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画家(印象派画家捕捉物体在外光条件下瞬间光和色的变化)
印象派绘画(Impressionism)也叫印象主义,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60—90年代
印象派绘画(Impressionism)也叫印象主义,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60—9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画派,当时因克劳德·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受到一位记者嘲讽而得名这幅画面描绘的是塞纳河的清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
由于画家要在很短的瞬间,将早晨的美景在光线还没有变化前,就要完成作品,因此画面不可能描绘的很仔细当学院派的画家们看到这幅作品时,认为很粗糙,过于随便,就用讥讽的语言嘲笑“巴比松”的画家,意思是说:那是一群根本就不懂绘画的画家,《日出印象》完全就是凭印象胡乱画出来的,其他人也附和着说,这些画家统统都是“印象主义”,没想到,这些挖苦的话,反而成全了这批画家,“印象派”随之诞生,“巴比松”派反而慢慢被人淡忘。
[1]
印象派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十九世纪法国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自文艺复兴以来直到19世纪中叶,艺术家主要探索了造型艺术的素描关系和解剖透视等问题,色彩仅被视为物体的固有色的明暗变化尽管此前有德拉克洛瓦、康斯坦伯等人对色彩的探索,但毕竟只是常识性的。
大卫、安格尔、库尔贝等人又将素描关系的油画发展到难以超越的高峰,这样,19世纪的艺术家不得不思考绘画艺术的新出路,于是他们在色彩方面开始寻求突破与此同时,19世纪物理科学的发展也为印象派的产生提供了色彩理论方面的科学依据。
19世纪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扬、法国化学家谢弗雷尔等人对光和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总结出许多新的色彩科学理论后者还把这些色彩原理应用到艺术中,撰写了《色彩的协调与对比原理》一书他分析了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组成的太阳光谱色,指出物体之所以呈现不同的颜色,是因为它具有吸收和反射不同光线的能力等等。
这些对光和色的研究成果对画家有很大的启发19世纪照相术的产生,对绘画艺术是一个严重的挑战,促使艺术家去寻找新的出路第一张照片产生于1820年代至1860六十年代,照相术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在此前,绘画承担着记录形象的重要任务,随着照相术的普及,绘画艺术已失去了它从前的优势,当时有些画家甚至认为无发展前途。
这种危机感促使艺术家放弃了照片式的古典画法,转而寻找绘画色彩方面的新途径当时资本主义各国正向东方扩张,东方的艺术和文化开始显露于西方人眼前日本版画、中国丝织品等东方艺术,其独特的展示性、平面性、透视方法和单纯艳丽的色彩构成了一个焕发异彩的新的艺术世界,对西方艺术家摆脱传统开始新的追求,也是一个促进和启迪。
印象派便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产生了19世纪中叶尽管出现了敢于对抗传统的现实主义艺术,但官方学院派势力仍很强大1863年的沙龙展在官方学院派的支持下,有四千多幅作品落选,引起了社会普遍的不满拿破仑三世为稳定局面,亲自过问此事,随后举办了一个落选沙龙展。
在这个展览会上,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引起了争议,成为轰动一时的作品,虽然遭到一部分人的攻击,但也得到了一批青年画家和文学家的赞赏此后,一批不甘受传统艺术束缚,只在革新的年轻艺术家,便经常聚集在巴黎提约尔达道上的盖尔波瓦咖啡馆里谈论艺术和文学,探讨新的想法,进行激烈的争论。
这些人以古典画家格莱尔画室的四个学生莫奈、雷诺阿、西斯莱、巴奇依为核心,以后他们又结交了毕沙罗、塞尚和女画家魔力所等人,最后马奈和德加也加入了他们之中,此外还有文学家佐拉等人马奈在其中较年长,艺术上有一定成就,因而被这群画家尊为精神领袖。
这些画家除探讨艺术外,还常常一起到户外作画,寻找新的绘画光色变化的表现手法他们选择了库贝尔的写实道路,描绘自己亲眼所见的自然风景和现实生活这些印象派画家也受到巴比松画派的影响,同他们密切交往,学习他们走出画室,面对自然写生的勇气,并从巴比松那里得到许多不同于学院派的忠告。
年轻的印象派画家还从康斯台波尔和透纳的作品中得到启发和鼓舞,他们那生气勃勃的画面氛围感和丰富的色彩就得益于英国画家,尤其应当提到布丹和琼坎两位画家对印象派的直接影响布丹是莫奈的启蒙者,他坚持户外写生,作品充满光和大气的颤动感,尤其是对天空色彩的描绘更是生动。
琼坎(J. B. JongKind,1819年﹣1891年)是一位荷兰画家,常用水彩进行户外写生,然后再加工成油画,他的油画保持了写生稿的生动性,色彩感觉极佳他同布丹、莫奈常一起作画,布丹和琼坎可以说是印象派的直接启蒙者。
