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的近义词是什么(诠释的近义词有哪些)硬核推荐
(董小英《超语言学——叙事学的学理及理解的原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解读一般有这样几种方式:阐释、概要、翻译、引申、反驳、误
(董小英《超语言学——叙事学的学理及理解的原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解读一般有这样几种方式:阐释、概要、翻译、引申、反驳、误读(曲解),还加一种:解构”(567页)这么说来,解读有7种(8种)方式了?作为语文教师,知道这些知识是有意义的,否则,我们自己就说不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做故事概要和文言翻译等。
“阐释的前提为理解,既然理解是在语境允许的范围之内,读者做了与作者语义的同义推理,或者同义转换,那么,阐释就是对作者原意的一种繁化的同义推理,如国人经常做的,将外国的理论的一本书阐释为同义或同构的同义词转述的另一本书。
”(567页)这句话,实际上还说了理解理解的原则语境允许,方式是同义推理(或同义转换)这两个原则,对于阅读教学有着学理的意义阐释与理解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同义推理,只不过是一种繁化的——是否也可以说是冗长化的、具体化的、分析化的同义推理?应该是。
“翻译为等量同义转换……可直译,可转译,都在等量同义转换范围之内;梗概或概要则是简化的同义转换,梗概的极致是将一个故事转换成一个成语,汉语就可以浓缩到四个字”(567页)这里翻译与梗概,都是同义转换,但一个是等量,一个是简化。
等量,不可机械的理解为字数相等,但可以理解为大致相等,或者最少不可随意添加词量简化,肯定是字量要减少,可以减少到四字词——这就是成语了这么说,许多成语其实就是故事概要,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是一个概念体系
“引申是在原意之上,做的延宕阐释,是多义解读的一种像对托尔斯泰的《沙皇与衬衫》解读就可以是多角度的除了抨击时政以外,从富人的角度,可以理解为,没有人会在生活中十全十美,有钱,有权,也有病如果从穷人的角度反向思维,还可以得出‘知足常乐’的道理。
从医生的角度,还可以看到江湖大夫如何以另一件皇帝的新衣蒙骗愚蠢的国王因此,一个文本可以引出许多话头——可以接叙的话题从话题中得出的结论可以作类比的材料去类比同类事物,去象征,去引申不同角度的话题引申,像是‘盲人摸象’。
话题是从文本中抽取出来的,结论却是读者自己引申的,有时未必是文本的最终文旨……文本本来就是多义的,你读出了多义,又有什么可不确定的呢?或者说,解读是确定的,是多样的,多角度的,多声部的不能因为有确定性而只肯定一个解读否定其他,也不因为有多样性的存在而否定确定性。
多声部不等于不确定”(567-568页)这一段文字,有如下一些信息可以注意:①引申属于多义解读,引申的路径是看问题的多角度;②每个角度当有一个分话题,故引申实际上是由一个话题产生多个分话题,就如树的分枝;③这个分话题的分枝,还可以通过类比、象征去进一步引申,这就如树枝进一步分枝、分叉;④引申式的解读是生长的、展开的结构;⑤解读可以多义的、多声部的,但结构图式是确定的,它必是树状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引申式的解读——尤其是小说的解读,其解读过程,就是一个重写过程这也可以说,(引申)解读必写作我们完全可以实验引申式解读,如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小说明显的是在渲染套子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可以确定的作者或文本的原意)。
如果,我们对套子在文本中的作用看到的越全面、越穷尽,得到的主题分枝就越多,解读的展开就越丰盛我们可以用一个图来表示:
于是我们可以说,一个套子话题,又引申出了安全感、自由、执行、旧秩序等问题注意,这还只是问题,结论并不是现成的,还有待继续讨论、引申下去:①安全感:套子对安全有没有作用(肯定不能说没有,但又多少?);②自由:自由需要限制吗(肯定不能说完全不需要);③执行:对统治者的意图要不要执行(肯定不能说绝对的不执行);④旧秩序:旧秩序需要维护吗(肯定不能说旧的都要破除)……这么看来,套子似乎并不是一无是处,但是,小说似乎又明显地在讽刺套子,那么,我们说,套子在何种意义上是可笑的(可讽刺的)?——把这最后一个问题综合起来,就可能得到一个共识的主旨:。
当我们用套子这个工具来完全来解决安全感、限制不当限制的自由、忠实执行恶的政治、维持一种不合理的秩序时,它是可笑的,需要批判的当然,这也意味着,套子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解决安全感,可以限制某种自由,可以执行某种政治,可以维持某种秩序。
