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小品

万字开头的成语(丽字开头的成语)万万没想到

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

万字开头的成语(丽字开头的成语)万万没想到

 

端午节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日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

“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端午节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传统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原本是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祀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南方吴越先民的龙图腾祭祀 [6-8] ,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卷一 已酉端午元代: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此诗作于公元1369年(明太祖洪武二年)夏历五月初诗人在端午节遇到风雨,天气昏暗,看到汨罗江上没有人祭奠屈原,心中感慨作下此诗。

诗人在端午节遇到风雨,天气昏暗,使得汨罗江上没有人祭奠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屈原忠心为国却屡遭贬谪,怀才不遇,千年后的风雨还耽误了人们对屈原的祭奠和怀念,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凭吊屈原英魂的地方,诗人心中不由得伤感起来,然而开放的榴花似乎在嘲笑诗人自寻烦恼,于是诗人只好自嘲的引用陶渊明的事迹,纵然陶渊明这样的纵情山水的隐士,对屈原的仰慕之情也丝毫未减。

全诗在平淡的天气描写和议论中抒发情感

卷二 端午日唐代: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这是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选取特定的一个时间——端午节来说事,可见那时的端午节是非常热闹,很有节日气氛: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参与,感到很泄气。

诗的品质不是很好,也难寻一两句醒目的佳句

卷三 端午唐代:李隆基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卷四 屈原塔宋代:苏轼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

本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这首五言古诗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卷五 端午即事宋代: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公元1276年(文天祥德祐二年)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而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事》。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事》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

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卷六 和端午宋代: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北宋诗人张耒这首《和端午》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

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

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卷七 端午三首宋代:赵蕃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端午三首》是南宋赵蕃的一组关于端午节的诗 第一首诗是写端午节人们对屈原的祭念,表现了人们对屈原的同情第二首诗是端午时候诗人对于屈原忠不见用陈江而死,但是诗文传千古的感概和惺惺相惜之感第三首诗是诗人端午时候读历史有所感触,却找不到人倾诉。

这里有一种可能是这个诗人也受到冤屈,跟屈原的处境相似

卷八 端午唐代: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民间“一年三节”之一相传此日为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日,后人伤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相沿而成端午节日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

作者这首绝句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这首诗言近意远,言简意深,很有力量

卷九 浣溪沙·端午宋代: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端午,是时,东坡被惠州已是第二个年头了,在端午节这个团聚的日子里,想到自己的侍妾朝云,于是作此词送给她。

卷十 端午日赐衣唐代:杜甫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卷十一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代:欧阳修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这首词,欧阳修描写了过端午风俗习惯:吃多角粽、饮菖蒲酒、沐香花浴然而,主笔却是写了一个深闺女子的生活:用五色新丝心有缠裹的粽子,并且由金盘盛着,由侍婢送进,还要洗一个香花澡,然后睡了一个香梦,而想不到的是被黄鹂声唤醒。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是宋代欧阳修的一首词上片写端午节的风俗用“榴花”“杨柳”“角粽”等端午节的标志性景象,表明了人们在端午节的喜悦之情下片写端午节人们的沐浴更衣,饮下雄黄酒驱邪的风俗后面紧接着抒情,抒发了一种离愁别绪的青丝。

欧阳修《渔家傲》写的闺中女子,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享用粽子后,未出阁的姑娘,在家休息,梦醒后想出外踏青而去。抒发了闺中女子的情思。

卷十二 乙卯重五诗宋代: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即端午节这首诗开篇点题,将时间限定在“重五”(五月初五),将地点定格为“山村”。

此时此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的只是节日的气氛,有的只是淳朴的民风更何况,石榴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盛开了呢!此情此景,怎一个“好”字了得!“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诗人,今天终于暂时放下了满腹的忧愤,融入了节日的欢快气氛之中。

瞧,他先吃了两角的粽子,再在高冠上插着艾枝然后又按照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忙完这些事情,含着微笑喝起酒来了从作者对端午这一天的生活的具体描写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至少从南宋开始,端午就有了纪念屈原和卫生保健的双重内涵。

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陆游,由于收拾山河的志向未能实现,只能像辛弃疾那样“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欢乐中暗藏着多少伤感,在闲适中流露出多少无奈啊!这首诗语言质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风光,那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那字里行间的闲适惬意,浮现在我们眼前,感受在我们胸间。

没有装饰,所以诗美;没有做作,所以情真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写作境界

卷十三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宋代:陈与义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此词为作者流寓邵州(湖南邵阳)时作,时为建炎四年(1130年)。

