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小品

关于气象的谚语(关于气象的谚语1、2年级)不要告诉别人


天气谚语凝结着过往天气预报的经验这些关于秋雨的天气谚语你都听过吗?
10月上旬以来多地出现降雨图片来源:中国气象数据网秋雨不如夏雨那样量大,决定着全年的旱涝,也

关于气象的谚语(关于气象的谚语1、2年级)不要告诉别人

 

天气谚语凝结着过往天气预报的经验这些关于秋雨的天气谚语你都听过吗?

10月上旬以来多地出现降雨图片来源:中国气象数据网秋雨不如夏雨那样量大,决定着全年的旱涝,也不像春雨那样“贵如油”因此,秋雨也不比春雨、夏雨那样被人们看重其实,秋季雨水的多寡和旱涝的关系比之春雨、夏雨并无不及。

这是因为,秋季是农作物产量形成和收获时期,同时又是播种季节没有适量的秋雨,秋熟作物难以灌浆;而过量的秋雨又不利成熟,容易造成涝害适量的秋雨更能为小麦等秋熟作物提供适宜的土壤墒情,其重要性可见一斑1 “春旱秋涝”

预防秋季降雨和旱涝的谚语,以当年春、夏季的某些情况为前兆者较多。“春旱秋涝”就是流传于华北的一例。

研究人员通过查阅北京气象资料,发现常年春季4月份降水量与9至10月降水量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在研究中,把各年4月份降水量资料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以确定“界值”,并寻求出以下指标:4月份降水量少于15毫米,且9至10月降水量多于60毫米;4月份降水量多于15毫米,且9至10月降水量少于60毫米。

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有80%以上年份能够体现“春旱秋涝”,在25年的样本统计中仅5年有些许出入2 “立秋有雨一秋吊,吊不起来就要涝”我国大部地区属季风气候,秋雨的多少和雨季结束的早迟有一定关系华北的雨季一般在8月结束,而后雨量减少。

“立秋有雨一秋吊,吊不起来就要涝”就与此有关。这句谚语是说:8月初下雨后若无较大降水(即所谓的“秋吊”),则可能秋旱;若有较大降水(未吊起来),则以后还要下雨,会出现秋雨偏多的情况。

这句谚语是怎么来的呢?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进退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变动有关,往往在其西北有一雨带盛夏,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移到25至30°N以北,我国北方进入雨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8月上旬开始南退,有的年份在7月底8月初即南退,而有的年份则迟到9月份才向南撤退。

所以8月上旬前期,也就是立秋前后下雨以后,若无较大降水,则表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可能已向南退,将要“秋吊”了相反,若8月上旬前期下雨后,还有较大降水则表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尚未南退,可能南退较晚,秋季雨水可能偏多。

据河北省易县的气象资料分析,8月初下雨以后,若无大于30毫米的降水,则9至11月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少50%以上;而8月初下雨以后,又有大于30毫米的降水,则9至11月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50%以上。

3 “三伏不热有秋旱”在长江流域流传着“三伏不热有秋旱”的谚语。“三伏不热”往往是长江流域夏季环流形势不够强所造成。秋季时则整个环流形势也易较早转为冬季环流形势。

因而在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下游地区,如南京、芜湖等地就时常能够体现“三伏不热有秋旱”的情况如资料显示,芜湖7月平均气温低于30℃,则10月雨量少于95毫米;7月平均气温高于30℃,则10月雨量多于95毫米。

23年中有21年符合此关系,相关百分率达91.3%当然,由于地区差异和可能存在的“季节推移”关系,而使“三伏不热”的年份,特别是“伏里凉”的年份也可能秋雨偏多,出现“状里凉秋雨淋倒墙”的情况例如在长沙,这两条似乎矛盾的谚语同样有效。

从长沙1951~至1974年资料得出,7月份平均气温越低,则10月份出现降水量过多(多于平均值50%以上)或者降水量过少(少于平均值50%以上)的可能性越大可见“三伏不热有秋旱”和“伏里凉秋雨淋倒墙”在长沙都成立,而且伏里越凉,出现旱和涝的可能性就越大。

举报/反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