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诗(元宵节的诗句 古诗)
今年立春之后马上紧跟元宵佳节相连 共邂逅古诗词春意□记者 吴拏云明天就是“立春”了常言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二十四节
今年立春之后马上紧跟元宵佳节相连 共邂逅古诗词春意□记者 吴拏云明天就是“立春”了常言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中国自古便视立春为一年之始而今年特殊的是,立春后的第二天就是元宵。
佳节相连,好事连连,立春和元宵都是传统好时节,人们在佳节中的祈愿与祝福也保留于那些千古流传的诗词之中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回味一番

立春前,泉州中心市区滨海公园南端的冰岛虞美人陆续绽放,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在立春前后踏青郊游的习惯。(陈起拓 摄)

春光明媚,泉州开元寺西塔旁的樱花盛开,树上鸟儿啁啾,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陈起拓 摄)诗赋传递春的口信对于中国人来说,“年”的意义是无与伦比的,吃过的年夜饭、放过的烟花、看过的花灯,都饱含了家、国、天下等不同维度的情感。
从立春开始,春意渐浓,万事万物处处现新机,新的一年也在这里昂首阔步奔向远方所以大家都喜欢立春时节,喜欢她的朝气蓬勃与安逸和煦南宋诗人、“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有首经典的《立春》就传递出这份欣喜:“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从此阳春应有脚,百花富贵草精神”唐代文学家罗隐《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以极简风格传递出春的信息,也是首经典诗宋代惠安镇安铺黄田人黄宗旦曾出任苏州、襄州知府,他在七岁时就曾作《早春》一诗:“一望晴川碧水开,葆光池上暖初回。
就中喜有龙门客,跃出洪波只待雷”以景抒怀,气度非凡立春这天外出郊游也是自古以来形成的一种习俗明代阁老、晋江人蒋德璟就曾写过《春日郊游诗》:“路出上云外,烟霞万井同江山二月雨,杨柳一春风草舍面岩石,清溪多桂丛。
尘心应自远,长啸紫霄中”清代晋江举人曾承基则有《春阴赋》曰:“若夫春光未老,春院转幽香添罏鸭,啼涩林鸠朅来雪比花南,轻寒漠漠检点雨丝风片,淑景悠悠红重绿肥,到处烟迷画阁桃明柳暗,无边气压朱楼……安排棐几湘帘,待晴窗而试墨。
料理朱弦玉轸,迟霁景以鸣琴何当天朗气清,学义之之修禊更喜坐花醉月,追白也之高吟”把立春前后晋江一地风光写得多情而柔美在一片春光明媚之中,诗人也不禁手痒,想要挥墨成章,甚至鸣琴答景,这种欢愉是很有感染力的。
迎春也要有仪式感立春,在农耕时代又名正月节、岁节等,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开启唐时在立春这天,从朝堂到民间逐步形成了吃春盘、吃春饼、咬春等饮食习俗文化春盘是在盘里盛有果品、蔬菜、糖果、饼、饵五种食物蔬菜主要是指豆芽、萝卜、韭菜、菠菜、豆子等食材。
唐朝《四时宝镜》里有关于“立春”的记载称:“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诗人杜甫在《春日》里就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古时闽南在立春之日,民间还有“接春”习俗。
每家每户要设香案,爆竹接春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风俗》:“立春之日,家设香案爆竹接春,贴春胜”明代王世懋《闽部疏》称:“迎春日多陈百戏,盛亭台之饰,坐婴儿高槊上,儿皆惯习,饮噉自若,了无怖惧千夫百骑,绕堂皇而出。
唱呼跳舞,劳以历书……自兹春事日盛”明清两代朝廷规定,立春日全国各地府、县均要举行“迎春”仪式,以官员当众鞭打春牛,来表达官府“重农”的政策导向;同时通过迎接春牛入衙门的仪式,表示官方一年一度的行政周期的开始。
明至清初,泉州官府立春日的“迎春”仪式在东郊迎春亭举行,亭名仁风亭,原在东华门康熙年间,移于迎春门,门外新建的迎春亭俗称“春牛亭”清乾隆年间晋江举人陈云程在《桐城杂事诗》写道:“迎春亭外鼓冬冬,壶酒豚蹄祝岁丰。
日暮肩舆神驾出,人人欢喜是三翁”当时迎春亭外有小庙,内奉“三翁”神传为殉宋主之难者村民们在迎春之日击鼓祀之,用祈筶“三翁”神出巡的形式,来祷求当年大丰收明代南安名士傅夏器在他的《立春游苑迎春应制》一诗中道:“候台吹律破寒灰,春溢人间浮酒杯。
玉宇高傍日月煖,上林新喝地天开风光漏洩先占柳,野艳横分不数梅胜景何妨䌽仗转,威仪喜见汉官来”可见文人们在立春时喜欢通过踏青游苑的形式来驰骋胸怀

