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的图片(鬼的图片可爱)
▲《五百罗汉之施饭饿鬼图》(图©南宋林廷珪作,波士顿美术馆藏)前段时间,音乐人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火爆网络并引发了热议。《罗刹海市》的相关内容
▲《五百罗汉之施饭饿鬼图》(图©南宋林廷珪作,波士顿美术馆藏)前段时间,音乐人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火爆网络并引发了热议《罗刹海市》的相关内容来自清代作家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本集子的主要内容就是塑造了各种形象的妖魔鬼怪、魑魅魍魉,被。
郭沫若评价为“写人写鬼,高人一等”作家用文字“写鬼”,画家则用笔墨“画鬼”今天,就让我们特别盘点一下,看看古代的画家们如何描绘、塑造“鬼”的形象| 01 “鬼”的模样,千姿百态 |最早“画鬼”的记录,可以追溯到。
先秦时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曾记载一则关于“画鬼”的寓言故事: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狗马最难” “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由此可见,在古人眼中,“鬼”的特点是“无形”,也就是没有固定的形态前人论画,多称“画鬼易,画人难”“无形”的东西,无疑对画家提出了挑战,但也提供了无限的发挥空间正因如此,画笔下的“鬼怪”,千姿百态清朝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的罗聘将千姿百态的鬼怪都融进了一组画中,称为《鬼趣图》。《鬼趣图册》(图©清代罗聘作,藏家不详)▼
该组图一共八幅,每幅图上的“鬼”都形态各异,画风可谓清奇由于他画的“鬼”看起来真实可怖,引得当时坊间纷纷传闻:罗聘其实“天生异禀,双睛碧色,白昼能睹鬼魅”第一幅图,便是两只小鬼赤裸着上身,笼罩在一片黑气之中,好像在窃窃私语着什么。
《鬼趣图册》(第一册)(图©清代罗聘作,藏家不详)▼
第二幅图,两只鬼,一胖一瘦、一高一矮,好像在畏缩前行,难以分辨二鬼的关系。《鬼趣图册》(第二册)(图©清代罗聘作,藏家不详)▼
第三幅图,这幅画面就非常有趣了,感觉能让人脑补出一些有意思的故事情节在后方的两只鬼,酷似人形,穿戴整齐,男鬼的双手环抱在女鬼的肩上,举止亲密,好像是夫妻一般而前面的"鬼",头戴白色高帽,一手执扇,一手举伞。
,好似民间相传的黑白无常中的白无常,在等待这对夫妻告别。《鬼趣图册》(第三册)(图©清代罗聘作,藏家不详)▼
第四幅图,一个头大似婴儿的鬼呆坐在中央,双眼无神,手拿一只长长的拐杖。仔细看,大鬼的胳膊上还架着一只小鬼,小鬼手中握着一个小钵,仿佛"僧人化缘"。《鬼趣图册》(第四册)(图©清代罗聘作,藏家不详)▼
第五幅图的画风跟之前几幅都不太一样,只见一只长发飘飘,身材消瘦的鬼在黑雾中拼命地奔跑,似乎是在躲避着什么,他的右手捂在肩头,揭示着左手受了很严重的伤《鬼趣图册》(第五册)(图©清代罗聘作,藏家不详)▼
第六幅图的画面十分有趣,好像是荒诞的漫画一般,一只头大如石头的鬼在后方追赶前面的两只小鬼,一只小鬼回头惊恐地张望,似乎眼珠子都要登出来另一只则挥舞着手臂,大步流星地想要逃离《鬼趣图册》(第六册)(图©清代罗聘作,藏家不详)。
▼
第七幅图,画中的四只鬼都表情严肃,似乎在争辩什么。画面右侧的鬼举着一把撕裂开的伞于中间的鬼头部之上,不知有何寓意。《鬼趣图册》(第七册)(图©清代罗聘作,藏家不详)▼
第八幅图里的“鬼”形象尤其另类:青林黄草中藏有两副站立的骨架,一个倚石之外,另一个据石之内,似乎在交谈着什么。《鬼趣图册》(第八册)(图©清代罗聘作,藏家不详)▼