1870年代普法战争之后,印象派画家又重新回到巴提约尔大道的盖尔波瓦咖啡馆聚会,因此也有人称他们为 “巴提约尔集团”其实他们不过是一群交往密切,共同作画,共同探讨艺术的年轻艺术家,他们没有统一的思想,也没有固定的组织和纲领。
从1860年代到1870年代经过十年左右的探索,终于形成了较成熟的新画风于1874年,这群艺术家共同举办了第一次联合展览,展览名为“无名画家、雕刻家、版画家协会展”,共有29位艺术家参加展览,作品160余件,展览引起了社会巨大反响。
展览中画家莫奈的一幅海景画“印象·日出”被《喧噪》杂志记者路易·勒洛瓦撰文加以讽刺,题为“印象主义者展览会”,他在文中借古典派画家之口,对这些作品大加抨击,他说“印象·日出”模糊地、令人难受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证明了作者的无知及对美与真实的否定,就是花糊纸也比这福海景更完整些。
展览以后,带有讽刺意味的“印象主义”一词被这群画家所接受,从此也被人们所沿用这样,举世公认印象派便由此诞生了发展1874年有一群年轻的画家在巴黎卡皮西纳大道的一所公寓里举办了第一届印象派画展,有31位印象派画家参展。
来向官方的沙龙挑战包括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和莫里索等在内的画家们不仅有各异的性格和天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还具有不同的观念和倾向,但是,他们诞生在同样的时代,有着同样的经历,并且向同一的反对派斗争过。
他们欣然接受一些杂志的讽刺文章作家封给他们带着嘲笑味道的称号——“印象派”19世纪的时候,法国巴黎是欧洲油画的中心这个时候的风格是以学院派的新古典主义为主导的,他们每年都要举办官方的展览,叫做“沙龙”,多数人都出自于皇家美术学院,他们有着深厚的素描基础,并且精通人体解剖,画风严谨、细腻。
而在这个时候,还有着另外一大批充满着理想的年轻画家,他们来自于各个阶层,大多数都是自由人,很多人对学院派的教学方式及绘画风格有着不同的看法,认为古典主义千篇一律,缺乏个人风格,他们更崇尚现实主义,并提倡户外写生。
由于大家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观点,他们逐渐地聚集到巴黎郊外的一个名叫巴比松的小村庄,来描绘那里迷人的风光,他们被称为“巴比松”画派“巴比松”村就是现在巴黎的卫星城之一的枫丹白露镇“巴比松画派”就是“印象派”的前身。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风格特点 如果说文艺复兴运动是近代绘画的开端,确立了科学的素描造型体系,把明暗、透视、解剖等知识科学地运用到造型艺术之中;那么印象派则是现代绘画的起点,它完成了绘画中色彩造型的变革,将光与色的科学观念引入到绘画之中,革新了传统固有色观念,创立了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现代写生色彩学。
它还认识到艺术形式的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形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为现代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相对于欧洲传统的古典主义艺术来说,以德拉克洛瓦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可以说是第一次革命浪潮,以库尔贝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可以成为第二次革命浪潮,以马奈、莫奈、德加等人为代表的印象主义运动则可称为第三次革命浪潮。
印象派画家虽然仍选择了写实主义的描绘方式,但是发现了在人工条件下描绘对象的方法当他们仔细研究了传统的写实法则后发现,传统艺术的再现自然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观念之上的因为传统绘画,画家写生大都在室内,主要依靠室内光在物体上产生柔和的明暗变化来画对象。
这些画虽然也有不少微妙的色彩变化,但是这种方法始终是基于固有色的观点来描写对象的,因此总的色彩倾向是棕色调人们也养成了欣赏这种油画的习惯,以至很少有人细心去研究在外光下会产生怎样的色彩效果印象派画家肩负起了重新研究光与色彩之关系的历史任务。
他们不再依据传统的法则和教条,在受到巴比松画派和英国风景画家户外写生的启迪后,他们大胆地走出画室,面对自然进行写生创作他们在室外写生后很少回画室再整理,让作品保持室外写生的生动性而巴比松画派在外写生后,大多是绘画室进行创作整理的。
印象派画家根据当代科学的发展,了解光的构成,光和色的关系,依靠自己眼睛的观察去再现对象的光和色在视觉中造成的印象这样,人们在把握色彩方面完成了一次伟大的革命现在美术学院教授的色彩理论以及条件色、对比色、色彩三要素等广为人知的色彩知识均源于印象派对色彩的研究成果。
很多人不了解印象派,以为这是一个相当前卫的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其实印象派只是一个同传统艺术一脉相承的画派因为传统艺术主要是在遵循模仿写实的道路上发展,印象派并未放弃这个基本点,它的目标不过是更真实地从光和色的角度认识和再现对象。
不同之处仅在于传统艺术只注意了对象的明暗关系变化,印象派却研究了光在物体上造成的丰富色彩效果可以说印象派是传统艺术走向现代艺术的转折的起点印象主义Impressionnism(1874-1886):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印象做画。
