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文人?
当我们谈论每个时代的大诗人时,在他们身上都有一个绕不开的标签。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觉得这诗:新颖别致,清新淡雅,韵味十足。
序:人生标签当我们谈论每个时代的大诗人时,在他们身上都有一个绕不开的标签例如:李白--赐金放还,杜甫--安史之乱,王维--半官半隐,李商隐--牛李党争,苏轼--乌台诗案,陆游--北定中原等这些事件或标签的背后,往往对诗人的一生都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画像一、小诗探秘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小白同学,白居易在他身上又有怎样的事件,影响着他的一生?先来看一首小诗: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觉得这诗:新颖别致,清新淡雅,韵味十足。
但是诗里,提到了折竹这个意象让读者不禁联想到:一个正直的文人,被大雪压断脊梁骨这分明是一个凄惨的事情,可在诗人的笔下,写得如此的淡然、平和让人只是隐隐觉得,当真正要去追寻的时候,却又了无踪迹是过分解读,想多了?还是作者确有此意。
经过揣摩,并结合白居易的生平,我做了大胆的假设:这首诗,必然写在《琵琶行》那个秋天之后的一个冬夜《琵琶行》中,诗人借由琵琶女的遭遇,把自己被贬的愤懑全部发泄出来所以,才能这么平静地面对“折竹”这事件这是一种,看开与放下。
经查证,所假设的时间点,准确无误翻开白居易的简介,关于他的思想有这样一条论述:由早年的“兼济天下”,向“独善其身”转变而转折点,就发生在被贬九江前后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也同样说过。
该篇,我们一起追寻,这位名扬海内外的大诗人的心路历程。
武则天曾侄孙武元衡二、刺杀宰相时间回到,元和十年(815)六月初二,夜宰相(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武元衡,在府内的庭院中,来回踱步,显得心事重重片刻,他回到书房,拿起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夜久喧暂息,池台惟月明。
无因驻清景,日出事还生没想到,一语成谶,第二天早晨真发生了一件大事前情回顾:去年(元和九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其子吴元济,匿不发丧,并伪造父亲的文书向朝廷上表:称自己病重,请以其子为留后事败,朝廷不许。
吴元济谋反,派兵到处烧杀抢夺宪宗发兵征讨,任命武元衡统领军队,对淮西蔡州进行清剿这次征讨,引起素来与吴勾结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的恐惧*李师道:曾经拉拢张籍去他幕府做官,被张籍用一首《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拒绝。
他两联名上书朝廷,请求赦免吴元济以削藩著称的唐宪宗怎么会答应他们这么荒唐的要求于是,李、王二人密谋,遣人伪装盗贼,焚烧河阴粮草,企图破坏唐军的军需供应,但因事情泄露,未成李师道的幕僚献计说:皇上一心削藩,声讨蔡州,是因为有李吉甫、武元衡、裴度这样的大臣辅佐,现如今李吉甫已死,我们只要将武元衡、裴度刺杀,其他宰相便不敢主持征讨,反而还会劝说皇帝停止用兵。
武元衡深感平叛困难,自己处境危险明天早朝要与自己的副手--御史中丞裴度,一起向皇上奏请此事六月三日早,晨鼓敲过,天色未明,武元衡出门去大明宫上朝刚出靖安坊东门,埋伏路两旁的刺客,从暗中射出密集的箭,射得随从纷纷逃散。
然后,刺客牵了武元衡的马走了十几步,刺杀武元衡,取首级而去再看裴度这边他从长安通化里宅所出门刺客向裴度击刺三剑:头一剑砍断了裴度的靴带;第二剑刺中背部,刚刚划破内衣;末一剑微伤裴度的头部裴度跌下马来,幸好他头戴毡帽,因此伤得不深。
刺客又挥剑追杀裴度,随从王义拼死掩护,被砍断了右手。裴度跌进路边的沟中,刺客以为他已死,这才罢手离去。
大唐中兴名臣裴度三、仗义执言两位重臣,一死一伤此事轰动京城,震动朝野但当时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对此事却不急于处理大家莫衷一是胆小的:恐惧藩镇势力,怕惹火上身,不敢发言;富贵的:素来与削藩的改革派不和,怕动了自己的蛋糕,但求息事宁人,但碍于皇帝的意志,只好隔岸观火;。
