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馆?西班牙馆的低碳表现有哪些?
10年前,上海世博会提出“低碳世博”的理念,确定以“低碳、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为主题,并将实验室里日新月异的科技梦想转化为“节能、环保、可持
10年前,上海世博会提出“低碳世博”的理念,确定以“低碳、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为主题,并将实验室里日新月异的科技梦想转化为“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生活,为每一个“城市人”未来的日常生活展示了美好前景……低碳,将是个永恒的话题。
低碳世博:我们能触摸到什么撰文/启明 摄影/王蕾 万全支持/伦敦零碳馆历届世博会都会给人类带来生活方式和观念的重大转变与历届世博会相比,上海世博会最大亮点就是在场馆建设中始终遵循“节能”与“低碳”的理念,将大量新能源、节能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于世博会。
世博园区内的各种建筑都按照节能、生态建筑的要求进行设计与建设,充分利用自然风场、地下空间地道风、自动遮阳系统、自然透光、屋顶绿化、墙面绿化等,减少建筑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地实现场馆建筑的节能环保,使场馆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另外,世博场馆还利用紧邻黄浦江的优势实现资源循环技术的应用,通过开发利用降水热源和地热热源,形成零污染、可循环的清洁能源;同时通过建立大面积雨水收集系统,节约水资源
■ 在匈牙利馆的内部有很多木头装饰—地面有固定的木杆,头顶上有悬挂的木条会动,走进其中,如同在大自然里散步图为一个集科学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格姆伯茨”被布置在场馆中央在上海世博会上,节能减排等新技术的应用可谓无处不在。
如今,世博园内运行着太阳能设施、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LED照明工程等一系列示范应用项目,在节能减排方面创下多项世博历史纪录和国内记录——世博场馆照明大量采用LED绿色光源,比普通白炽灯节电高达90%;上海企业联合馆屋顶安装一块2200平方米的太阳能集热屏,屏上布有管道,管道里充水,太阳能将管内水加热,然后借助低温热水发电新技术,产生的电能可以满足该建筑照明及设施用电;国家电网馆专门设计建筑“自遮阳”,有效降低了室温;日本馆设计了一种能吸收阳光、存储雨水、吸取自然空气的“循环呼吸柱”系统,高温时节展馆内凉风习习,无需开空调……。
■ 以独特设计形式展示历届世博会的空间。从上海世博会的场馆建设不难看出,未来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一定会突出“绿色”和“低碳”环保的理念。打造抢眼的“低碳展馆”,也成了参展国家(地区)和企业的王牌。
■ 1978年的中国家居状况在中国馆中得到展示01“一轴四馆”呈现出中国“低碳”智慧在众多的“低碳”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被称为上海世博会“永恒记忆”的“一轴四馆”其在场馆建设上,研发、应用了亚洲最大跨度无柱空间、世界最大规模索膜结构等建筑高新技术,以及光伏太阳能建筑一体化、黄浦江江水的水(地)源热泵,将自然光和空气引入地下空间的“阳光谷”、雨水收集利用等生态环保技术。
世博轴是上海世博会的主出入口和世博园区的中央立体交通轴线作为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建筑之一,世博轴长度超过1000米,分地下、地上各两层“白云”是世博轴上方所采用的世界最大规模的张拉索膜屋面,其独特的结构,令漫步其下的人流在炎热夏季依然能感受到自然、清新的大气环流。
6个“阳光谷”贯穿世博轴各层建筑平面,可将倾泻而下的自然光、流动的空气引入建筑内部和地下空间,这是世博轴节能的一个起点;6个“喇叭口”还有下水口、蓄水池的作用,其底部有大型沟渠,既能满足蓄洪需求,又可浇灌草地,调节世博轴内的小气候。
