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小品

内狱(内狱接)学会了吗

范仲淹与吕夷简:斗与和,都是为了国事(上)一、吕夷简吕夷简吕夷简(978-1044),字坦夫,《宋史·卷三百一十一·列传第七十》有传。本传记,吕

内狱(内狱接)学会了吗

 

范仲淹与吕夷简:斗与和,都是为了国事(上)一、吕夷简

吕夷简吕夷简(978-1044),字坦夫,《宋史·卷三百一十一·列传第七十》有传本传记,吕夷简祖籍莱州(治今山东莱州),他的祖父吕龟祥曾任寿州(治今安徽寿县)知州,后全家定居寿州,吕夷简成为寿州人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23岁的吕夷简考中进士,受职绛州(治今山西新绛)“掌助理军政”的“军事推官”。

吕夷简的祖父吕龟祥和名相吕蒙正的父亲吕龟图是同胞兄弟,都是后唐御史中丞、户部侍郎吕梦奇所生,吕夷简的父亲吕蒙亨和吕蒙正是叔伯兄弟吕夷简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他9岁时,堂叔吕蒙正升任宰相大中祥符二年(1009),宋真宗到巩县(今河南巩义)祖陵祭奠父亲宋太宗,四年(1011),到汾阴(今山西万荣)祭祀“后土”,两次经过洛阳,都到吕蒙正的家中看望他,赐予很多钱物。

第二次看望的时候,宋真宗对吕蒙正说:“卿诸子孰可用?”卿的几个儿子哪个何以重用?吕蒙正回答说:“臣的几个儿都不足用,倒是有一个侄子吕夷简,现任颍州(《宋史·吕夷简传记为“绛州”》)推官,是宰相之才”“夷简由是见知于上”,从此,吕夷简受到宋真宗的知遇。

大约正是由于吕蒙正的举荐,在朝廷准备举行“制科”考试时,吕夷简受召应试“材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虽然有人向宋真宗上言考录“六科”人才是为了探求政事缺失,现在泰山封禅大典告成,有什么正是缺失可求,制科考试终止,但吕夷简还是得到了提拔,升任通州通判,后改濠州通判。

后黄河以北发生水灾,吕夷简被选任为滨州(治今山东滨州)知州其后,吕夷简被提拔为“提点两浙刑狱”,主管浙东、浙西两路的政法事务之后,吕夷简回朝,任总管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日常事务的“侍御史知杂事”期间,吕夷简的儿女亲家赵安仁出任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吕夷简向宋真宗上言,提出改任他职避嫌,宋真宗改任他为国家最高信访机构“通进司”“银台封驳司”两个部门的这个“同勾当通进司兼银台封驳事”。

其后,吕夷简出使辽国,回国后改任皇帝是文字秘书“知制诰”川东、川西发生饥荒,吕夷简受任“安抚使”,完成任务后任开封府知府乾兴元年(1022)二月,宋真宗去世,宋仁宗继位,升吕夷简为高级谏官“右谏议大夫”。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八九月间,吕夷简升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天圣六年(1028),吕夷简“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升任宰相明道二年(1033),吕夷简罢相,不久复职景祐二年(1035)又罢康定元年(1040),再次拜相。

庆历元年(1041),兼任国家最高军政机构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以“太尉”职衔退休庆历四年(1044),吕夷简去世,享年66岁朝廷赠予他“太师、中书令”荣誉职衔,谥号“文靖”嘉祐八年(1063)三月,宋仁宗去世,吕夷简“配享”宋仁宗庙庭。

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朝廷仿照唐太宗建“凌烟阁”纪念、褒彰功臣,建“昭勋阁”,吕夷简名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二、范仲淹

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唐高宗朝宰相范履冰之后,祖先是邠州(治今陕西彬州)人,后全家迁居江南,成为苏州吴县(在今江苏苏州虎丘区)人《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列传第七十三》有传范仲淹的曾祖和祖父在五代时期都在吴越国任职,父亲范墉早年也在吴越为官。

宋朝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治今江苏徐州)节度使府略相当于现在的机要秘书的“掌书记”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八月二十五,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孤苦无依的母亲谢氏带着范仲淹改嫁大约也在徐州任职的朱文翰,范仲淹改从朱文翰姓,取名朱说。

两年后,朱文翰任职届满,返回故乡,范仲淹母子随朱文翰回到其家乡长山县即今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范仲淹“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治今河南商丘)”,跟随学者戚同文读书,期间“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27岁的范仲淹以“朱说”之名参加科考,考中“乙科第九十七名”进士,随后被任命为广德军(治今安徽广德桃州镇)掌管讼狱、案件事宜的“司理参军”任职为官、有了俸禄,范仲淹把母亲接来奉养。

天禧元年(1017),范仲淹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官职为“文林郎”,实任集庆军(治今安徽谯县)节度使府“推官”,经向朝廷申请,范仲淹“始还姓,更其名”天禧五年(1021),范仲淹调任泰州(治今江苏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

西溪濒临黄海,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范仲淹上书主管江淮漕运的张纶,痛陈利害,建议重修“捍海堰”即抵御海潮的堤坝宋仁宗天圣三年(1024),张纶奏明朝廷,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今江苏兴化)令,负责修堰工程。