奸诈的:早已被李师道等势力收买,他们乐于看戏这其中以富贵的权力最大在这种情况下,白居易作为东宫之官,不得不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他上书:严辑凶手言辞急切本以为他的发言,会引来有志之士的附议,没想到迎来的却是权贵们打击与诬陷。
首先,他们拿小白的身份说事:白居易身为宫官,竟赶在谏议大夫、御史,这些朝廷言官之前发言,是越职言事,不懂规矩宫官:东宫之官,即太子的僚属白居易任左善赞大夫,职责相当于谏议大夫,正五品活动范围仅为东宫,只可对东宫之事发表意见,朝堂的事却不能多言。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人趁机出来泼脏水:白居易的母亲因赏花坠井身亡,白居易却写了《赏花》《新井》等诗,有伤礼教中伤之下,诗人被贬为江州刺史(今江西省九江市)这时中书舍人王涯,也出来补刀:白居易不宜治郡最终,白居易被追贬为江州司马。
注:唐代,刺史为州长官,长史(别驾)、司马为刺史佐官。名义上司马相当于今天的副市长,但实际上往往刺史一人独揽军政大权,长史、司马经常是被用来安置贬官的闲职。
《妖猫传》黄轩饰白居易四、缘何直谏关于越职言事的违规,以及由此可能会遭到的打击,白居易难道没有预料吗?白居易已是43岁的中年人,在官场混迹近10年,对于官场的形势、规矩,应该是知道的那么他这次,为什么非要越职言事?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1. 朋友之情白居易和武元衡、裴度都有过诗歌唱和的经历与武元衡有我们熟知的《和武相公感韦令公旧池孔雀(同用深字)》;与裴度有著名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三人在政治上,都致力于国家中兴,维护国家统一,主张削藩;。
在性格上,武元衡人称“铁血宰相”,裴度为人刚强正直,白居易不惜触怒宪宗而仗义执言他们是文学上的诗友,政治上的同志,性格上又惺惺相惜在此种情况下,白居易怎么能忍受好友被奸人所害,而自己却袖手旁观呢?2. 宫官无聊
首先我们从一首诗看起初授赞善大夫,早朝,寄李二十助教病身初谒青宫日,衰貌新垂白发年寂寞曹司非热地,萧条风雪是寒天远坊早起常侵鼓,瘦马行迟苦费鞭一种共君官职冷,不如犹得日高眠这首诗写于元和九年(814)白居易丁忧反朝,被授予左善赞大夫。
这是一个闲冷的职位,活动范围仅属东宫,不能谈论、评价朝廷的任何得失这对一心报国的白居易来说,无疑是很压抑的于是在这种氛围下,他写这首诗给时任国子监助教,又同样官职低微的诗友李绅倾诉这首诗文字清冷,很符合早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在闲冷职位上的不满与寂寞。
正是因为白居易不安于现状,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才导致了次年因为仗义执言而被贬江州3.政治理想早年,白居易在任左拾遗期间与元稹、李绅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其目的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有着很强的政治功用。
他们想以政治和文化相结合的方式,让人民过上小康生活,让国家摆脱衰落,走向中兴实现中兴,首要任务便是打击气焰嚣张的藩镇势力主张削藩的大臣被杀,面对如此重大的事件,如此紧要的关头,旧官僚集团和宦官集团,纷纷默不作声,更有甚者居然向宪宗建议:罢免裴度的官职,以安抚王承宗、李师道之心。
虽千万人,吾往矣冒着越职言事的风险,白居易毅然上书,主张严缉凶手白居易上书,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也和唐宪宗的主张是一致的却触怒了旧贵族阶级,打破了他们息事宁人,安享太平的美梦加之早年的新乐府运动中,他得罪的权贵不少。
这次新账旧账一起算,自然打击就会接踵而至但是严缉凶手,就意味着必须先平定淮西之乱,之后才能收拾王承宗和李师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须从长计议实际上,到了818年,也就是三年后,李师道被杀,才真正实现了白居易所说的“严缉凶手”。
而当下,宪宗最重要的是保住他唯一能依靠的裴度。对于被攻击的白居易,宪宗也只能听之任之。
