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小品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哪首古诗(清明古诗)学会了吗

清明时节雨纷纷——咏清明古诗词赏析王传学清明,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哪首古诗(清明古诗)学会了吗

 

清明时节雨纷纷——咏清明古诗词赏析王传学清明,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清代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所引《岁时百问》中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古人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思是说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因天热躲进洞穴纳凉;然后,在这个节气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清明在古时候也叫三月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咏清明节气的古诗词,大多围绕清明三候来写,主要描绘清明时节的美丽风光,及人们踏青赏春的活动。至于咏清明节日的诗词,则另当别论。

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 清明三月节》,形象展现了清明三候的景象:清明来向晚,山渌正光华杨柳先飞絮,梧桐续放花鴽声知化鼠,虹影指天涯已识风云意,宁愁雨谷赊首联写清明时节傍晚的美景“向晚”,临近晚上的时候,即傍晚。

“山渌”,山间清泉清明时节傍晚的时候,山泉映着晚霞,大地显现出一片清洁明净的华光颔联描写清明一候“桐始华”到了清明时节,先是杨柳絮飞扬,接着白桐要开花了白桐树花开恰好在清明之时,所以古人用“桐始华”作为清明到来的标志。

颈联写清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鴽(rú)”,古书上指鹌鹑类的小鸟古人认为,田鼠为至阴之物,鸟为至阳之物,清明到来,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了,古人以为不见了的田鼠变成了满地跑的鹌鹑,就是所谓的“田鼠化为鴽”。

天气晴是阳,下雨湿阴,阴晴交汇就是雨后初晴的时节清明时节雨纷纷,晴阴之际天上开始出现彩虹尾联诗人抒发感叹:人们既然已经认识到清明时节大自然风云变化的规律,难道还担心布谷鸟延缓催耕吗?“雨谷”,布谷鸟“赊”,遥远、迟缓意。

诗人提醒农民,到了清明时节,春耕农忙已经到来了

在清明时节,唐代诗人杜牧,于行路途中,可巧遇上了雨细雨纷纷,引人断魂杜牧的《清明》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候等自然条件清明时节细雨纷纷,正是此时节典型的气候特征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诗人的感情世界“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里既指路上祭吊逝着之人,也指诗人自己。

诗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诗人融景伤怀,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不由得愁绪满怀如何排遣愁绪呢?诗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

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诗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识)。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明时节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这种景象不仅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更是表达了世人清明时节的思想情感,因而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使这首《清明》诗流传甚广,成为清明诗的代表作。

晚唐诗人温庭筠的《清明日》,以旁观者的眼光写了清明时节的场景: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清明日的清晨,清蛾飞舞,色彩斑斓,犹如在画扇中一样桃树满园,桃花和郁金花竞相开放,红遍了田野。

人们兴冲冲结伴踏青,出发时看到露水在各色花瓣上颤颤欲滴,归来时领略到微风穿过柳丝拂面而来骄傲的马匹在帐帏旁昂首嘶鸣,鸡群从刚打开的笼子里争先恐后地窜出来,“咯咯咯”地叫着,四处觅食不知是谁瞄准鸟儿在发射飞弹?黄鹂赶紧飞入隔墙的庭院,在房顶上婉转鸣叫,仿佛说:人们啊,请不要伤害我们,不要破坏大自然的和谐吧!。

诗人以旁观者的眼光写了几个场景:晨露未消,如画美女便结队春游,去时露水打湿了她们的衣裳,归来已春风和煦,柳丝飘舞了;沿途达官贵人的马车横冲直撞地驰过;斗鸡场上刚从笼中奔出来的斗鸡急躁不安地呱呱乱叫;时而又从皇宫内苑飞出几粒打鸟的弹子。

在描绘宫内、宫外一派游乐盛况时,词人对上层社会耽于游乐的侈靡风气也略有讽刺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气候宜人,正是踏青赏春的好时节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描绘了清明西湖游春的情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

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诗人不从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去展开联想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绮丽春光对人的强烈吸引。

再看“流莺”,当人们“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时,它的世界被人类“强占”现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当它重新成了绿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不难想象,黄莺匿迹,是因人喧场面的热烈;而它的再现,正说明宜人秀色的魅力。

这样,诗人叙节日情景,状清明景色,不是直接绘描,而是就有情之人和无情之莺的快乐,运用侧面描写,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

北宋词人晏殊《破阵子》的上片,写出了清明时节的优美风光: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给人以具体的印象。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春水池塘,点缀那么三四点青苔,密林深处,不时传来莺儿的歌唱柳絮在空中飞舞,显示出晴和的景象“碧苔”、“黄鹂”、“飞絮”,看来似乎是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经词人稍加点染,宛如一轴暮春风光小幅,特别惹人喜爱。

清明节气后,天气渐渐转暖,梨花刚刚开败,柳絮又开始飞花。春社已过,已见早燕归来。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边点缀着几点青苔,在茂密的枝叶深处,时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啼叫。处处充满了盎然的春意。

南宋诗人程颢的《郊行即事》,表现了清明郊游的兴致: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诗人高兴地写道: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

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絮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休要推辞这杯酒,休要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但不可乐而忘返。

不是雨纷纷,而是晴朗日。春天原野上晴朗美好的景致,如同在眼前打开。诗人不仅写景色,还写了追逐落花的欢喜,临水而思的闲情,末了,还不忘劝人珍惜时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