画家们 是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做画,所以他们必须疾飞画笔把颜色直接涂在画布上,他们只能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印象主义的以粗放的笔法做画,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对笔法较草率的画法印象主义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以思维来揣摩光与色的变化,并将瞬间的光感依据自己脑海中的处理附之于画布之上,这种对光线和色彩的揣摩也是达到了色彩和光感美的极致。
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作其代表作品中,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这些画家们只有极个别的被官方所接受,大部分画家的作品被拒之“沙龙”的门外,于是画家们就联手举办了“官方沙龙”落选作品展,逐渐的社会对他们的风格也有所认同。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十九世纪人们已懂得物体之所以呈现不同的色彩,是由于它们吸收和反射不同的光所造成的物体全部吸收日光便呈黑色,全部反射日光则为白色,反射蓝光波而吸收其他光波呈现蓝色等等自然界的任何物体都必须受到光源色和周围环境色的其他物体的色彩的影响,因此不可能有绝对纯的固有颜色存在。
那种认为树是绿色的,花是红色的观念,只是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认识,在科学发展的十九世纪,它显然已经过时了人们认识到哪怕是同一个光源,在清晨和傍晚不同的时间,也会在物体上产生不同的色彩影响而且物体与光源的距离,受光的角度,物体表面的光洁度等条件均会影响其色彩的变化。
光和色彩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复杂微妙这样,传统固有色的观念被彻底打破了随着固有色观念的抛弃,人们对色彩的认识也大大神话人们发现有几对色光两两相混成为白光,而有几种颜色互相混合会变成黑色,这样,人们称这些色光和颜料互为补色关系,把这样的两种颜料称为补色,如黄与紫、红与绿、橙与蓝。
在色彩写生中,这 种补色关系有助于人们去分析和识别色彩人们对阴影的认识也大大改变过去认为阴影只是棕色或黑色,无什么色彩可言,当用光源色和环境色的科学观念观察对象时,发现阴影受到反射和周围环境色彩的影响,也呈现出丰富的色彩,而且阴影常与光源色的冷暖呈相反的色性。
这些认识促使印象派画家大胆地使用颜色他们为求得真实和鲜明的色彩效果,开始采用以色块、色线或色点并置的手法描绘对象如红色和蓝色并置而得到明亮的紫色这样印象派画家的画面一下子变得格外鲜艳明亮如果把一幅古典油画同印象派外光作品放在一起,你会为印象派画家在色彩上的成就而惊叹。
因为在他们的画面上真正体现出光和色的无穷魅力印象派画家不仅在色彩上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在观察方式上也开始了革新过去人们总是按照传统的、接近于棕褐色的调子去画对象之所以画不出印象派式的鲜艳色彩,是因为人们没有完全根据自己眼睛的观察,也缺少科学的帮助,仅按照“已知道”的颜色去画。
印象派画家抛弃了一切传统的色彩观念,去捕捉在物体上造成的色彩变化所产生的视觉感受,这种感受纯碎是个人的,因此画出的色彩也就非常鲜明、丰富而富于个性他们的目的仍然是尽可能客观真实地再现对象印象派画家完全把精力放在捕捉视觉印象和追求光色变化上,他们往往忽视对象的形和轮廓,把对象画得相当松散和自由,只追求色彩效果。
看惯严谨古典绘画的人很难接受他们的艺术为了保持作品的生动感和真实感,印象派画家大都把习作作为创作,主张在外光中一次完成作品,回到画室不再修改创作方法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印象主义的作品选择的题材面比较广泛,无论是在城市或是在乡村,画家都试图捕捉到瞬息多变的大自然。
艺术观点上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Romanticism),而是在C.柯罗、巴比松画派和G.库尔贝等人的写实画风的推动下,吸收荷兰、英国、西班牙、日本、中国等国家绘画的营养,同时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
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由此印象主义绘画。
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印象派绘画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简单的线与面,从而达到传统绘画所无法达到的对光的描绘具体的说,当我们从近处观察印象派绘画作品时,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不同的色彩凌乱的点,但是当我们从远处观察他们时,这些点就会像七色光一样汇聚起来,给人光的感觉,达到异想不到的效果。
