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小品

梁思成的故事?梁思成的故事原文?

在爱情面前,没有对错,没有爱的多一分或少一毫。也许正如张爱玲在《爱》中所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你也在这里吗?”

梁思成的故事?梁思成的故事原文?

 

聊起清末到民国的知识分子,似乎绕不开梁启超一家,梁氏一生纵横驰骋、龙腾虎跳的落拓与荣耀,他那三个院士儿子的道路选择,总惹得后来者欷歔感叹而其中梁思成受关注则尤重——或因他一代建筑宗师的名望;或因他历经留学归来-抗战流离-战后留守-保卫古城-“反动学术权威”的命运;或许还因作为一个男人,他与“天仙”林徽因、“煮妇”林洙的两次婚姻。

梁思成、林徽因的婚姻,在梁启超看来是其“全生涯中最愉快的一件事”他们的美国朋友查尔斯也说:“他们两人合在一起形成完美的组合”,“一种气质和技巧的平衡”,“一种罕有的产生奇迹的配合”“天使”林徽因在众多的“林粉”中定命梁思成,并与梁君风风雨雨一起度过了27年。

在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与后妻林洙共同度过了文革十年里的婚姻生活梁思成曾说“这几年,多亏了林洙啊!”编者认为这句话里沉甸甸的分量不应被忽视而林洙认为,她和梁思成之间有真正的爱情,梁思成给了她快乐林洙固有的忠厚和妻性,如迟桂花,在梁思成晚秋的季节幽幽开放。

并在梁思成去世后,先后参与编辑了《梁思成文集》《梁思成建筑画集》《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全集》等书,其中《图像中国建筑史》作为梁思成获得盛誉的学术成果得以面世更是奇迹这样的妻子,也丝毫不逊色于林徽因的才华横溢。

当然,在爱情面前,没有对错,没有爱的多一分或少一毫也许正如张爱玲在《爱》中所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你也在这里吗?”。

现在,我们就一同了解学者伉俪的爱情——梁思成与林徽因;徽因别后,梁思成与后妻林洙的十年婚姻。

学者伉俪的爱情——梁思成与林徽因

公元1919年的一天,和以往的每一天一样,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不过,对于清华学子梁思成来说,这一天却非同寻常,因为这一天不仅决定了他一生的幸福,也将决定他一生事业的方向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一天所发生的一件事,从一定意义上也改变了中国学界的原来格局,或者直接说将为中国学界增添一门新的学科。

那么,这是怎样的一天呢?这一天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其实,这就是极其平常的一天,如果说有什么不平常的话,那就是这一天梁思成认识了一个女子,一个在20世纪中国文坛引起一个浪漫而经典的爱情故事,并使之延伸到21世纪依然引起大众都特别关注的女子。

这个女子就是曾任北洋段祺瑞政府司法总长林长民家的大小姐——林徽因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祖籍福建闽侯,是林长民与大姨太何雪媛所生三个孩子中唯一存活的林长民对于她的女儿林徽因,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一直都充满了关爱例如,祖父林孝恂得知孙女出生的消息时,默思良久,遂取《诗经·大雅·思齐》中“思齐大任,文王之母。

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之意,为孙女起名“徽音”后来,因为一男性诗人名叫林微音,在报刊上发表一些诗歌时常与林徽音的名字相混淆,于是林徽音便改名林徽因虽然林徽因一直得到祖父林孝恂和父亲林长民的特别疼爱,但旧式的家庭格局和林家那种特殊的家庭环境,对幼年林徽因的性格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敏感、忧郁而又多思一直伴随她终生。

关于儿女的婚姻问题,林长民与志同道合的挚友梁启超早就私下讨论过,这两位在政坛和学界都鼎鼎有名的名流,因为在政见、为人做事风格、学术文化及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极为相近,相互之间的合作也非常默契,所以早就希望以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结为秦晋之好,从而巩固和加深两个人之间的友谊。

