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小品

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乃以一隅自限耶)越早知道越好

1924年6月,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George Mallory)和队友出发攀登珠峰,再也没有下来。此前,他已经失败过几次,但还能活着回来。

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乃以一隅自限耶)越早知道越好

 

1924年6月,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George Mallory)和队友出发攀登珠峰,再也没有下来此前,他已经失败过几次,但还能活着回来这次没有奇迹记者曾经不停地问他,你为什么要攀登珠峰呢?其实,他们想问的是,攀登珠峰有什么意义,值得你用命去博?

马洛里被逼急了,说了一句禅味十足的话:因为山就在那里。

他是本文的主角:徐霞客11587年,徐霞客来到这个世界江阴徐家是望族,不仅有钱,还都有才传到徐霞客的高祖徐经这一代,徐经的身份,首先是江南才子,然后才是“富N代”1499年,改变了唐伯虎命运的那桩科场大案,也改变了徐经的命运。

那年,他与唐伯虎结伴北上应试,带着仆从和优伶,一路走一路炫富,引人侧目,招人嫉妒会试期间,有人弹劾主考官程敏政,说他卖题给了徐、唐二人这桩科场大案,真相扑朔迷离朝廷的处置却很简单粗暴:真实情况无关紧要,平息事端才是上策。

于是,所有嫌疑人,不管原告被告,都遭到了惩罚徐经和唐伯虎这两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稀里糊涂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经历苦痛之后,唐伯虎走上游戏人间的路子,徐经则变成执着的上访户徐经的余生再也未能走出这桩科场大案的阴影。

他改名“大纵”,给自己的文集命名为《贲感集》,终生郁郁寡欢,四处奔走,自证清白,年仅35岁就客死翻案途中他的整个家族,对待科举的态度,在此后几代人中产生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黑色记忆徐家传到了徐霞客的父亲。

徐有勉徐有勉颇有才学,但厌弃科举,一生不入仕途,为园自隐友人劝他买个官衔功名,他一脸不屑地说:“田野水木之乐甚适也,何必为官?”在当时,科举入仕仍是世俗成功的唯一通道无数人枯坐寒窗挤破头,就为了金榜题名,好封妻荫子、光宗耀祖。

但越是功利,就越把人异化了跟现在一样,大家都奔着世俗的成功而去,只想着怎么赚更多钱,怎么往上爬,结果把人的本性都丢失了只有极少数人还在小心翼翼地守护人之本性早年的徐霞客对父亲的本性流露,印象深刻徐有勉也曾预言,徐霞客一生

“可以尽吾志,不愿富贵也”尽管他去世的时候,还未看到徐霞客怎么折腾人生,但他的预感不会错的徐霞客幼年时,表现出了跟高祖徐经一样的才气,但他跟父亲一样从不热衷科举这个无意于世俗成功的小孩,从未受到来自父母与家族的压力,一心想着走遍天下,做个我行我素的旅行家。

历史真的很神奇当年的科场大案,几代人之后,竟然结出了如此奇怪而夺目的果实2徐霞客生活的年代,在历史学上特意被分段标示为“晚明”晚明曾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虽然政治黑暗,但商品经济发达,社会思潮活跃当时的大众旅游风气之盛,跟现在有得一拼。

每逢春秋佳日或传统节日,著名景点乌央乌央都是人头泰山、普陀、九华、峨眉等名山胜地,游人如云,香火如炽与徐霞客同时代的旅游达人张岱说,在旅游旺季,去泰山旅游观光的人成千上万,泰安的旅店“客单数千”,入山者最高峰一天两万人。

渡海朝圣普陀的香客游人也很多,大殿里里外外坐了数千男女,几乎没有立足之地这就逼得那些有逼格的人必须调整出游策略,以便避开人挤人的旅游高峰期以及热门景点段位稍低的,就错峰出游,或者选择游览热门景点的冷门区域。

段位再高一些,就做个驴友,专挑未开发景点,不去凑别人的热闹徐霞客的旅游,也经历过一个咖位不断进阶的修炼过程他早年立下壮游天下的远大志向,与当时社会的旅游风尚不无关系“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乃以一隅自限耶?若睹青天而攀白日,夫何远之有?”。

这是他的豪言壮语不过,他是个孝子,母亲王孺人尚在世,故有心而不敢远游这时候,王孺人——江阴小镇上一名普通的妇女,表现出了很潮很时尚的一面她支持儿子,有钱在手,说走就走她告诫儿子,男儿志在四方,不要做“藩中雉”“辕下驹”,世界那么大,你该去看看。