整个世博轴,还有地源热泵和江水源热泵的空调系统这些设施都将减轻世博园区的水、电消耗,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中国馆,以层层出挑的造型设计,在夏季可自然形成上层对下层的遮阳,又能通风透气;白天,顶部和外墙上的太阳能电池蓄存电能,晚上,高科技冰蓄冷技术利用夜间用电低峰时的电能制冰,用于白天释放冷源;馆内人工湿地等技术措施有效实现内部环境调节,使能耗比传统模式降低25%以上。
作为亚洲最大的地下展厅,上海世博会主题馆的地下空间格外注重节能环保在空调设计上,主题馆根据功能分区使用不同的空调系统在常年使用空调的地方,设计师设计了冷热源独立的空调系统,可以对空调能耗进行实时监控另外,主题馆东西两侧的垂直生态绿化墙可以让阳光照进馆内。
由于设计巧妙,阳光照射进主题馆后,可以折射到馆内许多角落世博中心是上海世博会园区内最大的钢结构项目,玻璃幕墙北立面临黄浦江、无夏季阳光曝晒,透明中空玻璃幕墙实现自然采光,还能饱览浦江美景;南立面因日照充分,采用了可开启折线形玻璃幕墙和石材幕墙,其中双层玻璃幕墙中还精心设计了金属丝网和惰性气体,既有利于自然通风、遮阳保温,又不失通透性,创造性地解决了国内外大型公共建筑节能减排的世界性难题。
■ 上海世博会“一轴四馆”中世博轴的“阳光谷”世博演艺中心的弧形外观蕴藏着精妙的环保构思下层圆弧表面形成自遮阳体系,在高温季节避免阳光直射,同时为玻璃屋顶的地下空间进行自然采光其外围有着养眼的“绿坡”,而非呆板的水泥。
“绿坡”是屋顶覆土技术的应用,它不仅使得世博演艺中心能完美融入周边的水绿景观,而且能为场馆外延地下空间保温隔热另外,世博文化中心还采用了节能、环保的气动垃圾回收系统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的屋顶和玻璃幕墙上安装了总装机容量超过4.68兆瓦的太阳能发电设施,预计年可减排二氧化碳4000吨,是国内面积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示范区,特别是主题馆屋面太阳能板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是目前世界最大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面,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约1000吨,减排二氧化碳2500吨左右,减排二氧化硫84吨,减排氮氧化物42吨,减排烟尘762吨。
另外,“一轴四馆”都有雨水收集系统;经过沉淀和过滤,建筑收集的雨水能基本满足世博园区的清洁和绿化需要半导体照明则是“一轴四馆”广泛采用的低碳节能技术;其中,在1公里长的世博轴上用了200多万枚LED灯泡,照明的二氧化碳排放,预计将减少30%。
冰蓄冷、江水源、地源热泵等多项节能技术都在“一轴四馆”中得到体现
■ 在众多的“低碳”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被称为上海世博会“永恒记忆”的“一轴四馆”02各国场馆展示的 “低碳”优势节能减排对于全球各个国家而言,不仅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未来占据竞争有利地位的关键所在。
在上海世博会上,参展各国和地区纷纷展示它们所理解的低碳生活,以及极富创意的节能减排技术
■ 阿联酋馆的外观如险峻沙,外部可循环的建材,与大自然相得益彰。
■ 西班牙馆是一座“藤条篮子”建筑,整个外墙由藤条装饰,阳光透过藤条缝隙洒落在展馆内部,既节能又具有保温效果被称为“紫蚕岛”的日本馆,在馆外覆盖超轻的发电膜,采用特殊的环境技术,被形象地比喻为一幢“像生命体那样会呼吸的建筑”。
走进日本馆,一股股凉风不断从脚底冒上来,身体一下子清爽起来这是“紫蚕岛”顶部的几个“触角”坡屋顶和通风筒在起作用日本馆的建筑外形呈球状,上面铺设了一层透光的淡紫色薄膜,是一种叫做ETFE的新材料,它有最大程度的透光性,膨胀后的枕头状内部通过非晶体太阳能电池可以完成内部发电。