对于林徽因,想来梁启超早就听说并亲自见过,他认为这个像冰雪一样的清纯女子,实在是儿子梁思成最佳的配偶人选对于梁思成,林长民自然也是十分的中意,那不仅是因为梁思成的家庭背景,更因为那时的梁思成已经在清华学堂和“五四运动”中成了赫赫有名的“青年才俊”,这也是他心目中乘龙快婿的标准。

于是,在梁林两家父亲的有意安排下,终于有了公元1919年梁思成与林徽因的那次看似普通实不寻常的相识对于梁林两人在相识之前,双方父亲是否分别向他们透露过各自的心愿,以及俩人初次相识时的具体情景,今天的我们已然不能明了了。

不过,可以想象得出,风流倜傥的梁家长公子和美若仙子的林家爱女第一次相见,相互给对方一定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特别是梁思成,后来在回忆与林徽因初次相见的情景时,话语里充满了一种美好和甜蜜的感觉,这种感觉一直伴随了他终生。

而林徽因呢?“如此富有朝气,广博扎实的学识,幽默不俗的言谈,毫无富家子弟的轻浮与做作”的梁思成,同样给年少但较为早熟的林徽因留下了一种深刻而心动的记忆

如果再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或者是林长民的心愿,接下来两家就应该是进行定亲和订婚等一系列旧时礼数,然后再选定良辰吉日为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人举办婚礼了不过,一生致力于追求民主和自由的梁启超,并没有落入俗套,而是希望他们在今后的接触中自然产生感情,“自定婚姻”。

即便是两人真正的情投意合,最起码也要等到他们完成学业之后再举行婚礼等仪式,这是梁家向来看重的所以,梁思成和林徽因相识之后并没有影响各自的原来生活,梁思成依然回到清华学堂继续他的学业,而林徽因在培华女子学校就读不久,便于公元1920年初夏随同父亲前往英国学习,并得以游历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和布鲁塞尔等欧洲诸多国家与地区。

特别是在英国伦敦的那段日子里,林徽因因为结识了中国留学生、后来著名的新月派诗人徐志摩,从而给梁林两人本该平静而美妙的爱情乐章,增添了一些看似不和谐但又合乎情理的、活跃而跳动的音符当然,对于梁思成来说还有一份苦涩和挑战。

好在在梁林两家父亲那及时而强有力的翼护下,以及敏感冲动而多情的林徽因在面对徐志摩的爱情诱惑时,能够以理智战胜多情和往日的冲动,于公元1921年秋天提前返回北京,从而暂时摆脱了徐志摩的爱情攻势,接续和培植了与梁思成已经中断了一年多的爱情萌芽。

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结婚公元1928年3月21日,这是梁林两人结束长达八年“恋爱马拉松”终于步入婚姻殿堂的日子按照中国的旧习传统,结婚之前必然要行订婚仪式,前文我们谈到当年梁林两人是“自定婚姻”,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订婚,所以当梁林两人顺利完成学业后,他们订婚之事已经是水到渠成。

虽然梁林两人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但父亲梁启超在北京为他们举行的订婚仪式不仅没有丝毫马虎,而且还异常庄严隆重在择定订婚日期上,病中的梁启超亲自给远在福建的林家族人致信商量,他在信中说:“鄙意用旧式红绿庚帖各一份,合写男女(籍贯)生年日月及三代,想徽因生日或其诸姑当能记忆耶。

交聘以一玉器为主,外更用一小金如意配之(两家所用可同一样),公谓何如?大媒此间拟请宰平,林家请何人,公当能代定”梁林两家通过书信往来商量后,决定将他们订婚的日子选定在公元1927年12月18日,并将这一日期及时告知了梁林两人。

对此,我们不知道梁林两人是如何度过这一天的,但在国内的梁家则将订婚仪式举办得喜庆洋洋20世纪80年代旅行结婚成为时尚,不过那时的旅行结婚多是为了能到繁华都市购置一些时髦衣物或稀罕物件,如今旅行结婚的方式则花样翻新,例如什么水下旅行婚礼、空中飞行婚礼等等,最近还听说有人要搞什么月球太空旅行婚礼,真不知在荒无人烟的广寒宫里举行婚礼是什么滋味,反正梁林两人欧洲的蜜月之旅没有现今的新潮。