秦岭五、初贬官,失落与迷茫时间:815年秋初贬官,过望秦岭草草辞家忧后事,迟迟去国问前途望秦岭上回头立,无限秋风吹白须距离刺杀事件过去快一个月了,时令来到了初秋关于白居易的贬官已经坐实,再无翻案可能唐代规定,官吏被贬后要闻诏即行,所以白只能草草辞家,匆匆坐上马车前往江州。
忧后事,一方面指自己匆忙赴任,对留在长安家人的担忧;一方面,后事,指国家大事,即清剿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庆幸的是,在宪宗的保护下,裴度顺利康复,并晋升宰相之职,朝廷人心方才安定,不断收到有关讨贼的计策明明是匆匆离开,作者却用了
迟迟一词,表现作者的留恋之情问前途,表现作者对自己仕途的迷茫后两句,作者站在秦岭山上,回头望着自己曾经奋斗的地方,无尽的秋风吹动着他,白色的胡须这一形象的刻画,把诗人对于家人、对于京城的依恋,表现得更加真挚、深刻、持久。
无限一词,说明诗人在山顶伫立之久。秋风一词,也是对仕途迷茫以及政治环境险恶的隐晦说明。
六、谪居,无奈与愤恨 时间:816年春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关于谪居,白居易有写过这样一首诗,我们具体来看看,他是怎样的谪居状态谪居面瘦头斑四十四,远谪江州为郡吏逢时弃置从不才,未老衰羸为何事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
遭时荣悴一时间,岂是昭昭上天意从四十四可以判断,此诗写于被贬的第二年,即816年从颈联,可以判断,诗大致写于暖寒交替的初春时节逢时弃置从不才,未老衰羸为何事在圣明的朝代里却遭受嫌弃,我未老先衰究竟是因为什么?表达作者对自己贬谪不合理的质问,和对遭受打击的愤懑。
作者内心坚定自己的上书是正确的,虽然越职言事,也不至于迎来诬陷和打击在去往江州的路上,作者曾给自己的好友元稹,这样写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这些都表明作者坚信自己是被冤枉的,假以时日必能证明自己的清白。
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作者以青松、春花自比寒涧的青松被大火烧尽,失去了他的刚直;林花被突如其来的严霜打落一地,美好不复存在这句,恰好代表了作者早年“兼济天下”的志向,正在消退遭时荣悴一时间,岂是昭昭上天意。
这些松树、花朵毁于一旦,这难道是上天的意思?作者以一种无奈与自嘲,为自己遭受贬谪而打抱不平。全诗充满了质问、无奈、愤恨。
半缘修道半缘君七、修道,放浪与疏狂时间:816年夏咏怀自从委顺任浮沈,渐觉年多功用深面上减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妻儿不问唯耽酒,冠盖皆慵只抱琴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功用:指修养,造诣从无奈、愤恨到放浪、疏狂。
这是人性的自我调适自从委顺任浮沈,渐觉年多功用深从开始的愤恨,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表现出认命的态度由于仕途渺茫又居于闲职,早年的佛道思想有所抬头,作者干脆抛弃政治抱负,一心研究起了佛学、道学面上减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具体说明作者“功用”的深度愤怒、冤屈的情绪在心中慢慢消散妻儿不问唯耽酒,冠盖皆慵只抱琴这句表现作者对于佛道的痴迷程度,家事不管光喝酒,不修边幅只弹琴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这句是对屈原一心报国的嘲笑,当然也是对自己早年“兼济天下”政治理想的嘲笑。
从思想上,作者更加肯定自己“独善其身”的做法。
琵琶行八、偶遇,爆发与宣泄时间:816秋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被贬一年来,刚开始作者还有愤懑之语,后来一心向道,闭口不谈当年,将一切藏心中也许是时令的催发,从去年秋到今年秋,整整一年,是该对过去有一个总结,有一个交代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异国他乡的江州,他竟听到了当年红遍京城的琵琶曲,不由得要寻声,一探究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个因年老色衰而被弃的商女,一个因仗义执言而被弃的官员,在偏僻的浔阳城相遇,就这样成就了一段佳话,成就了历史名篇《琵琶行》。