日本馆球状的主构造由钢架构成,被名为“循环呼吸柱”的6个双锥形支柱在构造上支撑,有着环保装置的功能建筑充分利用了光、水、风等自然能源—光方面,外部光线通过循环呼吸柱实现了自然光向下层的导入,使建筑物中央部分室内空间能自然采光;水方面,降雨时,呼吸柱能将汇集的雨水从屋顶洒落,不但清洁了屋顶,还能使建筑整体降温,洒落的水也可以通过呼吸柱循环再利用;风方面,呼吸柱的“烟囱”可有效形成上升气流,冷却外部空气送入馆内,以此降低空调负荷,同时解决自然换气的问题,而6个循环呼吸柱中有3个是冷却塔,能增强降温效果。
■ 被称为“紫蚕岛”的日本馆,在馆外覆盖超轻的发电膜,采用特殊的环境技术,被形象地比喻为一幢“像生命体那样会呼吸的建筑”瑞士馆最外部的幕帷主要由“能发电”的大豆纤维制成,在世博会结束后可被生物降解由10000块太阳能电池板组成的互动性智能帷幕“外墙”,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人们可以从帷幕的任何一处走进瑞士馆底层的“城市空间”。
帷幕的每一块电池板都能独立产生和储存能量,大到太阳光,小到照相机的闪光灯,只要照射到帷幕上,电池板就能以LED灯的形式将其利用并发生反应,从而发出闪光神奇的是,电池板是互为光源的,只要有一块在发光,周边的也能立刻被激活发光。
■ 由10000块太阳能电池板组成互动性智能帷幕“外墙” 的瑞士馆,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人们可以从帷幕的任何一处走进瑞士馆底层的“城市空间”。
■ 瑞士馆最外部的幕帷主要由“能发电”的大豆纤维制成,在世博会结束后可被生物降解英国馆名叫“种子圣殿”,外部有60000余根向各个方向伸展的“触须”——白天,触须会像光纤那样传导光线来提供内部照明,所有的触须还会随风轻微摇动,使展馆表面形成各种可变幻的光泽和色彩,营造出现代感和震撼力兼具的空间;西班牙馆是一座“藤条篮子”建筑,整个外墙由藤条装饰,阳光透过藤条缝隙洒落在展馆内部,既节能又具有保温效果;韩国馆的外墙面是用合成树脂做成的,世博会结束后,这些树脂全部拆除下来可做成环保袋;世界气象馆墙体外层如人的皮肤,防风、防雨、透气;印度馆顶上的小型风车和太阳能电池能提供馆内的所有能量;印度尼西亚馆用近100吨竹子,打造了一个4层楼、不用空调却一直很清凉的半开放式展馆;法国馆希望通过“感性之城”,表达对水环境及绿色植被的重视;丹麦馆外幕墙涂料的热反射特性让整个场馆自然通透,场馆内有着童话般的低碳幻想,其想表达的内涵有两点,一是小美人鱼身下清楚无比的池水,二是环绕丹麦馆整体的自行车道……。
■ 英国馆外部有60000余根向各个方向伸展的“触须”——白天,触须会像光纤那样传导光线来提供内部照明,所有的触须还会随风轻微摇动,使展馆表面形成各种可变幻的光泽和色彩03触摸未来低碳家居二氧化碳无度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不可再生的传统油气能源的过度使用引发的传统能源危机,哥本哈根会议之后,节能减排迅速成为世界潮流。
这一潮流下,未来世界城市的家居方式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在上海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各国城市精心设计未来低碳家居样式,竞相引爆绿色生活创想……
■ 韩国馆的外墙面是用合成树脂做成的,世博会结束后,可拆下来可做成环保袋中国上海“产能房”坐落于上海世博园浦西展区E区的“沪上·生态家”是上海也是中国唯一一座入选城市最佳案例的项目用15万块上海旧城改造时拆除的石库门旧砖头砌成,集生态智能技术于一身的“沪上·生态家”,立足于上海的城市、人文、气候特征,通过“风、光、影、绿、废”五种主要“生态”元素的构造与技术设施进行一体化设计,展示出未来“上海的房子”。
“沪上·生态家”的原型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是中国第一座生态示范楼作为国内首座“零能耗”生态示范住宅,实际上还是产能高手——屋顶安装的太阳能光伏电池能将太阳能“收集”起来转化为电能;屋顶高高矗立的风力垂直发电装置可以发电;房子的主人在室内骑自行车锻炼的动能也可转化为电能……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座建筑中不同类型的能源都能被集中收集起来,甚至可根据不同住户的实际需求进行转化。