不过,他们的蜜月之旅还是充满浪漫和温馨的,特别是有目的的考察欧洲经典建筑的举动,不仅称得上是一次穿越和欣赏美的旅行,实际上也应该属于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游历,这实在比那些一味追求新潮和时髦的旅行结婚行为要有价值、有意思得多。

由于梁林两人的欧洲蜜月之旅,如今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记录,所以今天所有关于他们行程的文字,可以说都是根据他们所留下不多的几张照片和水彩画的猜想,有的干脆就是凭空想象然而,即便是猜想或者凭空想象,许多人也没有沿着梁启超当年所提示的路线前行,当然梁林两人是否按照那个路线进行的蜜月之旅,我们也不得而知。

(本文节选自《梁思成传》)徽因别后 | 梁思成与后妻林洙的十年婚姻

1955年,年仅51岁的林徽因告别人世当林徽因驾鹤西去时,梁思成正身处针对他的“大批判”发动的当口在以后的七年里,“反动学术权威”梁思成一个人在漆黑长夜品味人生无边的孤寂,身心俱疲1962年,61岁的梁思成终于与清华大学建筑系资料室的林洙结婚,结束了老年的单身生活。

公平地说,在随后的日子里,多亏了这位女性,她以自己单薄的身躯和“卑微”的爱温暖着一个惊悸的灵魂

林殊林洙比梁思成小27岁,1928年出生于福州,是林徽因的福建老乡1948年林洙到清华时,正好那年先修班没有办,于是林徽因每周邀请林洙来她家亲自辅导英语,但林徽因身体孱弱,辅导总无法按时进行林洙第一次遇到梁思成,是在建筑系的楼道里,她以毕恭毕敬的姿态面对这位宽厚和蔼的长辈、林徽因先生的夫君。

 当初林洙这位小老乡投奔林徽因来到清华求学,谁也没有料到数年后其命运和梁思成竟然发生如此重要的交集!这次婚姻遇到了来自梁思成亲友尤其是女儿梁再冰的极力反对梁再冰仅比林洙小一岁,在她心目中,林洙进入父亲的生活简直是对高贵的母亲的亵渎;而且,人们视林洙为比较在乎名利的凡俗女人,还带着前夫的两个孩子,会成为晚年梁思成沉重的家庭负担,这样老夫少妻的婚姻以悲剧结束的太多了。

“没有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或许梁再冰包括那些人都未能明白,对于一个曾经成就超群而今不见天日的男人,林徽因即便是天仙,此刻也无法安慰他孤寂无望的心灵;况且,他所从事的伟大事业,换来的不正是无尽的斗争和折磨吗?!他或许顿悟:人生还可以有另一种形式的“活着”——像千千万万普通人一样,和一个对自己知冷知热的女人,筑一个遮风挡雨的巢窠,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俗常日子。

梁思成与林殊听听他那段话吧:“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我不否认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时很累,因为她的思想太活跃,和她在一起必须和她同样地反应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这里边有一个大男人无尽的自豪和骄傲,但是否也有些许自嘲和苦涩?他说他如果要再找一个伴侣,就要找一个年轻的、健康的,过一份正常的晚年生活,这也是人之常情。

而优雅的“天使”与实惠的“煮妇”、添香的“红袖”与教子的婆娘间,何尝不徘徊着芸芸男性的犹疑脚步?在梁思成的坚持下,他们坚定地走在了一起,也一度陷入了亲情的“孤岛”,众多姊妹晚辈都疏离了,只有儿子梁从诫偶尔回来探望。