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栏杆深夜,梦回少年,琵琶女想起曾经在京城的往事,于是弹琵琶以自聊这长安仙乐,又让白居易想起了自己的当年诗中琵琶女在京城曲艺界的风光场面,皆是白居易当年任左拾遗时倡导新乐府运动,引领诗歌潮流,在政界、文坛的得意时刻。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琵琶女在情场的遭遇,皆是白居易在官场的遭遇白居易借由琵琶女的遭遇,把自己谪居一年来的委屈、愤懑全部倾泻而出,毫无保留。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一次他毫无顾忌,他比谁都哭得伤心,但有谁能知道?他更多的是为自己而哭,为自己的遭遇,为自己的理想而哭随着泪水而去的,除了胸中压抑已久的情绪,还有自己读书以来“兼济天下”的梦想。
九、得道,释怀与平和时间:816 冬 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暴风雨过后便是平静所有的情绪,只有合理的宣泄而出,人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平和在《咏怀》中的放浪与疏狂,只不过是对愤恨、冤屈的一种掩饰,算不得真正得道。
在《谪居》中,诗人对于火烧青松,霜打春花,这样美好的事物遭受摧残,还有一种打抱不平在而在《夜雪》中,诗人面对重雪折竹,再也没有往日愤恨,而是呈现出一种清雅的平静好似万事万物没有差别折竹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已经无法引起诗人心中的波澜。
这个时候,才真正达到了“功用深”,而不是在《咏怀》中,自诩的功用深我们标榜、自诩的,往往是我们所缺少的,等到你真正拥有,你那种标榜的情绪会自然消退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给人营造的自信,往往是内心的自卑造成的,
真正的自信,却是以谦卑、平和、从容显现的。
卖炭翁后记以上,便是白居易,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的全部过程同样,在他的诗作中,大体亦分为讽喻诗和闲适诗,分别对应他两种不同的思想讽喻诗:从前期的《观刈麦》,到新乐府运动时期的《卖炭翁》《杜陵叟》《上阳白发人》《新丰折臂翁》《母别子》《轻肥》等。
正是由于这些高举现实主义旗帜讽喻诗的存在,才得以使白居易取代王维,成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但是由于《新乐府》中,大多言辞犀利,而今天的时代主流听不得批评的声音,所以我们很难在课本以及大众传媒中学到如今大多学到白居易的诗,均为其“独善其身”后的闲适诗。
如:《问刘十九》《大林寺桃花》《钱塘湖春行》《暮江吟》《采莲曲》《长相思》《忆江南》等。也体现当下,我们对于古诗,更注重其审美功用: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不注重它的现实功用,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夏森老人?夏森老人的事迹?
新华社南昌3月8日电 题:她的“枝叶”仍繁茂——夏森老人的故事新华社记者张璇、李子健相隔数千里,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夏…
-
老爸老妈向前冲?老爸老妈向前冲胡华?
江西省瑞昌市92岁高龄退役老兵胡华纯,是位有着69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曾为新中国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复员转业回乡后,他深藏功名,不忘初…
- 畅想中国?畅想中国未来的样子?
- 我的家乡 普通话?我的家乡普通话命题说话?
- 中国抗日?中国抗日战争的转折点是哪场战役?
- 我爱文学网?天涯文学网?
- 小学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班主任经验交流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