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小品

石壕吏(石壕吏原文)


《石壕吏》的主旨是: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

石壕吏(石壕吏原文)

 

《石壕吏》的主旨是: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如实地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石壕吏》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石壕吏》介绍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赏析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风格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创作背景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首诗。

作者介绍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举报/反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