避乱天南,再逢佳节追忆中州盛日,不免凄然以悲“无人”两句,以淡笔写深心“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尤觉思远意长,婉曲沉挚卷十四 小重山·端午元代:舒頔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小重山·端午》是元曲作家、诗人、词人舒頔的作品,作于明朝建立(1368年)之后的一个端午节舒頔生平处于元明之际,《新元史》称他“遭逢乱世”,“尝避寇岩谷,被执,頔正色叱贼(指朱元璋等起义军),贼感而释之”。

他忠于元朝,入明不仕

卷十五 减字木兰花·竞渡宋代:黄裳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北宋词人黄裳在端午时节看到了划船健儿竞渡夺标热烈的场面,触发了词人的诗兴,于是写下这首词来赞扬了划船健儿们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卷十六 南歌子·游赏宋代:苏轼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公元1090年(元祐五年),词人到杭州担任知州在此期间词人游山玩水。

端午节时词人与他的友人游览了杭州名胜十三楼,为了记录自己的游玩过程以及感受,于是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然而,此词虽以写十三楼为中心,却也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运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词中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去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此外,移情手法的运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眉峰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卷十七 同州端午唐代:殷尧藩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作者足迹很广,遍历晋、陕、闽、浙、苏、赣、两湖等地性好山水长期离乡背井,而今返里归心似箭《同州端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长期离乡背井,而今返里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开头就写刻画了一个白发老人的形象,略写了端午节的气氛然后就写到小孩子见到自己的喜悦,想要尽快回到自己的故乡卷十八 午日处州禁竞渡明代:汤显祖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万历十九年(1591),作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批评神宗朱翊钧即位后的朝政,抨击宰辅张居正和申时行,因而被贬广东徐闻任典史二十年(1592)调任浙江遂昌知县,颇多善政,并有诗作讽刺朝政,关心民间疾苦《午日处州禁竞渡》,主要是面对赛龙舟的情景,而生出对屈原的怀念。

汤显祖此诗写禁止竞渡,别具一格但是,需要强调,汤显祖对屈原不是不尊敬汤显祖歌咏屈原的诗句很多,其景仰之情,溢于言表据载,竞渡起于唐代,至宋代已相当盛行,明清时其风气更加强劲,从竞渡的准备到结束,历时一月,龙舟最长的十一丈,最短的也有七丈五,船上用各色绸绢装饰一新,划船选手从各地渔家挑选。

汤显祖认为,这样的场面过于豪华,因此诗中加以表露从诗中可见:一个清廉的地方父母官,是何等爱护百姓的人力财力

卷十九 南乡子·端午宋代:李之仪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南乡子·端午》是北宋词人李之仪的一首词,整首词即景生情,即事喻理,在端午节的一种闲愁。

上片写端午节的景象端午节下着小雨,诗人独自一人,比较冷清,回忆往日的热闹时光下片抒情,旅居在外的诗人在端午节没有友人的陪伴,喜悦的事情只有自己一人享受表现出心中的寂寥,落寞之闲情整首词深婉含蓄,抒发自己孤独,寂寞的情感。

卷二十 午日观竞渡明代:边贡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午日观竞渡》是明代边贡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从端午节期间戏水,赛龙舟的风俗开始写起,触景生情,表明了对屈原的思念,对异乡的端午风俗的赞同,在闲暇的日子里总会有一丝丝闲愁。

首联是写端午节人们观看赛龙舟的场景表现了端午节时期热闹的场面颔联全面描写了龙舟的装饰,赛龙舟的热闹场面颈联进而转向了对屈原的思念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都会祭念屈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风俗至今仍然存在尾联直接抒情,诵读《离骚》,吐露了诗人生活中的淡淡哀愁。

这首诗沉稳平淡,风格朴质,包含着诗人对爱国民众英雄的崇敬心情。

卷二十一 竞渡歌唐代:张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前四句“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交代节令、天气、环境,渲染赛前热闹的气氛第五、六句写州郡长官前去观看竞渡第七、八句用“罗衣”、“银钗”借代观看竞渡的女士,从味觉、视觉两方面形容观看比赛的人多。

第九至第十八句描绘第一次竞渡的情景,所用比喻特别多,例如以:飞万剑:形容棹影上下翻飞的快捷,以“鼓声劈浪鸣千雷”比喻鼓声既响又急,以“目如瞬”形容龙目的生动,以“霹雳惊”形容坡上观众喊声突发、惊天动地,以“虹霓晕”形容锦标五彩缤纷,令人五花缭乱。

