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的拼音(鸳鸯的拼音是轻声吗)没想到
提起鸳鸯,我们并不陌生,习惯性地脑补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就算没有见过真正的鸳鸯,也一定知道鸳鸯象征着什么——夫妻和睦、爱情美好。传说中,鸳鸯这种鸟
提起鸳鸯,我们并不陌生,习惯性地脑补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就算没有见过真正的鸳鸯,也一定知道鸳鸯象征着什么——夫妻和睦、爱情美好传说中,鸳鸯这种鸟儿一旦结为伴侣,游则并肩、飞则比翼、睡则交颈;假如一方不幸死亡,另一方也不再觅新的配偶,而是选择孤独地度过余生。
因此,中国传统文学中,鸳鸯作为象征爱情的典型意象,常常出现在诗人的笔下北宋词人贺铸悼念亡妻的《鹧鸪天》,其中便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之句;北宋大家欧阳修的一首《南歌子》,描写新嫁娘在闺房之中面对新郎的娇憨之状,“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古装影视作品里,鸳鸯佩、鸳鸯绣件等更是常常作为男女定情之物出现,我们习惯将鸳鸯定格为喻指“夫妻爱情”然而现在人们的知识面普遍提高了,很多人也知道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鸳鸯,其实在对待配偶方面完全不像传说中那么忠贞不渝。
科学家观察到,鸳鸯只是在繁殖期建立固定的配偶关系热恋、繁衍期间,它们的确是亲密相处、形影不离然而,雄鸟自繁衍期以后便与雌鸟分道扬镳,逍遥自在,各处游玩;至于产卵、孵化、育雏这些事,都是雌鸟在费工夫一旦有一方死去,另一方也不会“守节”,而是很快另觅新欢。
而且,一只身强力壮、繁殖力强的雄鸳鸯,往往同时占有几只雌鸳鸯,体弱的雄鸳鸯则常常被排斥赶走,因得不到配偶而被淘汰
那为什么鸳鸯这么“渣男”,还会被冠以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美名呢?其实因为古代人所说的鸳鸯,并不是现如今我们熟悉的这种鸟,而是另一种鸟类机智如你,像鸳鸯这种“张冠李戴”的事情,一定能辨别真假,在下文中我们会将其一一掰扯明白。
其实一开始赤麻鸭才是正牌的鸳鸯,而现在我们熟悉的鸳鸯在古代叫做鸂鶒(读音同“西翅”)。宋代《乐府雅词》收录的《九张机》中有这么一句:“四张机,鸳鸯织就欲飞,可怜未老头先白。”
还有词人黄庭坚在《满庭芳·明眼空青》中写道:“ 鸳鸯,头白早,多情易感,红蓼池塘。”南宋《尔雅翼》中对鸳鸯的描述是:“……其大如鹜,其质杏黄色,头戴白长毛……尾与翅皆黑。”
这些特征,包括白头、杏黄色、尾巴和翅膀有黑色,都是赤麻鸭的典型特征赤麻鸭是真正的一夫一妻制,而且只要求偶成功并且不出意外,就会终生结对生活孵卵由雌性赤麻鸭进行,但雄性赤麻鸭会在附近进行守卫工作雏鸟破壳后,雌性和雄性赤麻鸭会共同进行育雏。
由于赤麻鸭会一直形影不离,而且白色的头又有着白头偕老的美意,所以成为爱情的象征是实至名归的那为什么后来鸳鸯这个名字会被鸂鶒抢走呢?这是因为古人有时看到鸂鶒成双成对,认为它们跟鸳鸯是类似的鸟,再加上繁殖期的雄鸂鶒身上有许多紫色羽毛,所以鸂鶒也被称为“紫鸳鸯”。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风·天津三月时》中写道:“七十紫鸳鸯,双双戏庭幽行乐争昼夜,自言度千秋”
从宋朝以后,鸂鶒由于相貌出众的人气迅速提升,“紫鸳鸯”中的紫也渐渐被人省去,鸂鶒就渐渐被直接称为了鸳鸯宋朝建筑技术书籍《营造法式》中记载的制度图样,甚至给鸂鶒和鸳鸯交换了名字,彻底搞混淆了(毕竟是搞建筑和装修的书)。
还有许多古代女子闺房中的“鸳鸯”饰品,其实都是鸂鶒(现在也是)
关于这一点,宋代《尔雅翼》特别做出了描述:“……今妇人闺房中饰以鸳鸯,黄赤五采,首有缨者,皆鸂鶒耳”意思很简单明了,就不翻译了但是这篇文后面还有一句“鸂鶒亦鸳鸯之类”,说鸳鸯跟鸂鶒其实是同一类的鸟,这也是当时的人们根据观察所得到的结论,虽然该作者搞了个科普,但最后的意思还是表示叫啥都行。
到了明清时期,真正的鸳鸯(赤麻鸭)渐渐被人忘却,而鸂鶒则全面占优,拥有了鸳鸯这个名字清朝宫廷画师绘制的《百花鸟图》中,“鸳鸯”的形象已经被正式传给了鸂鶒,而“鸂鶒”的词条也没删除,而是被画成了一种类似现在林鸳鸯的不明鸟类,推测是根据明清命妇(受有封号的女人)正装补子上的图样进行二次加工创作出来的。
自此,鸂鶒终于变成了鸳鸯,而真正的鸳鸯渐渐被人遗忘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群蚁排衙(群蚁排衙拼音)越早知道越好
---|---|---|---|--- **憔悴****** **豁****免**
-
灵光乍现(灵光乍现的近义词)干货分享
成语相比于词语,种类繁多、含义较为复杂,还有很多成语字词和意思相近,这给同学的使用和记忆带来很大的困…
- 多余(多余的解释)墙裂推荐
- 转移(转移因子口服液的功效)快来看
- 脚丫(脚丫子中间发白烂脱皮用什么药)墙裂推荐
- 郊游(郊游看图写话一年级)硬核推荐
- 乐文(乐文同则上下和矣翻译)不要告诉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