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小品

孔乙己阅读答案(孔乙己全文阅读原著)奔走相告

最近,央视网等高端媒体高调现身,开始以“孔乙己文学”批判者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孔乙己文学”来自于“小镇做题家”们的自我解嘲:自己有了高学历,

孔乙己阅读答案(孔乙己全文阅读原著)奔走相告

 

最近,央视网等高端媒体高调现身,开始以“孔乙己文学”批判者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孔乙己文学”来自于“小镇做题家”们的自我解嘲:自己有了高学历,却始终得不到一份基本体面的工作,不得不像孔乙己一样被人耻笑

我对其中的一句原话印象比较深刻——孔乙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代青年一定不会被困在长衫中这句话有浓烈的心灵鸡汤味道,表面上看没有一点问题,像极了姹紫嫣红的春天可是,春天会不会过去,我们会不会迎来酷烈的夏日和萧瑟的秋季、肃杀的冬季,一切都非常难说,我们需要用底层的视角、现实的例子来说话。

孔乙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吗?可以这么说,也可以不这么说!央视网等高端媒体在一开始就把“孔乙己”钉在了耻辱柱上——他好吃懒做、穷酸迂腐、爱面子、“总是偷”在这个基础上,孔乙己的所有罪名非常容易坐实,自称“孔乙己”的那些人们也非常容易低下头来,觉得自己又做错了一件事,央视网等高端媒体教训得不过分,自己应该心存感激。

一直以来,我都不认为“孔乙己”是鲁迅小说里最该批判的一个对象,央视网等高端媒体的定位首先就错了!第一、《孔乙己》这部小说里面到底有正面人物吗?第二、到底是时代荼毒了孔乙己,还是孔乙己荼毒了时代?第一个问题其实不难找到答案,看看鲁迅先生的原著小说——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顾客也没有好生气,教人活泼不得——这是那个时候的现实生态这种彼时的现实生态形成的客观原因是什么?客观原因就是人们之间互相不信任、互相愚弄,偷奸耍滑、坑蒙拐骗已经成为常态《孔乙己》这部小说里,在文章开头就交代了作者“我”:并不是一个自谋职业的职场人,而是一名“荐头”的脸面大,辞退不得,才不得不在咸亨酒店做伙计。

咸亨酒店这个职场里到处都充斥着畸形的生态:掌柜需要向黄酒里掺热水,顾客也明白这种“潜规则”,总是像防贼一样防着打酒的伙计。“我”就是因为无法熟练操作这种“潜规则”,而不断被边缘化。

小说里的每一个人,谁是干净的呢?这像不像现在的职场?如果你还记得2022年江西的周劼周公子,记得他自己在朋友圈里晒出的显赫家世:一门皆话语权掌控者,可以“老子帮儿子——严嵩、严世蕃”,可以给他买十套别墅,经常和青云直上、掌控合规利益分配方式的人抽烟、喝酒、参加饭局,你还觉得“孔乙己们”脱掉长衫就没事儿了吗?

可以说,只要这些职场生态没有改变,即便“孔乙己们”脱掉自己的内裤都不顶什么用!“总是偷”?可能也就传来之言的“总是偷”才能让“孔乙己们”增加一点点外快!

说到“孔乙己”的偷,这是人们经常拿来攻讦孔乙己的一个论据,但这一点好像也不太靠得住小说里,孔乙己的“偷”始终都是从第三方的口中说出,并没有任何实证在孔乙己无端端遭人攻讦,成为那些短衣帮嘲笑对象的时候,他曾经说过:“你怎么凭空污人清白?”。

我对这些短衣帮的传言秉持一种怀疑态度:自己就经常做出一些鸡鸣狗盗的事情(往黄酒里掺热水、在孔乙己没有触犯自己的时候取笑人家),品德已经有了问题——品德有问题的人的话,不能完全相信!即便咸亨酒店里的人所说皆为真实,那么,孔乙己也不过是做出了一些“窃书不为偷”的“读书人”的事情——“经常和笔墨纸砚一起消失”,算不上江洋大盗。

有没有那么一种可能——孔乙己之所以这么做,可能也是因为自己的温饱都无法保障,自己的东家并没有按时按点支付他足够的薪资呢?当然,我知道,这个理由不是“盗窃”的理由,但却可以为“盗窃”的原罪减一点分就好比一些街头游动摊贩,他们肯定没有遵守城市管理的规定,但他们的行为好像也不至于为人嗤笑吧?。