第十九、二十句“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从参赛者和观赛者两个角度写竞渡双方的情绪,“两岸十舟五来往”写双方十艘船又比赛了五次,使竞渡又掀起了一个高潮第二十三句“须臾戏罢各东西”中的“各东西”意思是塞外以后各自分开,第二十四句“竞脱文身请书上”的意思是刚赛完,输方不服,双方又脱了上衣,露出刺花的身体,请求再决雌雄。

最后四句是作者观看竞渡后的感慨,由竞渡者的互不相让联想到执政者的朋党之争。

卷二十二 摸鱼儿·午日雨眺清代:纳兰性德涨痕添、半篙柔绿,蒲梢荇叶无数台榭空蒙烟柳暗,白鸟衔鱼欲舞红桥路,正一派、画船萧鼓中流住呕哑柔橹,又早拂新荷,沿堤忽转,冲破翠钱雨蒹葭渚,不减潇湘深处霏霏漠漠如雾,滴成一片鲛人泪,也似汨罗投赋。

愁难谱,只彩线、香菰脉脉成千古伤心莫语,记那日旗亭,水嬉散尽,中酒阻风去 该词具体创作年份未知从词的副标题“午日雨眺”可以看出,这首词写于五月初五端午节,纳兰雨中凭眺生情,感怀而作纳兰心中的愁绪难以谱写,只有写入词章,以来聊表心意,“愁难谱。

只彩线、香菰脉脉成千古伤心莫语”无言以对伤心事,看到这美好景色,却难以提起兴致,虽然是借着祭奠屈原来写出心中惆怅,但其实纳兰祭奠的是自己那无法言说的哀愁“记那日旗亭,水嬉散尽,中酒阻风去”记住这美好的景象吧,不要总是记住过去悲伤的事情,那样只能苦了自己。

词人对屈原的凭吊语其实隐含了词人自己的今昔之慨和身世之感同时这首词的亮点是,前面描绘的景色并非显得哀怨凄清,而后面抒情则细腻委婉哀怨,前后形成较大的对比,如此大的转折,更使这首词所抒之情深厚郁勃,沉致幽婉了。

全词通过运用典故,寓情于景,将词人的愁绪与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

卷二十三 澡兰香·淮安重午宋代:吴文英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

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词从内容来看是怀念作者的一位能歌善舞的姬妾此时他客居淮安(今属江苏),正值端午佳节,不免思念家中的亲人,于是写了这首词作者看到家家帘幕低垂而引起午镜澡兰的联想,他想自己所思念的人这时也正在洗浴吧。

此句又转回到端午,引出下两句:“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这二句写思念之深,不禁设想姬人也在思念自己,她一边独酌,一边盘算着,词人何时才能归来,这真是一幅逼真的思妇图“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新蟾”指新月,照应端午,“天角”,天涯海角,指淮安,当时已是南宋北部边界。

这二句说她的等待也是徒然她只能同词人一样望着天边的新月,苦苦相思吧!结句用共望新月表达了词人无穷无尽的思念之情这首词在铺写展开过程中打乱了时间、空间的顺序,正是因为这种时空交错,使人眼花缭乱,张炎评吴词“碎拆下来,不成片断”,有一定道理。

但细细吟思,就会发现这些片断仍然有迹可寻画面围绕着端午节的风物、景色、风俗组合在一起,似断实续在风格上也体现了吴词绵密缜丽的特点,词中多意象而少动作,好像它们中间缺少必要的钩连并爱用丽字和典故,显得意深而词奥。

但当读者抓住了词人感情的脉络和吴词在结构上的特点的话,还是可以读懂的

卷二十四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宋代:黄庭坚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这首诗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一首诗,在端午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送别友人,或是还乡,或是感慨于时光的流逝,总是别样的日子别样的情啊。

整首诗运用了对仗,比喻的手法表现了对友人离别时的劝慰,同时也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卷二十五 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清代:顾太清薰风殿阁樱桃节,碧纱窗下沈檀爇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野人知趣甚,不向炎凉问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

词作于丁酉,道光十七年(1837年)五月五日端午,太清三十九岁这是一首咏花词菊在秋季开放,但这里所咏的盆中菊在端午开放,词人在初夏欣赏到了秋季的花卉,自然格外欣喜上片首先渲染盆中所菊所开放的夏日气候,“薰风殿阁樱桃节”,说温暖的南风吹满殿阁,樱桃也成熟了。