在中国古代,“骷髅”入画并不稀奇,考古已发现南北朝时期就有绘画描绘“骷髅”形象,宋代则有李嵩的《骷髅幻戏图》但是有专家学者指出,罗聘《鬼趣图》里的两具“骷髅”,是挪用了维萨留斯《人体组织》和昂布鲁瓦兹·帕雷《解剖学》中的骨骼图像。
,这两本书出版于16世纪的欧洲。在罗聘生活的17世纪,中文译本《人身图说》已经传播开来。《人体组织》和《解剖学》中的骨骼前视图和后视图(图©《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1卷第3期)▼
罗聘这幅作品,堪称“画鬼”作品的天花板了:他不仅继承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而且还吸收了当时的科学研究成果,相当于用“科学的”方式,描绘了“不科学”的现象《鬼趣图》的每一幅画到底是为了传达什么,罗聘本人并没有过说明
不过,画上的“留言”“弹幕”很丰富:文人学者们在上面题写了150多个题跋,发表了他们对于《鬼趣图》的不同解读,其中流传最广的一条来自清代文人袁枚:“见君画鬼图,方知鬼如许得此趣者谁?其惟吾与汝”此话大意为:看见你画的鬼图,才知道鬼的形象竟如此有趣。
显然他很欣赏罗聘笔下的鬼怪,并视罗聘为知己| 02 钟馗“捉鬼”,千人千面 |画“鬼”的时候,常常绕不开一个重要角色——捉鬼的“钟馗”民间传说中,钟馗是能“捉鬼”“斩鬼”“吃鬼”的“鬼王”,属于“十殿阎罗”手下的一种衙役,。
专门负责捕捉那些危害人间的厉鬼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道:“钟馗为唐人,武举不捷,撞殿阶而死,变鬼转除妖孽”钟馗捉鬼的题材便出自此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画家心中也有一千个钟馗的模样画钟馗。
最为出名的画家之一是宋代画家龚开,在他的一系列“画鬼”的作品中,都有着钟馗的身影,如《钟馗剖鬼图》《中山出游图》等《中山出游图》可谓是龚开“钟馗系列”之作中,最广为流传的一幅这幅画以手卷的形式,描绘了钟馗及小妹,在小鬼们的陪同下出行游乐的情景
。《中山出游图》(图©南宋龚开作,弗里尔美术馆藏)(请横屏自右向左观看)▼
从结构上看,画卷自右向左展开,从图中人物的眼神来看,可以分为两个中心:前一个中心以钟馗和小妹为主,后一个中心以十名鬼卒为主而这两部分的呈现由人物视线转移来实现前一个中心,以钟馗往后看的视线为主导,钟馗小妹点头回应
,构成一个整体。后一个中心,以钟馗小妹后面的抱猫侍女视线往后看为主导,循着视线看到后面跟着的小鬼。《中山出游图》(局部)(图©南宋龚开作,弗里尔美术馆藏)▼
从人物形象上来看,钟馗身着长袍、头戴软脚幞头,双手交叉于袖中,坐在两鬼肩舆中圆眼大睁、满脸络腮胡须,正回顾小妹跟随着他的视线,移向小妹,大家肯定关注到了,小妹和其女仆的面颊竟然都被涂抹得黑黑的这可不是作家故意为了展现“鬼怪”的“丑陋”,而是一种。
有趣的妆容,即以墨当胭脂涂在脸颊两侧,名为“墨妆”,有点像现代所说的“烟熏妆”《隋书·五行志上》记载:“朝士不得佩綬,妇人墨妆黄眉……皆服妖也”《中山出游图》(局部)(图©南宋龚开作,弗里尔美术馆藏)▼
到了明代,妇女画眉的材料除去螺子黛、画眉集香圆等高档画眉墨之外,还有一种价更廉、用更广的修饰材料——杉木炭末明代张萱在《疑耀》中论周静帝时的黄眉墨妆时,曾连带说到明代的风尚:“墨妆即黛今妇人以杉木炭研末抹额,即其制也。
……一说黑粉亦以饰眉”由此可见,“时尚”的确是个轮回在人物造型上,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小妹和其抱着猫的女仆是人形之外,其他人物形象头部均为“鬼”小鬼们的形象皆为头部造型奇特、圆眼,猪鼻,嘴大且向外突出这些小鬼们看起来模样都十分相似,。
但实际上,画家龚开却为他们分了性别小妹的随从们都身着褙子,脚穿鞋,由此可知,共有6位女性鬼卒,并且在她们的褙子上,甚至还能看到各种“花纹”装饰这些“花纹”形象仔细一看,都是老鼠、蝎子、毛虫、蛇等“不太吉利”的昆虫。
