好,她的名物研究独树一帜,在《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中,有一篇讨论元代刺绣中常见的题材“满池娇”。
说白了,满池娇就是一个池塘小景,慈姑、荷花与鸳鸯等构成的小小生态系统扬之水引用元人柯九思《宫词》:“观莲太液泛兰桡,翡翠鸳鸯戏碧苕说与小娃牢记取,御衫绣作满池娇”,说明何为满池娇但作者认为这种池塘小景宋代刺绣就有,区别在于“水”的大小,宋人指的是“池”,元人说的可能是“海子”,北京城里不是至今都有“海”嘛。
“池里的水禽,常常是传统的鸳鸯、鸂鶒亦即紫鸳鸯,又或鹭鸶海子里则多是属于另一传统的天鹅和雁,那是春天北来的候鸟”末一句应该是“秋天北来或春天北去的候鸟”,作者研究名物,毕竟对生物学隔行后面作者引用了疣鼻天鹅、鸿雁和凤头潜鸭3种鸟照,作为池塘小景中水鸟的例子。
一只凤头潜鸭雄鸟,作者认为就是古人所说的鸂鶒
凤头潜鸭
白眼潜鸭 鸂鶒,一般的解释是,水鸟名,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称紫鸳鸯这紫鸳鸯又是什么鸟呢?估计扬之水引用凤头潜鸭,是受了韩学宏《唐诗中的鸟类》一书的影响,该书认为,鸂鶒是凤头潜鸭。
鸂鶒,俗称紫鸳鸯,究竟是何鸟,其实有图为证明清文官服装上,七品官的鸟图就是鸂鶒,如图:
图中鸟形象主要似鸳鸯,雄鸳鸯的头饰,羽冠特征最像,第一幅道光文官鸟图还具有雄鸳鸯的一对旗羽,特征是不含糊的但为什么古人却称之为鸂鶒?宋人有“鸂鶒图”,绘的明白,非典型鸳鸯,咋看似乎是“紫鸳鸯”,但不是繁殖期鸳鸯,因为雄鸳鸯不是这样的。
但细看,头部特征和羽毛排列,仍似鸳鸯没有凤冠,但左侧一只颈下与腹部白色,身体部分似乎与凤头潜鸭有点像,这大概就是扬之水据为凭据的,但差别还是太大太远倒不如说,这还是鸳鸯
凤头潜鸭雌雄古人诗歌中常有鸂鶒出现,如下面这首题目就是“鸂鶒” 鸂鶒(唐·许浑)池寒柳复凋,独宿夜迢迢雨顶冠应冷,风毛劒欲飘故巢迷碧水,旧侣越丹霄不是无归处,心高多寂寥。
“雨顶冠应冷”,这鸟儿是有冠的。许多解释是“紫鸳鸯”,与之相近略显紫色的,不是凤头潜鸭,白眼潜鸭近似。
宋代朱敦儒还创了个《双鸂鶒》的词牌:拂破秋江烟碧,一对双飞鸂鶒应是远来无力,相偎梢下沙碛小艇谁吹横笛,惊起不知消息悔不当时描得,如今何处寻觅大名鼎鼎如辛弃疾,也写过“鸂鶒不知春水暖,犹傍垂杨春岸”唐代的杜甫有诗曰:。
自古稻粱多不足,至今鸂鶒乱为群且休怅望看春水,更恐归飞隔暮云杜甫的诗永远都是饿、饿、饿,好像一辈子都没吃饱过,诗里还抱怨鸂鶒为乱,就像是鸟儿抢了人吃的毫无疑问,古人诗词中的水鸟确有所指,指向是清楚的,但又模糊,不清楚,鸂鶒究竟什么样子,没有人细致描述。
这就是东西方在面对自然现象时的认知差异,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发生出自然科学?孔子所谓读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也是枉然远的不说,北京不缺鸳鸯,但扬之水相信“紫鸳鸯”,汪曾祺说鵽比毛腿沙鸡肉香,也不说他少年时吃过的鵽,究竟什么样子。
汪曾祺、扬之水都是文章高手,面对现实的生物名与物,尚且如此,何况他人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夏森老人?夏森老人的事迹?
新华社南昌3月8日电 题:她的“枝叶”仍繁茂——夏森老人的故事新华社记者张璇、李子健相隔数千里,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夏…
-
老爸老妈向前冲?老爸老妈向前冲胡华?
江西省瑞昌市92岁高龄退役老兵胡华纯,是位有着69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曾为新中国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复员转业回乡后,他深藏功名,不忘初…
- 畅想中国?畅想中国未来的样子?
- 我的家乡 普通话?我的家乡普通话命题说话?
- 中国抗日?中国抗日战争的转折点是哪场战役?
- 我爱文学网?天涯文学网?
- 小学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班主任经验交流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