“碧纱窗下沈檀爇”,屋内燃着驱暑的熏香再以“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凸写菊花开放时节下片以“野人知趣甚,不向炎凉问”,写出因花开而洋溢欣喜之情她在欣喜之余,唯有赞叹栽培它的花匠:“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

全词最后才说出这一“菊”字,而惊叹、欣喜之情灵动地展现在其中

卷二十六 贺新郎·端午宋代:刘克庄深院榴花吐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

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咸淳三年时值端午节,作者看到路上行人精心打扮,一片喜悦氛围,殊不知国家危如累卵,又想到自己年近八十,却“前后四立朝”,仕途坎坷,屡遭挫折,胸中有许多牢骚不平之气,便借屈原事一吐为快,创作此词。

 本词为端午节吊古之作,咏端午节的风俗人情,提起端午节自然联想到屈原词人托屈原之事,抒自己的怨愤之情上片写端午节时当地的事物风光,少年们身穿盛装,争渡看龙舟,而词人却因年纪大,疏懒于此,这是情怀的不同开头写石榴花开,点明季节。

接下写自己的轻闲自在,实质却有“闲愁最苦”的意味,要从反面见意“任陌头”几句描绘年轻人争渡的场面,动态感很强下片赞颂屈原的品格,对端午节民众投粽的民俗予以批评,认为是对屈原的愚弄,有举世皆浊我独醒之慨思致超妙而文笔诙谐,已开元曲先声。

“把似”两句忧愤尤深,设想屈原今日觉醒,真不知作何感想与其清醒而苦恼,还不如“醉死差无苦”作者是个热血男儿,但在当时文恬武嬉,统治者苟且偷安而不思振作的世风中,只能长歌当哭而已黄蓼园深深理解词人的意思,他说:“非为灵均雪耻,实为无识者下一针砭。

思理超超,意在笔墨之外”(《蓼园词选》)此乃深中肯綮之言,可谓先获我心

卷二十七 竞渡诗 / 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唐代:卢肇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竞渡诗》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上,鼙鼓初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动人场景。

颔联采用“鼙鼓、兽头”渲染龙舟待赛的竞渡氛围,画龙点睛,以点带面;颈联采用“冲波、鸟退”衬托龙舟比赛的竞渡速度,视野开阔,以景衬人诗中表面描绘龙舟竞渡的场面,实则讽刺阿谀奉承的小人万事都有改变的可能,开始风光的不一定始终风光,做人不能见风使舵,而要脚踏实地。

卷二十八 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唐代:权德舆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 寂寥斋画省,款曲擘香笺更想传觞处,孙孩遍目前端午是中国古老的节日,有祈平安、长寿、禳解、祛除及避五毒等习俗。

其中就有佩长命缕(五彩缕)祈求长寿《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是唐代诗人权德舆的五言律诗,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写在端午节那天,礼部尚书房内的端午习俗开头写端午节,相互祝福,长命百岁的风俗接着写衣服挂着带有共同心愿的彩色丝线,以示端午节风俗。

接下来转而写到尚书省空寂无人的感触这首诗运用典故,写出了礼部尚书的端午风俗,进一步体现出了平淡中蕴含深永情味、朴素中具有天然风韵的特点。

卷二十九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宋代:苏轼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这是一首纪游诗,写于元丰二年(1079)的端午节,此时作者刚到湖州不久同游者还有“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秦观写有《同子瞻端午日游诸寺》可证 这首纪游诗,作者在写景上没有固定的观察点,而是用中国传统画的散点透视之法,不断转换观察点,因此所摄取的景物,也是不断变化的,体现出“遇胜辄流连”的漫游特点,诗人的一日游,是按时间顺序而写,显得很自然,但又时见奇峰拔地而起,六句写景佳句,便是奇崛之处,故能错落有致,平中见奇。

卷三十 六幺令·天中节宋代:苏轼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全词艺术特色,至少有六点值得推介:一是咏今叹古,在上片极力渲染当下“端午”诸种盛况,却重在下片“感怀”,“借古”而“启今”也二是动静结合, “缠臂”、 “纸鸢舞”、“香飘”、“对酒”、“ 争渡”、“ 呐喊”、“ 凭吊”、 “诵君赋”、“ 吞楚”、“ 垂涕”、 “对泣”等是为“动”,“ 虎符”、“粽叶”、“ 艾蒲”、“ 青翠”、“新亭”、“ 陵阳”等是为“静”;动与静自然转合,在“动”与“静”的变化之中,历史的车轮已经走过千年。

