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造英雄(时势造英雄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原创
近日发布了“我看见”版预告:在上世纪20年代,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怀揣“忧国之所忧,哀民之所哀”的赤诚之心,以信念和实践,铸起中国
文/王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觉醒年代》刚结束央视一套的播出,又一部讲述唤醒中国的影视作品《革命者》来了近日发布了“我看见”版预告:在上世纪20年代,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怀揣“忧国之所忧,哀民之所哀”的赤诚之心,以信念和实践,铸起中国革命征途中不朽的旗帜,感召了一批批仁人志士,共同踏上马克思主义道路,探索救国救民之道。
之所以叫“我看见”,就是百年前青年的革命理想,不到40岁便牺牲的李大钊们看不见了,而百年后的当下青年替他们“看见”了这是一部首度聚焦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的浪漫史诗影片1912至1927年,中国处于关键抉择的十字路口,中华民族将何去何从,究竟哪一条才是适合中国人走的道路?谁也不知道。
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初中国的“播火者”,以开拓者的无畏姿态,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真理以结论向历史深处推进,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但这一思想和眼光在当时绝对是超前的,也是难以验证结果的。
那么,理解李大钊,理解伟人的行径,就不能把他看作是文献史料中的符号,把先驱“神化”,而要从他本人的视角去理解他的思维路径,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看待人物如何塑造“英雄”?从世界历史进程看,人与时势互相争抢出头,纵观古今,你认为是天时地利塑造了英雄,还是英雄勇立潮头逆转了时势?恐怕,英雄能有所成就,是因为环境恰好适合他们发展,从而催生了这些棱角分明的人。
从这一点看来,《革命者》遵循的是“时势造英雄”的唯物史观,而非“英雄造时势”的唯心史观在这种史观之下,“时势”就是塑造的重点影片在拍摄前,剧组查阅了无数史料,反复调研,剧本历经了多次创作修改,数万份图片档案资料,力求映照每一个历史细节,力求鲜活、立体地还原20世纪20年代近代中国的社会图景。
观众也看见1912年至1927年那段历史中“课本里读过的每一段文字”,还原成每一幕历史:“南陈北李的建党之约”“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三·一八惨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这些历史瞬间从沉睡百年的文献资料中苏醒。
时势下的英雄——李大钊等革命者,当然是以“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的脚步,在短短岁月中走过了上下求索的热血征程但是《革命者》的巧妙,就在于以多视角的叙事结构,从出身不同阶层、持有不同理念、身处各类群体的多组角色入手,以鲜活立体的视角,从父亲、丈夫、师友、对手等多重身份,对李大钊这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进行全面解读。
李大钊不只活在文献史料里,更活在一粒一粟、一血一泪当中,他也有家庭生活,从妻子赵纫兰和他们儿女的视角,创新性还原了一个更有血有肉的革命人物形象更深刻的是,假使只是对李大钊一人的塑造,那就不免流于视野的狭窄。
所以在影片中,不止是李大钊,还有一张张教科书中熟悉的面孔,他们鲜活的身影,与那个时代的工人、学生、百姓构成一幅20世纪中国革命的生动图景在百年前的中国,我们看见:文人志士有爱国之心、豪杰英雄有忧国之意、贩夫走卒有救国之志,在这片土地,凡心存天下,人人皆为革命者。
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李大钊发出自己的“隐忧”和“大哀”,下定决心为挽救“神州陆沉”“再造中华”而努力奋斗,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播火者”,李大钊凭借崇高的革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感召了一批批先进青年和仁人志士,这些革命种子在中国生根发芽——从乡村走向革命;倡导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促进国共合作,领导北方革命运动;为革命事业献身……这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是众多革命先驱的一生。
在“时势造英雄”的唯物史观之下回首革命历程、回顾先烈足迹,才能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时势造就人才,青年大有可为。我想,这是形成当下青年爱国新潮流的原因。【编辑:戴容】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作文600字(作文600字题目自拟)学到了吗
原创 半小岛 半岛都市报“我们这一届中考生很特别,很特别赶上了疫情赶上了网课一回就足以让全家人以及老师脱一层皮而我们,赶…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说)满满干货
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因长久培养好了的…
- 温暖作文(温暖作文300字)奔走相告
- 日记格式(日记格式怎么写一年级)满满干货
- 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香自苦寒来打一数字)干货满满
- 特别的人(特别的人奋不顾身难舍难分)原创
- 长津湖观后感(长津湖观后感100字)墙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