,可见作者创作时对细节的把控。与之相对比,男性鬼卒们则是上身裸露,下身着犊鼻裤或虎皮短裙,除钟馗之外,均赤脚而行。《中山出游图》(局部对比)(图©南宋龚开作,弗里尔美术馆藏)▼
除了龚开之外,清代画家高其佩的《怒容钟馗图》也是非常地有代表性此画的绝妙之处就在于是作家“以指作画”,即以画家的手指代替传统工具中的毛笔,来蘸墨作画,别有一种特殊的趣味和技巧《怒容钟馗图》(图©清代高其佩作,辽宁省博物馆藏)。
▼
细观此画,画上钟馗顶天立地,怒目圆睁,怒容满面,虬髯竖起,有如飞蓬,感觉要使一切妖魔鬼怪闻风丧胆,你是不是很难想象到,这如此栩栩如生的钟馗像竟然就是用手指头画出来的?高其佩以指画这种特殊的技法,将“画尽意在”“意在画外”
的中国传统绘画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幅《怒容钟馗图》除了展示其技法精湛以外,也抒发了画家本人心中许多不平之气他曾因得罪当朝权臣被免去职务,于是便于第二年的端午创作出如此怒不可遏的钟馗形象,以此抒发心中怒气,讽刺朝堂不公。
当然,前文提到,一千个画家心中,或许有一千个钟馗的形象在明代画家陈洪绶的《钟馗像》中,钟馗一反传统形象中狰狞威严的面孔,化身成面容沉静、举止悠闲的文人——他头戴乌帽,有长须左帽檐上簪白葵花一朵,及小白花与石榴花。
衣上有龙纹图案,腰间有玉带;左手托一铜爵,爵中盛有蒲艾草,右手持一剑,十分有闲情逸致。《钟馗像》(图©明代陈洪绶作,苏州博物馆藏)▼
| 03 古人画“鬼”,手法多多|“鬼”无常形,但画有定法同其他绘画主题一样,“画鬼”也有两大风格:写实和写意先说写实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吴道子亦善画鬼,在作《地狱变相图》后,“都人咸观,皆俱罪修缮,两市奢沽,鱼肉不售。
”由此可见,这幅画对当时前来瞻仰的长安城百姓造成了极大震撼观此画者,所有人都开始反思自己所做的罪孽,甚至屠户也都不再杀鱼杀牛苏东坡在此画题跋中写道:“观地狱变相,不见其造业之因,而见其造业之因,而见其受罪之状,悲哉悲哉!”。
但由于年代久远,吴道子所作壁画早已失传,我们虽然没办法一睹吴道子当年所作画之精彩,但也有同时期的以"鬼"为题的敦煌藏经洞所出绘画作为参考。《地王十藏图》(局部)(图©敦煌藏经洞,大英博物馆藏)▼
再说写意古代后期的画家们多用写意手法这种手法既符合“鬼”无常形的规律,也是宋元时期文人画发展,导致写意盛行有关画鬼,因此成了许多士夫与文人的“墨戏”与“墨趣”之作上文提到的龚开便是此种风格的拥护者他曾言道:“人言墨鬼为戏笔,是大不然。
此乃画家之草圣之地岂有不善真书而能做草书者?”在龚开看来,画“鬼”的基础来源于画人,画人物就在书法中犹如写真书(楷书),画鬼等同于写行书或草书,这很符合元代画坛提倡的“书画同源”“以书入画”“龚开善画鬼”。
《人物山水图册》(第六开)(图©清代金农作,上海博物馆藏)▼
具体到技法中,有一种“裸鬼”画法所谓“裸鬼”画法,其实就是先画出“鬼”的裸体,再按照人物画的创作方法为其穿衣,这种“透视”画法大大提高了绘画比例的精确性,可见中国古人的智慧之深远,观念之先进上文提到“画鬼”专家罗聘,有一套自己的秘籍,可以称为。
“湿纸法”据清道光年间的学者吴修(思亭)记载,罗聘画鬼“先以纸素晕湿,后乃行墨设色,随笔所至,辄成幽怪之相,自饶别趣”简单来说,就是作画之前,先用水将纸打湿而在湿纸上作画其实是非常考验画家功力的,墨在湿纸上晕染的浓淡,扩散面积的大小都会影响整幅画的风格。
这种渗透和渲染也是泼墨山水的基本技法,把技法和主题巧妙地结合,充分体现出画面的“鬼气”和“鬼趣”| 04 古人为何爱画“鬼”|中国古代,有关“鬼怪”的论著很多,例如《山海经》《搜神记》《博物志》等对“鬼怪”有各种描述。
