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亦乐乎(不亦乐乎还是不亦乐乎读音)新鲜出炉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应该不用解释,中国人应该人人都懂。
《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这句话应该不用解释,中国人应该人人都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鸟巢大屏幕上就把这句话播放出来,作为中国对全世界打招呼的一句开场白。
只要是朋友来了,就应该载歌载舞“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朋友来了有好酒”,这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不过,经典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你可以从当今时代的语境去理解,也可以回到作者的时代去揣摩由于作者本人并没有给出注解,所以后人都是各取所需。
在当时可能大家都一听就懂的话语,到了后来就莫衷一是了不过好在是汉字记录的信息,只要文字不灭,我们就能尽量刨根问底前面我分析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其重点是什么?是“向老者学了礼之后,有规律地去练习、实践,这就像举行‘说祭’得到神灵回应一样内心喜悦”。
这里面重点讲的就是“禮”那么,我们再来看第二句表面上是讲待客之道,似乎也是讲“禮”,其实是讲“樂”,这一点恰恰是直接点明的,不像第一句还得分析理解以后得到过往的学习经验中,老师都会告诉我们“不亦樂乎”中的“樂”就是”快乐,这种解释主要源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当然,由于时代变迁,读音变化很大,不管是读“yue”、“le”或“luo”,这个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主体意思用哪个比较合适,更符合孔子、儒家在当时的主张,门人们把这句话放在第二重要的位置,想要表达的主体思想是什么?这才是关键。
按照前面对“說”的解释套路,这里的“樂”,就是“禮樂文化”中的这个“樂”,就是音乐“樂”是与“禮”并列的国家基本制度,在所有的重要场合都会用到“樂”的使用要严格按照“禮”的要求和标准,不能过高或过低“樂”是由各种乐器和乐队人员组成的,跟西方交响乐团是一样的。
由编钟、编磬、琴瑟、笙簧等等乐队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的,必须是要在重要场合,比如冠礼、婚礼、祭祀、献酋等等孔子的时代是“禮崩樂壞”,都不按规矩来儒家的倡议很简单:大家都按“禮樂”规矩来那么,“有朋自遠方來”怎么就是要用“樂”呢?如果从最低层次的礼制来看的话,如果是孔子的朋友或学生来看他,向他学习,他就请个乐队来吹拉弹唱?这肯定不是的。
那如果是朋友或学生来了,他自己抚琴一曲呢?这就合理了孔子是通音律的,弹得一手好琴,至今还有“仲尼式”古琴但仔细一想,如果孔子只是从这个层面讲“樂”,那就太肤浅了,放在这里也太轻了那还能怎么理解呢?破解之处就在原文“有朋自遠方來”这句话中。
看起来一句大白话,但极有可能一直被误解难道没有人发现,这句话里的“有”显得很多余吗?按孔子时代的语言习惯,和为了记录方便,用“朋自遠方來”五个字就足够表达了为什么还得加一个“有”字?其实关键点就在这里我们都知道“有”和“没有”,《说文解字》等文献都认为是和月亮有关系,这就是误会的缘起。
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孔子以后的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机会见到甲骨文和金文,他们能看到的基本上就是“书同文”以后的篆书,所以对很多文字的本意失去了正解
“有”这个字跟月亮一点关系都没有中国人会用我“有”什么,来表示自己所获得、占据的事物在孔子时代,或更早的时代,获得什么东西能让人觉得是“有”呢?看看金文的表达就知道了一个人手里提着一个东西这个太形象了手里提着东西不就是“有”了吗?那提的是什么呢?不可能提个“月亮”吧?其实了解古汉语的人都知道,大部分带“月”字旁的字都跟月亮没有关系,比如“胖”“膀”“腿”等,说到这里已经很明显了,这里的“月”就是“肉”。
文字的演变让“月”和“肉”混为了一个字当一个人手里提着“肉”就是“有”了现代人是无法理解的其实也不难理解,在过去经济条件不好的时候,十天半个月吃不到肉你心里不难受吗?当然,如果仅仅是得到一块普通的肉就高兴成这样,那古人确实太肤浅了。
这个肉和“禮”有关周朝实行分封制,从天子、诸侯、士大夫,层层分封,层层效忠国家体制中最重要的事就是祭祀,这种等级最好的体现就在祭祀中尤其是祭祀宗庙祖先,这是诸侯最重视的礼仪宗庙祭祀结束后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分祭肉。
祭肉是祖先“享用”过的,能分到一块祭肉,是对自己血统和身份的认可这就清楚了,“有”就是指“拥有祭肉”设想一下在古时宗庙祭祀的时候,一众子弟侯在宗庙门口,眼巴巴排队等着分肉,彼此打招呼:“你有了吗”,“我有了”。
是不是很有道理?