三是明暗结合,明写屈原,直接抨击楚王“昏庸”,暗讽时政,锋芒指北宋王朝,将苏轼自己的爱恨情仇寓于其间,却不露痕迹四是虚实相间,叙说眼前庆祝端午诸景,是“实”;感怀屈原悲苦仇怨的往事为“虚”;“虚”写屈原,实及自己,慨古人之忧,发今人之叹。

五是前呼后应,前有“辟邪”之“虎符缠臂”、“艾蒲青翠”,后有“怀王昏聩”、“ 新亭对泣”;似乎旧恶未去,新恶难除前有“香飘十里”,后有“湘累已逝”;前有“诵君赋”,后应“断肠句”六是词中有景,景色如画,画里“有话”。

且看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童之臂、门之艾、菖蒲之剑、风筝漫舞、对酒当歌、龙舟竞发、诵君之赋,哪个不是美轮美奂的图画?再看下片,怀王之昏、秦之吞楚、异客垂涕、新亭对泣、汨罗江渚,哪一个不是再现历史的沧桑?这些词中之境,如诗如画,一唱三叹,色香味俱全,岂非神来之笔?。

端午节名句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舒頔《小重山·端午》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赵蕃《端午三首》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卢肇《竞渡诗 / 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卢肇《竞渡诗 / 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端午节古诗1端午节应《团结报》之请作近现代:聂绀弩钟馗啖鬼事荒唐,我却时思捉鬼尝鬼混人间却不捉,君何能度好端阳2端午节明代:杨爵圜中佳节喜相寻,况有良朋与合簪蒲酒且同今日乐,负盘因见古人心忧时未恤身危久,宥罪还思恩诏临。

此日密云成骤雨,似伤屈子泪淋淋3端午节近现代:俞平伯清润端阳节,茅檐插艾新分尝初表,惭荷对农民4将至古渝虞宪以三绝同端午节见寄用韵为谢宋代:魏了翁蓬窗暑雨气低垂,不记龙舟竞渡期诗卷打门惊节序,满盘角黍正累累。

5生查子 端午节亚平宁烟斗客聚会李津生宅是日为李夫人王湛芳辰近现代:程滨骤雨不终朝,好梦须终岁今日美人来,当日屈原死展眼者江山,依旧离骚内满斗篆烟香,袅袅入余肺6端午节前三日门人温味秋王艾堂谭序初曹朗川诸子招饮龙树寺分韵得佳字。

清代:赵树吉惊沙三日吹疾,高城曀曀阴且霾城南古寺入葭菼,摩云老干森龙槐五年不到少人迹,时见鸟雀驯空阶登楼旷荡愁远目,把酒郁崒伤孤怀昆仑北折赴恒碣,三山隐见浮蓬莱苍鸾白凤竟安在,珠宫贝阙余寒灰前轩尘上黄蓊匌,铁骑远殷空中雷。

似闻饥虎尚垂睊,灞上练卒弛庚牌袄氛满地殊未已,感时倦眼重摩揩自经变故废游宴,旧朋散落江湖涯范君一别便千载,山阳闻笛增心哀岷峨灵况堙郁,造化作意摧边才遁翁迁谪行且去,桂岭已办双青鞋金花翠尾讵辞辱,狙囊凭黠忧挤排。

死生契阔乃如此,静观兆朕疑非佳忆初释褐尚清晏,追凉兰若多同侪当时惨绿居末坐,百罚未肯辞深杯只今壮大气欲尽,往往独醒如清斋冠簪欲谢几濡忍,尚念仙仗崆峒回宣光中兴果再睹,荷锸便可刘伶埋天门虎豹呼不开,长歌被酒还归来,人生早达胡为哉。

吁嗟吾党二三子,努力作诵平徐淮7将至古渝虞宪以三绝同端午节见寄用韵为谢宋代:魏了翁鬓边忧绪已千端,谁唤扁舟下濮干落日明舡剑如电,勇心触拨到楼兰8天顺已夘端午节赐游后山观走解有作明代:韩雍六龙飞天天下睹,皇度神威谁敢侮。

太平时节不忘危,每值良辰犹讲武五月五日时雨晴,綵云缥缈祥风轻万岁山前辟驰道,千骑万骑皆长鸣翠华南来此中驻,诏许元臣同侍卫嵩呼拜罢玉笋齐,马上武夫争献艺双双立在雕鞍行,马驰人似康庄平背旗手戟影不侧,肩水顶火盆无倾。