她宽慰儿子,不用挂念我,我很好当徐霞客出门远游,她专门为儿子做了“远游冠”,“以壮其行色”不仅如此,王孺人的新潮还表现在,她可能创立了自己的织布品牌她织出来的布质地精好,被称为“徐家布”,不仅畅销本乡,而且远销苏州等地,博得了“素丝见名门”之誉。

徐家在两代人不事科举的情况下,仍能维持富足的生活水平,王孺人功不可没1624年,八十高龄的王孺人为了减轻儿子出游时对自己的挂念,还特地陪同儿子游览了宜兴她一路故意走在儿子前面两年后,王孺人去世可以说,没有王孺人的开明与支持,就没有那个以行走为业的徐霞客。

3学者夏咸淳在《论明代徐霞客现象》一文中指出,晚明的三种文化心态:好奇—对于异域异物的兴趣和热望贵生—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崇实—对于实学实事的重视和推崇融合在一起,强有力地驱动着许多学者文人,将热情、精力、智慧乃至生命倾注于自然山川的游历和考察,从而产生了一批成就卓著的山水文学家和地理学家(二者往往兼于一身)。

因为徐霞客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所以他把这种情况命名为“徐霞客现象”现代攀登珠峰的人不要命,一般都会把遗书准备好,当时热爱旅游的人也有一股搏命的精神年长徐霞客大约20岁的袁宏道在攀登华山时,险些失足丧命,却没有后怕之意,反而吟道:。

“算来清泉白石死,差胜儿啼女唤时”人总有一死,或死于床第之间,妻儿在一旁哭哭啼啼,或死于远游途中,长眠清泉白石之间袁宏道希望是后者在徐霞客30余年的旅游经历中,西南之游是最为艰苦卓绝的一次他为这次出游谋划了很多年,一直担心再不出发就年老力衰去不了了。

1636年10月,终于打点行装出发,他已经50岁此行,他只携带了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除了暖身的衣服和盘缠外,没有准备任何防身的武器他的远游冠中,藏着母亲生前给他的礼物——一把银簪母亲在他首次旅行时,将此银簪缝于帽中,以备不测之用。

他随身的考察工具极为简朴,一支笔,一个指南针,却肩负着丰富的书籍,都是一些派得上用场的地理资料最后,他不得不怀揣朋友们的引荐信,以便在危难的时候向地方官求助,或筹措路费和他一同出发的,有两个人一个是仆人兼导游。

顾仆,另一个是和尚静闻静闻是要到云南鸡足山朝圣的顾仆可能背着一把铲子,用徐霞客的话说,随时随地可以埋葬他的身躯徐霞客在启程之前已作好遇难捐躯的思想准备在写给大名士陈继儒的信里,他说,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死在这片“绝域”,做一个“游魂”我也愿意。

旅程的艰险,确实“对得起”他的思想准备: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一路下来,他练就了贝爷一般的荒野求生能力,可以几天不吃饭,都没问题在湘江的船上,一伙强盗趁着月色来打劫徐霞客跳江逃生,丧失了随身的财物,仅剩一裤一袜。

静闻为了保护血写的经书,死守船中,身负重伤顾仆也受了伤尽管备受打击,徐霞客没有考虑返程他的方向不会变最终,静闻死在路上徐霞客带着他的骨灰和经书,直奔鸡足山,完成了这名风雨同路人的遗愿在云南保山漫游时,有人要到江苏,问徐霞客要不要帮他带家书回去。

徐霞客犹豫许久,婉言谢绝了他说:“浮沉之身,恐家人已认为无定河边物;若书至家中,知身犹在,又恐身反不在也……”不过,当晚,他为此失眠了,还是写了一封家书对他来说,死亡是每天可能邂逅的东西所以,是死是生,都是两可,无从预知自己能否看到明天的太阳。

1640年,这次万里远游以一场致命的疾病结束徐霞客感染了足疾,双脚尽废一帮人用滑竿,把他抬回了江阴1641年,徐霞客溘然长逝4徐霞客在世的时候,他的朋友圈已经公认他是奇人怪咖曾任宰辅的文震孟说:“霞客生平无他事,无他嗜,日遑遑游行天下名山。

自五岳之外,若匡庐、罗浮、峨眉、嵾岭,足迹殆遍真古今第一奇人也”当时的文坛领袖钱谦益也说,徐霞客是千古奇人,《徐霞客游记》是千古奇书晚明旅游之风那么盛,登山不怕死的也不少,为什么只有徐霞客游成了“奇人”?。

