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小品

雁门关外有人家(雁门关外有人家下一句是什么)这样也行?

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即使山野樵夫、村中老妪,也能随口说出

雁门关外有人家(雁门关外有人家下一句是什么)这样也行?

 

作者:邵连城雁门关外野人家,不事桑蚕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说与江南人不信,早穿棉袄午穿纱这是明代总制大同延绥甘宁军务、曾任兵部尚书的王越写的一首诗(因没有找到正式出版物,也许记忆有误)。

诗以朴素通俗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当时雁门关外的自然景象,以及人们因之而形成的生产生活习惯,在同朔一带广为流传即使山野樵夫、村中老妪,也能随口说出一句“雁门关外野人家”或“早穿棉袄午穿纱”来然而各人对“野人家”的理解,却不尽相同。

野,本是个表示地域的概念《说文》谓:“野,郊外也”《诗·鲁颂》传曰:“邑外曰郊,郊外曰野”故“野”与“邑”相对,往往与“郊”连用,就是“乡下”的意思《周礼·秋官》注说:“地居王城二百里以外至三百里,曰野”。

因此,“野”又派生出一个“民间”的义项,与“朝”相对如《孟子·万章》:“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至今仍有“在野党”之说“野人”也因之而可解释为,一,“乡下之人”或“农民”,二,“庶民”如白居易的诗句:“晨兴拜表称朝士,晚出游山作野人”,“野人”与“朝士”相对,就是“庶民”之意。

至于解作“未开化之人”,如神农架之野人,在古诗词中似未曾见王越诗中的“野人家”,正是“乡下人家”,或者如俗语所说,是“庄户人家”的意思语中不含褒贬,与“野蛮”、“粗野”、“未开化”之类毫不相干然而,有的人恰恰是基于这种不相干的联想与理解,而以为王诗中的“野人家”,是对“雁门关外”“人家”的贬损、轻蔑或鄙视。

于是,或引雁门关外种植桑麻古已有之为据,以辩驳“野人家”之与实不符,或以生态环境今已改变为由,以说明“野人家”之不复存在但浅见以为,这其实是误解了“野人家”这个词语且看下面这三首词: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下阕略)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野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元是此中人这是宋代苏轼知徐州时所写《浣溪沙》组词(共五首)的第三、第四和第五首。

词前小序说,是“徐门(即徐州)石潭谢雨道上”所作久旱无雨,民间有迎神祷雨之俗,一旦喜降甘霖,乡民还有祭神谢雨之举作者与人民,忧则同忧,喜则同喜乡民谢雨,作者不顾道远,不辞辛苦,也去参加一路上看见,新雨过后,檾(檾麻)叶、麻叶、桑叶,油光闪亮,纷纷枣花,飘落衣巾。

村中弥漫着煮蚕茧的香气,村边听到缲车(用来抽蚕丝的工具)的阵阵声响,不时从篱笆后面传来缫丝姑娘的声声笑语草软莎平,路面上,细沙洁净而轻柔,骑马走过,纤尘不起所有这些,与王越笔下的雁门关外风光形成鲜明的对照。

有趣的是,苏词与王诗,选取了诸多共同的审美客体但同样是桑、蚕、麻、枣、花、树之类,王诗感叹其应有而实无,苏词描绘其欣欣向荣,景象迥然不同然而,当词人写到酒困欲睡,口渴思茶,敲开一户乡下人家的门,欲讨一盏茶解渴时,却使用了一个与王诗相同的词语—“野人家”。

他写道 :“敲门试问野人家”谁读到这里,眼前都会浮现一个风流儒雅而又亲民爱民的官吏形象我们能说这“野人家”语含贬损、轻蔑和鄙视之意吗?作者只不过是站在一个“城里人”的角度,称谓“乡下人”而已何况作者也自称:“使君元是此中人”。

所以我以为,如果把“野人家”理解为类似“好人家”、“文明人家”等的对立面,实在是误会了古人(来源: 朔州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