这样思考问题,才是辩证的,合乎理性的“反驳是在理解作者原意之后,表达的不同意见读者不赞同作者的观点、不赞同解读者的解读”反驳、引申、梗概、翻译、释阐这3种解读方式,都有一个共同内核,那就是理解——同义转换。
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不能还没弄清别人说什么,就开如反对(这样的反对,肯定是无效的,因为,你的反对与对象无关)。
“误读为非同义转换,也是多义解读的一种”从这里可以看出,误读不是一种理解,因为它违背同义转换原则的但是,它是一种解读,是一种多义解读愚以为,说误读是一种解读(不是一种理解),还免强说得过去,但说是多义解读,这个 “多义”是个尚需说明的词汇,如果不作说明,就容易让人一头雾水。
“误读是读者不经意地解释错了,曲解则是有意识地不按正解‘无事生非’是指本来没有问题而故意制造纠纷,我们可以这样解释:要相安无事的情况下,没事找事,生出是非”这里区分了误读、曲解和无事生非三种情况看来,曲解有游戏、娱乐的动机。
误读虽然读的效果不佳,但还是在努力读,从这个意义上说,也算一种解读吧“其实,解构主义所用的‘解构’一词的解读本身,也是误读”“他们的结构不是建立在作者原意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从不同角度的引申话题,或者是混淆概念或误读之上,”“对于解构,好像已经形成一种公认的定义:‘解构指找出文本中自身逻辑矛盾或自我拆解因素,从而摧毁文本在人们心目中的传统建构。
”(570页)可以看得出来,董小英把解构视为误读(不经意地解释错了),又视为引申,又视为对传统建构——理解成果——的摧毁愚以为,对于“解构”还有未说到的地方就按上面的知识,解构不是误读,因为误读是不经意地解释错了,这说明读者心目中还相信有一个作者本义或文本本义,而解构是完全不相信有一个作者本义或文本本义,而是认为文本本身就没有一个自圆其说的意义,并且,解构阅读者还通过逻辑分析,从事实、手段上说明:文本确实是矛盾的,故可拆解、摧毁的。
因此,解构就是解构,不是误读,当然可以视为一种解读。既然误读、曲解等都可视为解读方式,解构列入解读方式当然也不太出格。
在董小英这里,误读、曲解、解构等都可能偏离理解、阐释,但误读是否带来新奇,不一定,曲解有一些游戏的乐趣,而解构则肯定会带来新奇——标新立异解构的目的就是带有破坏、怀疑、否定等态度倾向而这种态度倾向,除了可以求得解读的新奇性,这种态度本身也不是一无是处:最少有怀疑精神;如果,解构者又遵从了逻辑的话,这种解构活动就是智力、思维、理性的有力表现。
至于解构活动,最后摧毁了文本,或许解构主义说:这不是我的错(这是文本的错)我想,解构主义是可以这么说的“‘文字、意义和精神是解释的三要素’(原脚注:阿斯特《诠释学》,载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第12页,东方出版社,2001)。
不论在哪一方面,只要能够做同义转换的为正确理解,反之,或者是误读或者联想导致的引申和过度阐释”显然,这里把解读方式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做到同义转换的,如适度阐释、翻译、梗概、反驳;一类是误读、曲解、引申、过度阐释、解构。
当然,愚以为,不能说前面的都是好的,后面都没有存在的道理因为,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文学或小说的阅读,如果排除了引申,我们的阅读可能多数只能说说故事梗概而已因为,实际上所谓适度的阐释,也不可避免地要做适当的引申。
这样,可以说,没有引申,也就没有真正的文本解读(尤其是小说)(2011-7-15)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傻子上学小品台词(傻子上学小品台词简单好学的)快来看
靠,加上今天这一划就三个正字了,失恋15次啊!算了,反正我美女名单上还有N多人,向下一个进军了。像我这种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人见人爱,方圆…
-
孔子语录原文(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拼音)速看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
- 歇后语的故事(歇后语的故事100字)全程干货
- 歇后语的故事(歇后语的故事100字)快来看
- 猫捉老鼠狗看门(猫逮老鼠)快来看
- 黄河的传说(黄河的传说故事有哪些)新鲜出炉
- 逐渐繁荣(逐渐繁荣打三国演义的人名)这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