画角齐吹金鼓震,发喊声停出奇阵飞鎗烟过如电惊,流炮星驰若雷迅一人骗跃三马过,两人扶抱一马驮马中一老傍四少,钟南进士降群魔双驰上下如相翮,相参换马如相厄倏然抰取一人过,诸葛武侯擒孟获倒身腹底穿周遭,老蛟捲树翻洪涛。

折腰斜从项下过,下岩猛虎声咆哮有时藏身在金镫,有时控驰若骖乘有时倒立双足擎,有时偃仰四肢定群马出猎争腾骧,马驮狮豹皆人妆饥鹰一掣堕雕鹗,良犬才纵空豺狼轻便巧捷纷纭去,险状难名亦难记军中用此出前锋,斩将搴旗孰能禦。

平生肉眼未得观,观此盛事人人欢总誇一时扈从乐,更美千载遭逢难侍臣拜谢天颜喜,大官赐燕闻天语御炉香袅箫韶喧,龙驭徐行仙仗起侍臣步入文华南,高筵广席陈肥甘黄封御酒味香冽,中官谕劝皆沈酣君臣同游皇祖诰,与民偕乐圣王道。

我皇祖述且宪章,恩德如天孰能报小臣有幸逢明时,寸心感激深怀思谫才不作长杨赋,微诚欲献卷阿诗9端午节近现代:俞平伯晨兴才启户,艾叶拂人头知是中天近,邻居为我留10将至古渝虞宪以三绝同端午节见寄用韵为谢宋代:魏了翁

故山朱果恰离离,翠竹青蒲护众菲。梦里不知身造阙,閒随白鹤照江衣。

11浪淘沙 甲戌端午节作近现代:胡邦彦虎变记当初剥复乘除疮痍满目待何如四十五年弹指过,大隧飞车诗苑众芳图共此蘧庐离骚鵩赋总成虚投饭苍江修故事,欲告三闾12生查子 端午节亚平宁烟斗客聚会李津生宅是日为李夫人王湛芳辰。

近现代:程滨骤雨不终朝,好梦须终岁今日美人来,当日屈原死展眼者江山,依旧离骚内满斗篆烟香,袅袅入余肺13五丝唐代:褚朝阳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14山庄午节次韵酬雪湖二首 其一明代:谢迁柳阴深处钓鱼船,风送荷香醒昼眠诗债漫偿端午节,梦魂不到九重天青松列架云横壑,白鹭群飞水护田一曲南薰消永日,知音相遇两欣然。

15偕程临文大观上座登望湖亭并此言别明代:释今覞微茫烟雨暗沙汀,千羽龙舟出渺冥归棹恰逢端午节,閒心一上望湖亭坐中好友难为别,薄暮骊歌不可听惆怅此心何所似,高秋曾否扣柴扃16端午赐宴观击毬射柳 其二明代:金幼孜

凤辇乘时动,宁辞阅武勤柳间千骑合,花外两朋分羽箭凌飞电,金毬度綵云年年端午节,荣遇沭深恩17端午遇雨分得潇字明代:陈琏喜逢端午节,旅邸景偏饶晓露滋蒲叶,薰风拂柳条汩罗空有恨,楚些竟难招忆昔乘波浪,亲曾夺锦幖。

欢声喧老稚,喜气动宾僚古庙喧鼍鼓,清歌协凤箫酒倾金错落,舞羡董娇娆汗渍香罗细,风来白纻飘狂心空自激,狭气未全消一别关山远,频惊岁月遥自怜身是客,史遇雨崇朝游子闲歌扇,佳人湿翠翘暝烟犹漠漠,凉气自潇潇赖有金兰友,题诗慰寂寥。

18癸卯端午承樗庵兰室觞之以酒坐中有诗次韵谢之明代:黄淮几番端午节,犹未脱尘襟云树乡山梦,壶觞故旧心兴怀多感旧,吊古谩成吟云路青霄上,薰风入舜琴19端阳前一日为吾弟怡贤亲王二周之辰每一回思辄伤怀抱作五言律志感。

清代:胤禛诘朝端午节,再命罢称觞。岁月如流迈,容仪何日忘。安邦思柱石,觅句梦池塘。物候频增感,情随彩缕长。20端午帖子·太上皇后阁宋代:周必大赫奕蕤宾月,宫庭乐事频。便从端午节,排当过天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