后范仲淹升任“大理寺丞”,实任“监楚州粮料院”天圣四年(1026)八月,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辞官为母亲守丧其时晏殊任应天府知府,“闻仲淹名,召寘(置)府学”天圣六年,范仲淹向宰执大臣上长达万言的《上执政书》,建议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

时任宰相王曾对范仲淹的“万言书”极为赞赏,其时晏殊已调任国家最高军政机构枢密院副长官“枢密副使”,王曾极力推举范仲淹,晏殊更当面向宋仁宗陈述范仲淹既往政绩十二月,宋仁宗征召范仲淹入京,任国家藏书机构“秘书省”官员“秘阁校理”,校勘和整理皇家图书典籍。

但第二年即天圣七年,因宋仁宗年幼“垂帘听政”的“章献太后”刘娥“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官职卑微的范仲淹上书反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刘娥将范仲淹的上书扣留,没有答复,也不在朝堂公开不久,范仲淹被调离朝堂,出任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通判,后改任陈州(治今河南淮阳)通判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三月,刘娥去世,四月,宋仁宗亲政,宋仁宗将范仲淹召回朝堂,任高级谏官“右司谏”。

当年八九月间,宋仁宗提出废黜刘娥在天圣二年为他选娶的皇后郭氏,宰相吕夷简因为郭皇后曾经向宋仁宗吹“枕边风”,导致他失去相位,极力支持宋仁宗废后三、范仲淹第一次抨击吕夷简然而,宋仁宗想废黜郭皇后,事情还没有最后决定,“外人籍籍,颇有闻之者”,被很多朝臣知道,人们议论纷纷。

左司谏、秘阁校理范仲淹趁“登对”即轮班回答宋仁宗咨询学问、政事的机会,极力劝阻宋仁宗不可行废后之事,且说:“应该早息此议,不可使外人知道有这个想法”范仲淹的谏阻,不仅没有实现愿望,反而提醒了吕夷简吕夷简奏请宋仁宗,秘密下诏有关部门不得接受谏官的奏章。

但宋朝的谏官所在的“御史台”“谏院”,是与最高政府机构“中书门下省”、最高军政机构枢密院具有同等地位的国家最高监察机构,谏官既有仅凭“风闻”即经传闻而得知的消息就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各级官员的权力,也有监督皇帝,对皇帝的言行提出批评,加以劝阻的职责。

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孔道辅等谏官给宋仁宗上书谏阻然而,十二月二十三,从内宫传出消息,郭皇后“以无子请入道”,请求出家做女道士,已获宋仁宗赐号“净妃”,出居长乐宫孔道辅很感奇怪,负责接收奏章的“閤门使”没有把他们的章奏呈送宋仁宗,在宋仁宗签批意见后下发朝臣讨论,却径直把郭皇后废了,于是派御史台工作人员追问,才知道宋仁宗看了他们的奏章后,根本没有签批,更没有下发。

二十四,范仲淹与孔道辅率领谏官到略似现在的“传达室”、负责接待等待皇帝接见的官员、转达官员的请求的部门“閤门司”,请求面见宋仁宗,当面向宋仁宗表达意见但閤门司长官“閤门使”拒绝奏报宋仁宗范仲淹等人想从宫城宣武门到后宫内东门,在内东门求见宋仁宗,把守宣武门的监官、宦官赶紧关上大门,不让他们进门。

孔道辅抓起大门上的铜环大呼:“皇后被废,为什么不听我曹进宫劝谏?”宦官无奈,入宫报告宋仁宗不一会,宋仁宗有旨:“谏官有话,应该到中书门下省说,由中书门下转奏”

宋真宗范仲淹等转去中书门下省,见到宰相吕夷简,众人论辩喧哗吕夷简说:“废后自有典故”废黜皇后,自有旧例范仲淹说:“相公不过援引汉光武帝之事劝皇后废后罢了汉光武帝失德,又何足效法?其他废后之事,更都是昏君所为。

主上具有尧、舜的天资,而相公却要劝主上效仿昏君所为吗?”吕夷简不再答话,只是对众人拱手而立,推托道:“这事诸君还是明天面见主上尽力陈说吧”范仲淹等人无奈,只得退去,但临走前声称,将在明天上朝时面对百官,与宰相“廷争”,在朝廷与宰相当堂理论。

吕夷简听后,转身去找宋仁宗,对宋仁宗说:“伏阁请对,非太平美事”众谏官在阁门跪拜请求与皇帝直接对话,不是太平盛世的美事,现在又要在殿堂当堂理论,成何体统?经过商议,吕夷简亲自起草以白纸书写、押字,其他执政具姓名,送请皇帝批示画可后即可执行的文件“熟状”,贬黜范仲淹等谏官。

按照规定,罢免御史中丞,须有“告身”即任命书,这次,则直接以皇帝的命令“敕书”将范仲淹等人罢免了第二天,范仲淹上朝,“方至待漏院,有诏出知睦州”,刚到等候室“待漏院”,就有人来宣布宋仁宗的诏书,范仲淹出任睦州(治新安县,今浙江淳安)知州。

而郭皇后,终被废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