在“沪上·生态家”3楼一个LED屏幕上,清晰地记载着该建筑太阳能发电的数据;从4月17日开放以来不到一个月时间,太阳能发电就达到4000多度,一周内累计发电400多度
■ “沪上·生态家”是上海也是中国唯一一座入选城市最佳案例的项目“沪上·生态家”的屋顶还安装有“追光百叶”,可跟随太阳角度的变化自动调节,实现遮阳、照明多用途在室内,墙上满铺着蓝色小管,这是利用地热能调节整幢建筑温度的地源热泵;通过管中流动的溶液将地下土壤中的温度带上来,使室内温度上升,就像中央空调一样。
用15万块老石库门砖,砌成建筑的立面灰砖“呼吸墙”,成为“沪上·生态家”最点睛的妙笔这些老门砖还用来铺砌楼梯踏面及雨水回收景观水池用旧厂房拆迁回收的型钢经处理后拼装焊接加工成“生态核”、钢楼梯等钢结构
■ 丹麦馆内有着童话般的低碳幻想德国汉堡“被动房”上海世博园E区内,一幢高约18米的红砖房,形如对着四个方向打开的“抽屉”叠放在一起,融居住与办公功能于一体,这就是被称作“汉堡之家”的德国汉堡馆整栋建筑不需要空调和暖气,室内却能四季保持25℃左右的恒温,建筑所消耗的外部能源只有普通房屋的10%。
它是一座无需主动供应能量的生态建筑——“被动房”,其核心是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汉堡之家”采用特殊保温材料建成三层墙和三层玻璃窗的设计,房子的密封保温性能非常好,这样可以有效利用人体和室内电器等被动热源的余热,来满足房内绝大部分的热量。
其次,借助地热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使之成为供热、供冷和电力的额外能源——房顶安装了太阳能发电设备;充分利用地热调控室内温度,地缘热泵钻入地下深度达到35米,从地下抽出10℃左右的地下水夏天直接供房子使用,冬天加温到35℃,通过管道循环使房子实现冬暖夏凉。
此外,屋内的自控系统能够防止热量流失,保持室内良好的空气流通,使得室内几乎没有灰尘;通过对照明和电动窗帘的智能化控制,实现了对自然光最大限度的利用“汉堡之家”还颠覆了中国传统的坐北朝南格局,改为坐南朝北,这样可以避免夏天紫外线的直接照射,有利于保持室内恒温。
■ 德国汉堡“被动房”的夜景据测算,“汉堡之家”每年每平方米仅消耗1.5吨标煤,低碳一词离它非常近“汉堡之家”案例的原型是位于汉堡市的“港口城(HafenCity)”项目,通过重新设计改造,这一老城区将被打造成拥有大量生态型建筑的商住大型社区,该项目开始于10年前,接下来还需要10年才能完成全部工程。
这也是欧洲最大的城区重建项目之一
■ 法国馆被一种新型混凝土材料制成的线网“包裹”,仿佛“漂浮”于地面上的“白色宫殿”,尽显未来色彩和水韵之美。
■ 法国馆的中心位置是一座法式园林,溪流沿着庭院流淌、小型喷泉表演、水上花园等,构成一个清新凉爽的世界英国伦敦“零碳馆”位于城市最佳实践区的英国伦敦城市最佳案例项目——伦敦零碳馆,是上海世博会闭幕后少数能遗留下来的永久性建筑。
馆中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零碳技术—除利用传统的太阳能、风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外,黄浦江水变身“天然空调”;连剩饭剩菜也可以用于发电……由两栋前后相连的四层坡顶小楼构成(总面积达2500平方米)的伦敦零碳馆,南面坡顶设置了太阳能光电板和热能板,在北面坡顶也设置了可开启的太阳能光电板。
坡顶光电板、热能板的总面积分别达600平方米和200平方米,足够维持整个场馆的运转伦敦零碳馆北面的坡顶上,还种植有绿色植被,用来给室内空气降温、均衡湿度;更重要的是,这些植被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转化为氧气。
零碳馆的屋顶还戴着几十顶不停旋转的尖“帽子”;利用温压和风压,“帽子”可以将新鲜空气源源不断送入建筑内部,并将室内空气排出零碳馆内的电力通过太阳能发电板和生物能热电联产生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太阳能热水驱动的溶液除湿制冷系统使进入室内的新风降温除湿。