由于个人的兴趣不同,印象主义画家又分为重光和色彩与重造型和素描两种类型,前者以莫奈、雷诺阿为代表,后者以德加为代表,卡米耶·毕沙罗则介于两者之间由于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印象主义画家主要把身边的生活琐事和直接见闻作为题材,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
在构图上多截取客观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打破了写生与创作的界限这些画家在长期的写生过程中发现,光线对色彩的影响很大: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同样的景物会呈现不同的色彩和不同的色调,再加上物理光学,也被科学家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他们对空气中的色彩变化有了新的、科学的认识。
比如说,同样是教堂,画家在不同的时间就描绘出不同的色彩效果,阳光灿烂的时候,物体被阳光照射的部分受光源影响,会偏光源的色调,而背光或投影也并不是灰色的,而是有丰富的色彩构成;再比如说,秋天的森林,一片金黄色,而笼罩在金黄色里的树干和石头展现的并不是它原有的固有色,而是偏紫色的,等等。
画家们将这些色彩规律运用到绘画里,“色彩学”也就运应而生[4]强调绘画的审美功能传统艺术都十分重视作品的内容情节,古典派喜欢宗教和历史题材,浪漫派常常取材于文学故事和异国风情,现实主义力图描绘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相关的事件,描绘普通的劳动者,印象派则主要追求光色变化的色彩效果,即追求色彩这一艺术形式,对作品描绘的主题、情节并无多大兴趣。
印象派画家认识到,各门类艺术以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为基础交流人的感情,人类丰富的精神活动必须凭借各种特殊的感官途径,才得以充分展示文学主要通过语言、文字诉诸于思想,音乐通过旋律、节奏诉诸于听觉,美术则通过色彩、线条诉诸于视觉。
绘画的情节性、故事性归属文学功能更合适因此,他们关心的是怎样画,关心艺术形式,关心色彩线条给视觉造成的印象和刺激,而不在乎其内容,不再关心画什么当我们看到有些印象派画家不厌其烦地画一个干草堆、一座桥梁达二十几张就不足为奇了。
印象派对绘画形式的探索和对绘画型的追求,使绘画变得更丰富,更自由,更具绘画特点,应当说这是绘画的一次解放但是它对绘画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忽视是不可取的,这使印象派作品往往缺少社会的和历史的深度感 印象派强调人对外界物体的光和影的感觉和印象,在创作技法上反对因循守旧,主张艺术的革新。
绘画技巧方面,印象派对光和色进行了探讨,研究出用外光描写对象的方法,并认识到色彩的变化是由色光造成的:色彩是随着观察位置,受光状态的不同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印象派着重于描绘自然的霎那景象,使一瞬间成为永恒,并将这种科学原理运用到绘画中。
印象派观察、直接感受表现色彩变化的微妙的画风,影响后来的现代艺术非常深远早期印象派追求光的描写,把画架从室内搬到户外,在野外作画,因此又称为外光派印象派脱离了以往艺术形式对历史和宗教的依赖,艺术家们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创作观念和公式。
艺术家将焦点转移到纯粹的视觉感受形式上,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变得不再重要,和表现主义表现内心情感、忽视描绘对象的外在形象不同重要地位印象主义画家先后举办了8次展览,前两次均受到当时舆论界的猛烈抨击,以后逐渐成为具有很大影响的美术流派,并扩大到其他艺术领域。
印象主义绘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得到E.马奈的支持与鼓舞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
小结总之,印象派既不是粗糙,也不是前卫,更不是抽象,他是将科学的色彩学理论运用于绘画,中国高考艺术专业的色彩考试,也是以这种色彩规律作为标准。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夏森老人?夏森老人的事迹?
新华社南昌3月8日电 题:她的“枝叶”仍繁茂——夏森老人的故事新华社记者张璇、李子健相隔数千里,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夏…
-
老爸老妈向前冲?老爸老妈向前冲胡华?
江西省瑞昌市92岁高龄退役老兵胡华纯,是位有着69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曾为新中国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复员转业回乡后,他深藏功名,不忘初…
- 畅想中国?畅想中国未来的样子?
- 我的家乡 普通话?我的家乡普通话命题说话?
- 中国抗日?中国抗日战争的转折点是哪场战役?
- 我爱文学网?天涯文学网?
- 小学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班主任经验交流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