孔乙己不可能像浙江宁波余姚原教育局局长王胜战一样,动辄“三个亿”;也不可能像四川明山中学原校长赵荣博一样,顶着“明星校长”的光环,拿到581万元的各种“好处”,并挪用1600万元各类学生身上长出来的财富。

后退一步讲,孔乙己即便偷了读书人的笔墨纸砚,他要卖给哪一个?不还是卖给读书人吗?收购孔乙己“赃物”的那些人又该如何被惩治?难道仅仅因为他们经常踱进隔壁的雅座,坐着喝酒、吃菜,就可以幸免吗?最退一步讲,孔乙己悲惨结局来自于“丁举人”——因为缺吃少穿而偷到了举人老爷家里,在写了“服辩”之后就被吊起来打,打了大半夜,腿都打折了,然后又被扔了出来,这种做法“罚当其罪”吗?到底是孔乙己更坏,还是“丁举人”更坏?

总之,我的意思是: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可能并不是在责难孔乙己,也在表达一种对于孔乙己的悲悯但我们却把“孔乙己”按在尘埃里,认为“孔乙己”的本性出了问题,没有脱下自己的长衫,成了困在里面走不出来的一个人。

我认为,这实在有失偏颇!有人大骂孔乙己时,经常用到这样八个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听到这种说法,我真的有一种脱口而出的冲动:“春池嫣韵!”

你以为你读了两天书,什么都明白了?你以为这八个字是在形容孔乙己?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句子确实出自于鲁迅先生之口,但却是写在了1907年的《摩罗诗力说》中,用以描述拜伦笔下,拜伦那个民族的民族性,和1919年成书的《孔乙己》相隔十二年,和“孔乙己”的形象没有半点关系!

是这个时代下的我们为了给孔乙己定罪,才急火攻心地找到了这八个字!

第二、到底是时代荼毒了孔乙己,还是孔乙己荼毒了一个时代?是不是孔乙己脱掉自己的长衫就没有问题了?在所有人都“好面子”的时候,是不是当代的“孔乙己们”不要脸一点就可以了?我们来谈谈这个问题鲁迅先生的作品不止《孔乙己》一部,类似于“茴香豆、绍兴黄酒”的小说,我还能想起《范爱农》、《在酒楼上》等等。

在这些文章里,“范爱农”和“吕纬甫”都是脱下了长衫的孔乙己,都是去掉孔乙己身上所有劣根性的孔乙己!范爱农和吕纬甫,每一个人都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坦率正直,敢于去“争”——比如,拔掉城隍爷的胡子、为了崇高的理想可以和人打起来。

可他们哪一个人有好的结果?一个在无数次失意之后,意识到自己无法养家糊口,会凫水,但却一动不动地宁愿淹死;另一个则在酒楼上和“鲁迅”黯然分别,倒是一群矮矮胖胖、形形色色拥上楼的酒客,一叠声走得小楼都几乎都发抖。

以央视网为代表的一众高端媒体口中,“孔乙己”带有明显的原罪:他不应该困在自己的长衫里,被自己的学历羁绊他应该脱下自己的长衫,和“骆驼祥子”一样在凄风冷雨中拉着黄包车,如同僵尸一样努力工作,不问付出和收获是否符合基本的公平道义。

这,不过还是一种“何不食肉糜”的变种。

我始终以为,要一个北大毕业生像陆步轩一样去卖猪肉,这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并不值得鼓励如果所有高等学历毕业生都像陆步轩一样去做“北大屠夫”,我不认为是这个时代进步的讯号当然,一个陆步轩虽然是教育资源的浪费,虽然打了高等教育的脸,但正因为他一个人的稀缺性,他反而容易被作为领头羊得到无数奖励,以便带领群羊走向屠宰场。

孔乙己没有什么大错人们经常拿来嘲笑他只会“茴”字的四种写法,其实也是一种陷阱在那个年代,文盲人口几乎达到了九成左右,会写“茴”字的四种写法,怎么就不是知识分子中的一员?退一步讲,当今的许多人,可能还不如孔乙己的水平,可能连“茴”字的四种写法都不会,但却安然地躺在一个固定的圈层里,这才是最让我们愤怒的事情。

补白圈层固化的时候,我们应该分辨清楚:到底这个圈层是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得不到向上流动的机会;还是目前的整体生态不够友好,我们在用一种孔乙己那个时代的“情商”来取代正常的工作能力呢?如果不厘清客观现实,单单要求“孔乙己们”做出改变,要求“孔乙己们”像“骆驼祥子”一样在凄风冷雨中哀号奔走,这样的媒体声音无论来自于多么高端的凌霄,可能也会被人们反感,并送上一句寄托感情的“青池嫣韵”,您说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