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小品

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诗书喜欲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满满干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听到收复失地之后的刹那间的喜悦心情。“剑外”,点明听到喜讯时的地点,亦即诗人的流寓之处;“收蓟北”,揭示喜讯

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诗书喜欲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满满干货

 

本文乃上登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听到收复失地之后的刹那间的喜悦心情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首句点题,直接叙写喜讯“剑外”,点明听到喜讯时的地点,亦即诗人的流寓之处;“收蓟北”,揭示喜讯的内容,亦即写诗的缘由自安史乱起,诗人四处漂泊,身无定所他关心形势的发展,渴望尽快平息战乱。

然而,当“收蓟北”的消息飞越万水千山传诸耳哗时,他又感到太突然、太出乎意料,所以诗中用“忽传”二字,把“剑外”和“收蓟北”联结起来,不独写出诗人盼望这一消息的急切心情,而且写出诗人乍惊乍喜、惊喜交集的神态。

这一句是全诗的纲领,举此而振起全篇

次句是诗人惊喜之情的外在表露,或者说是惊喜之情的第一次爆发“初闻”紧粘“忽传”,因“忽传”而“初闻”,又因“初闻”的惊喜而显出“忽传”的分量“满衣裳”的“满”字很传神,使人仿佛看到诗人惊喜时涕泪湾沦的状貌。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是诗人感情的第二次爆发,是流喜泪之后的狂喜之态。诗人这时当然是无悲的,可是他偏偏不说自己的无悲,却先从妻子儿女的无悲说起。

这样写,既使得文情开拓,摇曳生姿,也画出了诗人在惊喜之初不知如何告谕妻儿的神态,为下面写自己的狂喜作了必要的铺垫,更显出“喜欲狂”的含情合理诗人本来埋头书卷,借以排遣愁闷,现在也胡乱地卷起书本,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这里的“漫卷诗书”的动作,把诗人之喜极忘形表现得逼真如见句中“狂”字不是故作惊人之笔,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他的喜极而狂,有其思想基础安史乱中,国家发炭可危,人民灾难深重,诗人也历尽艰险,饱经风霜所以一旦大乱平定,山河初整,他便“漫卷诗书”,呈现出狂喜之态。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是诗人感情的第三次爆发如果说,诗人的热泪交流是喜情的最初外露,忽作狂态是喜情之沸腾的话,那么,这里的放歌纵酒和还乡打算,则是喜情的进一步升华了也可以这样说,流喜泪,呈喜态,只是对胜利的热烈欢呼,而放歌纵酒则是对胜利的衷心祝贺,还乡之想更是对胜利果实的品尝。

诗人既歌今日之喜,又唱明日之行;既饮胜利酒,又举还乡杯“青春作伴”,是诗人想象中还乡的情景:一路之上,山青水秀,风和日丽,柳暗花明,该是多么惬意啊!诗人把“青春”人格化,让明媚的春光伴着自己还乡,真是想落天外之笔,既加深了“喜欲狂”的程度,也给人以美的感受。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是还乡打算的延伸,是想象中具体的还乡路线“巴峡”是诗人的出发之地,“巫峡”是途中必经之所,“襄阳”和“洛阳”是要抵达的两处地方诗人祖籍湖北襄阳,后来他在河南洛阳置有田园,洛阳可算是第二故乡。

诗人把行程设想得如此具体,似乎他真已踏上归途,并走完全程这两句一气呵成,节奏急促,大有转瞬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之势加之两句又分别用虚字“即”和“便”领起,更让人想见诗人归心似箭的急切而喜悦的心情

读完全诗,不难看出“喜”是贯串全诗的主线首句交代了喜的原因,接着便写人闻喜讯而喜的种种表现,即带笑的眼泪、“漫卷诗书”的狂态、放歌纵酒的庆贺、及早还乡的打算,全诗喜情翻卷奔涌诗人的喜,有着时代的现实的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人们在乱离中渴望和平安定,在胜利后急于回归家园的真实感情。

所以诗中所写虽是诗人一人一家的喜,但其内涵已大大超过了这个范围,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