一家人出游观灯,其乐融融。(陈小阳 摄)

人们在节日之夜欣赏各种花灯(陈小阳 摄)赏灯猜谜普天同乐今年立春之后,马上紧跟着的便是“元宵”佳节了,两个节日头尾相连,堪称喜上加喜按照中国民间传统,一年复始,春回大地,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丸,其乐融融。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说法,和春节以家庭为单位的合家欢聚不同,元宵节讲究的是走出家门普天同乐,逛庙会、赏花灯、猜灯谜,热闹非凡元宵节亦称“灯节”“灯夕”,元宵花灯无疑是这个重要佳节里的“主角”之一。
五彩缤纷的花灯竞相开放,寄寓了人们对于美好的诸多祝福金朝“遗山先生”元好问在《京都元夕》里就写道:“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穿着朴素长衫的读书人在元宵节也忍不住走出屋外,在游人欢声笑语的气氛中赏灯猜谜。
短短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在佳节的欢乐心情清代南安县拔贡生王玉书也作有《灯谜》一诗:“擎出鳌山五夜时,偏题隐语费寻思聪明绝顶先猜着,笑问旁人知不知”将元宵猜灯谜的乐趣直白表达

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缤纷多彩(陈小阳 摄)

花灯历来是闹元宵的主角(陈小阳 摄)中国古代诗词歌赋拥有太多描写元宵节浪漫、温馨的场面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述的正是元宵夜时男女约会的情景,含蓄而婉转。
《十五夜观灯》是唐代诗人卢照邻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缤纷多彩,人们在节日之夜观灯赏月,尽情歌舞游戏——“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诗中提及的“开芳宴”是始于唐代的一种习俗,由夫妇中的男方主办,活动内容一般为夫妻对坐进行宴饮或赏乐看戏香甜上元丸人人爱吃泉俗素称“上元小年兜”,可见对于元宵节的重视程度人们在这天里还要“闹元宵”,集体出门看花灯、烟花,猜谜语,攻炮城,各种文艺娱乐活动数之不尽。
同时,民众还会品尝“上元丸”(亦称“元宵丸”、糖圆),这是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此食俗始于宋代,取其圆形,寓有全家人团圆、吉利、美满之意清末晋江人陈德商有《元宵》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后,孤灯犹唤卖糖圆。
”其父则有《搓丸》句云:“愿得双丸如日月,灼幽照隐遍人间”清末民国诗人林骚也有《元宵步吟》诗:“月色涵中天,花枝影满地今夕是何夕,千秋陈百戏欲寝还徘徊,春风衣上吹即此暗香来,残梅开一二”他倒是另辟蹊径,在别人忙着赏灯之时,独自欣赏起了梅花。
泉州元宵丸闻名遐迩,其制法独特,以炒熟的花生仁去膜捣末,加上白糖、芝麻、蜜冬瓜、金橘泥、拌以焗葱白的熟猪油、香蕉油(香料),捏成丸馅,沾湿后置于盛有干糯米粉的盘中,反复数次滚转而成,煮熟后食之香甜而不腻嘴。
元宵节当天还有孝敬神祇之俗,民国《南安县志·卷8·风俗志1·岁时土风·上元节》:“是日以米圆祭先及神,或以酒馔祀祠堂,谓之‘祭春’夜则张灯结彩或爇火树”明代岷府长史、永春人颜廷榘曾在元宵夜与永春县尹同览桃源灯市并祭祀太乙真君,作有《再呈夏明府》一诗:“满城灯火夜如何,遥望旗麾画日过。
帝里曾闻祠太乙,乡人犹自叫弥陀青天片月杯中照,永夜繁心阁上多明府与民欢乐甚,和声翻入里儿歌”看来即使是县尹等官员在这佳节中,也是要与民同乐的举报/反馈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散文网(散文网优美散文)
众所周知,在文学诸多样式中,散文一向缺乏明显的文体规范和严格的形式要求。即便是在20世纪60年代杨朔为代表的散文三大家还是90年代…
-
三八妇女节活动通知(2023年三八妇女节活动通知)
鲁网2月27日讯(记者 杨国永)2月27日,滨州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滨州市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13周年新闻发布会。据市妇联党组副书记…
- 四月文案(四月文案发在朋友圈)
- 四月文案(四月文案发在朋友圈)
- 校园的早晨(校园的早晨作文200字)
- 校园的早晨(校园的早晨作文200字)
-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石壕吏原文及翻译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