■ 零碳馆除了利用传统的太阳能、风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外,黄浦江水将变身“天然空调”;连剩饭剩菜也可以用于发电……由超级保温材料构造的建筑表皮,能减少室外热渗透、吸收室内多余热量、稳定室内气温波动在零碳馆外墙涂料中增加的一种水性纳米保温隔热添加剂,一方面可以阻止热量穿透墙壁,将进入墙体的热辐射反射回去,同时降低了墙体湿度,防止湿潮破坏保温层,从而使屋里变得“冬暖夏凉”。
墙壁上还有一层特殊的荧光涂料,它可以使建筑在白天储存太阳能的能量,晚上则释放荧光,使零碳馆成为世博园区内会自己发光的房子,同时还能降低照明能耗除了墙壁之外,窗户也是零碳馆吸收能源的好帮手;采用的玻璃窗户内嵌了薄膜太阳能电池,不仅可以采光,还可以自动发电。
在零碳馆中,暖通需求由太阳能风力驱动的吸收式制冷风帽系统和江水源公共系统供给,电力则通过建筑附加的太阳能发电板和生物能热电联产生并满足建筑全年的能量需求所有建筑材料都可循环利用,整个建筑碳排放量为零通过屋顶收集的雨水冲洗马桶或灌溉植物,减少了对自来水的需求。
■ 世界气象馆墙体外层如人的皮肤,防风、防雨、透气在零碳馆的地下埋着一根细小狭长的管道,一直通向800米外的黄浦江,源源不断的黄浦江水通过馆内的水源热泵装置,为游客送来徐徐凉风在零碳馆最北面,一套生物质锅炉被安置在一间单独的房间里——当游客用餐完毕,生物质锅炉可以把餐厅内的一次性餐盘、叉子以及各种食物废弃物进行生物厌氧过程降解处理,变成沼气,从而产生电能和热能;最终余下的生物肥,可用于北坡屋顶的绿色植物种植……。
伦敦零碳馆案例的原型,取自世界上首个零二氧化碳排放的社区——伦敦南部贝丁顿“零碳”社区2002年建成的贝丁顿零碳社区又被称为“未来之家”,包括公寓、复式住宅和独立洋房在内的82套住房,每套住宅都配有露天花园或阳台,体现了住宅高密度与舒适生活的完美融合。
另有展览中心、幼儿园、社区俱乐部和足球场,以及大约2500平方米的工作空间整个社区全部使用可再生资源产生的能源,用来满足居民生活所需,不会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它的诞生,为全球的可持续建筑创造了标准和样板
■ 澳大利亚馆内所展示的低碳生活场景。
精彩版式呈现
本文原刊载于《文明》杂志2010年07期打开淘宝app,复制链接并搜索进入店铺,即刻订阅各期文明杂志https://shop177692594.taobao.com/search.htm?spm=a1z10.1-c.0.0.3a613a27JW5D4Z&search=y
扫描封面右下方二维码,关注《文明》杂志公众号:WENMINGZAZHI,了解更多精彩内容版权声明:《文明》杂志所使用的文章和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版权作品,未经《文明》杂志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客服邮箱:ylrnewlife2020@163.com 电话:010-67135553/67112221;13146832364/15611146084。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夏森老人?夏森老人的事迹?
新华社南昌3月8日电 题:她的“枝叶”仍繁茂——夏森老人的故事新华社记者张璇、李子健相隔数千里,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夏…
-
老爸老妈向前冲?老爸老妈向前冲胡华?
江西省瑞昌市92岁高龄退役老兵胡华纯,是位有着69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曾为新中国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复员转业回乡后,他深藏功名,不忘初…
- 畅想中国?畅想中国未来的样子?
- 我的家乡 普通话?我的家乡普通话命题说话?
- 中国抗日?中国抗日战争的转折点是哪场战役?
- 我爱文学网?天涯文学网?
- 小学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班主任经验交流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