那几年,梁再冰随同丈夫在英国工作,当她回国的时候,她亲爱的父亲即将幕落花凋当时的林洙,除了尽心尽力照顾梁思成的病体并陪伴他每次抄家的惊惧,还要照看两个年幼的孩子,更是一直用心照料着林徽因年迈的老母“文革”期间,红卫兵、工宣队曾经训话林洙,要她和“反动学术权威”划清界限——离婚。

梁思成也迫于压力,对她说:“也许你和孩子们还是离开我好。”他觉得自己特别对不起林洙的两个孩子,林哲和林彤。

梁思成、林殊与女儿林彤但是她并没有离开相反,她尽力保护着他彼时,梁思成停发工资,身无存款,患心力衰竭,病入膏肓却无法住院,林洙与北医三院几位大夫暗中保持着联系,从此担任着妻子、保姆、理发师和护士的角色当时,梁思成无法完成“自我批判”,处境凄凉,精神上也十分孤独,惟一的陪伴,就是忠心耿耿的“愚妻”林洙。

他们居住的清华北院的屋子十分潮湿,到了冬天,墙上、地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霜冬天刚搬进去,即便是生着炉火,室温还是在零度左右忽然窗上玻璃被人砸碎,林洙与孩子们在大风中,手忙脚乱地糊报纸,但怎么也贴不住,因为浆糊一抹上就冻成了冰。

那时,清华已经被“工宣队”成员包围某天晚上,梁思成病卧在床,忽然有不明的大汉戴着红袖箍闯将进来,拿着刀,勒索财物林洙挺身与之周旋,于是皮鞭朝她劈头打了过来梁思成猛然扑过来:“你们不能打人……你们凭什么打人?!……”只见他脸色发青,呼吸困难,来人害怕出人命,就先撤走。

次日梁思成要求林洙离开家里,由他一人对付不明来历者林洙后来说,我明白他的考虑,但我一步也不肯离开他那是1968年7月27日,天上下着瓢泼大雨“也许我和他会一起被红卫兵打死,也许我会被兄妹疏远,也许会被子女抛弃,也许会被朋友们拒绝。

但是……我惟一能做的,只能是诚实地把绞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你真是‘反动权威’忠实的老婆”梁思成对妻子说这位老人到了生命的困境,仍然不忘记幽默一下1971年末,当陈占祥去医院探病时,梁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几年,多亏了林洙啊!”。

林洙伴随着梁思成度过了生命行旅最后的11年光阴,1972年1月9日,梁思成病逝于北京再一次失去丈夫的孀居之人林洙当时只有44岁,她与儿女相伴度过余生梁思成去世后半年,九十多岁的林老太太仙逝,是林洙为这位没有血缘关系的老妈妈办理了后事。

自1973年起,林洙千方百计从国内外搜罗梁思成遗稿,先后参与编辑了《梁思成文集》《梁思成建筑画集》《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全集》等书,其中《图像中国建筑史》作为梁思成获得盛誉的学术成果得以面世更是奇迹。

晚年,林洙创作了《梁思成、林徽因与我》,回顾了自己40年来亲眼目睹的梁家的各种境遇,忠实记录了她与梁思成走过的日月,对她眼中的“林先生”也一如既往地献上赞美和钦敬,让梁思成青春洋溢的青年、颠沛困顿的中年、孤勇坚韧的晚年得以存留。

果然,她是梁思成安然如磐的“老巢”!或许,林洙在林徽因夺目的光环下连个影子都谈不上,林徽因是她心中永放光彩的女神;在她敬慕的丈夫身边,林洙甚至觉得他的垂爱是神的一时疏忽,“乱点鸳鸯”不过,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林洙正是林徽因冥冥之中为走向暮年的梁思成安排好的良伴,她匆匆地走了,却放不下这个爱自己终生的良人君子,终于把这幸与不幸交与一位平凡的小老乡来承担!——如果我们愿意这样理解,这何尝不是生命的圆满?。

林洙,这个梁家“煮妇”用自己的“卑微”撰写下了梁思成生命爱的另一章回,也许,那是“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所写不来的。这,就够了。(本文原出处:《文汇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