我们再来看“朋”字现在的写法就是两个“月”并在一起,如果按照对“有”的理解,就是两个“肉”并在一起,难道是“酒肉朋友”的意思?古人也太接地气了吧只有看了金文和甲骨文以后,才恍然大悟,这个字和月亮、祭肉都没关系。
所有这些字都在形象地指向一个意思:一个人拎着两串东西是不是和拎着“祭肉”很像?说明这两串东西也不是一般的物品现在普遍的说法,这两串就是商周时期的货币——贝币古代以贝壳为货币,五贝为一系,二系为朋之范式如《诗·小雅·。
菁菁者莪》中:“既见君子,锡我百朋”货币自然就是好东西,但跟“朋友”有什么关系呢?难道朋友是用钱换来的?或者说“朋友”之间的关系建立在金钱利益基础之上?从当今社会看,好像还真有可能但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就把古人想得太低级趣味了。
我们先看看甲骨文“贝”的字形
这是一个极其形象的齿纹贝的图像。但是上面两串东西没有一点体现。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抽象符号。我们假设如果不是贝壳呢?还能是什么?
这是“玉”的本字至少,从结构和造型上看,“朋”字里的两串东西更像两串玉,两串一样的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佩玉是一个人身份、地位和氏族的象征两个人佩戴同样的玉,说明什么?说明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相当孔颖达曾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意思就是师出同门就可以称为“朋”为什么呢?因为只有身份地位一样的人才能成为同学这个现代人不好理解,但在那个时代却是事实普通人家的孩子是不可能跟贵族子弟在同一个学校学习的把“有”和“朋”两个字连起来,一个代表物,一个代表人,就是“有相当身份的人带着礼物来了”,从哪里来?“远方”。
“远方”是哪里?我们都知道是“很远的地方”。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字的起源。
“遠”是会意字,表示迈开双脚不停地沿着大路走向目的地。
“方”的本意是“戴着枷锁流放的人”流放的地方都远离故土,所以“方”就特指周边地区商朝周边有“人方”、“鬼方”、“土方”等部落,周朝就统一称为“北狄”、“南蛮”、“东夷”、“西戎”综合起来,这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可以理解为:“如果周边地区的人按照中原礼仪,带着祭肉和玉来拜会,就应该奏乐欢迎,这样的场景真是让人感到快乐。
”这正是“礼尚往来”的真实表达想一想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人民用最盛大的歌舞欢迎世界各国的宾朋,不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吗?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优秀党务工作者事迹材料(优秀党务工作者事迹材料1500字)居然可以这样
张文芳,女,汉族,1986年出生,2008年12月参加工作,201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本科文化程度,现任中共天水市公安局麦积分局交警大队党总支部…
-
拔河比赛(拔河比赛作文500字)新鲜出炉
同学们马上上阵,站好了,摆好了姿势,成“工”部式,用脚顶着脚,勾住脚,身子往后倾,双手像只铁钳似的用力抓住大麻绳。…
- 周记(周记300字暑假趣事)不要告诉别人
- 尼摩船长(尼摩船长是哪国人)居然可以这样
- 一生所爱歌词(一生所爱歌词表达什么意思)不要告诉别人
- 倔强歌词(热烈倔强歌词)这样也行?
- 想你的夜(想你的夜下一句歌词是什么)居然可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