最根本的原因是,徐霞客跟其他任何一个旅游者,都不一样!他是一个“三无人员”:无编制,无职业,无功利心袁宏道经常在游记里把自己描写成离经叛道的怪杰,但他与徐霞客的距离,至少差了一个王士性这三人,都是晚明最著名的旅游达人,但除了晚辈徐霞客,其他两人都有编制。

他们的旅游,在当时被称为“宦游”,就是借着外地做官或公务考察之机,顺便旅游徐霞客不一样他是个字面意义上的“无业游民”,为了旅游而旅游或者说,他的职业就是旅游,他的人生就是旅游,为旅游而活,活着为了旅游这样的职业旅行家,在传统中国社会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他比其他任何旅游者走得更远,也更专业,更卖命清朝文人潘耒评价他,说“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他途穷不忧,行误不悔,多次遇盗,几度绝粮,但仍孜孜不倦去探索大自然的未知领域,瞑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

他摆脱了视游山玩水为陶冶情操之道的传统模式,赋予了旅游更具科学探索与冒险精神的内涵他征服过的地方,往往是渔人樵夫都很少抵达的荒郊,或是猿猴飞鸟深藏其中的山壑他白天旅行探险,晚上伏灯写作,有时甚至就着破壁枯树,燃脂拾穗,走笔为记。

他以客观严谨的态度,每天忠实记录下当天的行走路线,沿途所见的山川风貌与风土人情,以及他的心得体会他写游记,压根儿不是为了发表早期是写给母亲看,让母亲可以“卧游”,对儿子走过的名山大川如身临其境后来,写着写着,写成了习惯,或许就把写日记当成了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而已。

他生前并未发表任何游记死后他的朋友替他整理日记文稿,但很多内容已经散佚了他所做的一切,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除此之外,他没有什么功利心,也没想什么实用价值也正因此,他才不会变得短视,而使得自己的人生与文字在几个世纪之后仍然散发着理性的光辉。

相比之下,那些斤斤计较于当下的人和事,早已沦为历史的尘埃很多人喜欢拿徐霞客和陶渊明做比较,因为他们都绝迹官场、不计功名、钟情山水最爱君认为,徐霞客跟陶渊明也完全不一样徐霞客的经历与选择,实际上突破了传统的隐居守节处世模式,标志着一种新人生观的养成。

他开辟了另一种人生行走的模式,将超脱世俗的路子指向了务实求真的具有科学曙光的方向,避免自己成为陶渊明的复制品而陶渊明的隐居,是先秦历史典故中早就建构起来的传统陶并没有任何独创性在里面5面对徐霞客这样的怪咖,我们几乎无法作出合乎社会规范的评价。

不管是晚明的规范,还是现在的规范,似乎都容纳不了这样一个人我们现在把徐霞客捧得那么高,无非看中了人家游记中体现的科学精神但这个东西,徐霞客本人并不在乎他的游记流传下来,本身就带有偶然性如果他的游记失传了,我们还会把他捧得这么高吗?。

我想,肯定不会我们会说他不求上进啦,荒废时光啦,社会寄生虫啦……总之,有一百零一个理由来否定他清代纪晓岚评价徐霞客时,显然遇到了类似困境他在《四库全书总目》给予《徐霞客游记》较高的评价,说“其书为山经之别乘,舆记之外篇,可补充地理之学”。

但他对徐霞客的人生选择并不赞赏,所以对徐霞客的旅游动机进行了揣测和批评,说徐霞客“耽奇嗜僻,刻意远游”这八个字什么意思?就是说,徐霞客性情怪僻,惯于标新立异,处心积虑地游走他方并沉溺于其中,有沽名钓誉之嫌。

这种调调,很像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普遍心理:你的行为超出了我的想象,所以是可疑的我们质疑有钱人的慷慨,你为什么捐这么多钱,不就是图个名声吗?我们质疑没钱人的苦难,你为什么表演贫穷,不就是想获取爱心款吗?……。

我们质疑商人,质疑明星,质疑老人,质疑小孩,质疑一切质疑到最后,无非就是被标准答案限制了想象力在一个功利的社会,做什么事,都要追寻一下意义而意义的定义权,牢牢把控在集体手里徐霞客觉得他的活法很有意义对不起,我们集体觉得你没意义,你就没意义。

但,总有一些超越世俗的无意义的事情,总有一种纯粹的内心需求,孤悬着,没人理解人生的标准化,是从标准答案开始的你应该活成什么样子,什么时候应该干什么事,这些都被认为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要对照标准答案作答徐霞客,你跑题了,只能被归入“千古奇人”。

这可能是赞赏,但更多表达的是不认同:你跟我们不是一类人殊不知:没有意义,有时正是人生最大的意义。致敬,不为意义而活的徐霞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