到明清时期,文人墨客们对谈论“鬼怪”的喜好,又达到了一个顶峰:神话鬼怪类长篇小说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短篇小说集有《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其中的篇章被改编成了影视剧、动漫、游戏一定程度上,“画鬼”就是对文字作品的改编、二创
考古专家们发现了大量有关“鬼神”的壁画内容,如最为著名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与洛阳卜千秋壁画考古实物和文献记载对照,可以看出,壁画里的鬼神内容,一是为了满足当时人们“死后超脱”的梦想,二是为了劝诫现世,珍惜活着的时光。
绘画的这种教化功能,也一直延续到后代。《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非衣帛画》(局部)(图©湖南博物院,湖南博物院藏)▼
此外,中国画追求的“意境”,也是推动“画鬼”内容的源泉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这样谈论绘画的功能:“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边,测幽微……”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穷神边,测幽微”穷——意为穷极,推究到极点;神边——可理解为神明的启示,一些不可思议的变化。
也就是说,通过绘画艺术,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些神奇变化而“测幽微”则是绘画可以帮人们揣测一些幽深微妙的道理,这也是中国画“写意”所追求的境界对古人而言,“鬼神变化”是玄秘莫测的“天道”,有一种“不可言”或“难言”的感觉。
既然“鬼”不可说,那以图像形式绘之,也不失为一种“立象以尽意”的方法尤其到了宋代,文人写意画风到达了一种高峰,因此以“鬼神”为主题的绘画内容也尤为突出当时的画家们愈发强调“笔简意周”,如我们上文提到的龚开最擅长以“墨戏”的方式图画“鬼神”。
以此,古人“画鬼”志不在“鬼”而在“意”古往今来,“鬼”终究是“虚妄”之物,但以“鬼”为主题的绘画,却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永恒的想象空间—互动话题—▼大家一起来聊聊古画里的“鬼”为何这么有"人味"?本文版权归©《中国美术报》社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禁止任何个人、机构转载撰文 | 闫天蒙、羽 羽文字编辑 | 羽 羽、闫天蒙图片编辑 | 闫天蒙、李正乔校对 | 王密林二审 | 马子雷三审 | 冯知军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夏森老人?夏森老人的事迹?
新华社南昌3月8日电 题:她的“枝叶”仍繁茂——夏森老人的故事新华社记者张璇、李子健相隔数千里,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夏…
-
老爸老妈向前冲?老爸老妈向前冲胡华?
江西省瑞昌市92岁高龄退役老兵胡华纯,是位有着69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曾为新中国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复员转业回乡后,他深藏功名,不忘初…
- 畅想中国?畅想中国未来的样子?
- 我的家乡 普通话?我的家乡普通话命题说话?
- 中国抗日?中国抗日战争的转折点是哪场战役?
- 我爱文学网?天涯文学网?
- 小学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班主任经验交流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