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小品

社会发展简史(社会发展简史80年代)这都可以?

严格意义上讲,是80年代所呈现的总体建筑风貌,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建国后60~70年代所建,甚至还有50年代的经典建筑遗存。

社会发展简史(社会发展简史80年代)这都可以?

 

把时间轴拨回40年前,不知多少人对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还存有记忆严格意义上讲,是80年代所呈现的总体建筑风貌,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建国后60~70年代所建,甚至还有50年代的经典建筑遗存它们曾以极简、朴素,甚至略带简陋的后现代风格并杂糅借鉴苏式粗犷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多数形式相仿、风格几近统一地遍布全国城镇各个角落,形成一个时代独有的奇观。

50年代成立的供销社,承担着国家重要物资统销统购的历史重任,至今依旧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80年代的电影院,曾经是精神物质匮乏年代娱乐方式的首选

80年代的电影院

80年代的商场、百货大楼

80年代的商场、百货大楼

文化宫,是为数不多的多数仍然完好遗存的时代建筑

精神娱乐匮乏的年代,书店是为数不多的好去处时至今日,这类曾经伴随几代人成长的百货商店、车站、影剧院、文化宫、工厂、宿舍单元楼、机关院校楼堂馆所等正逐一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多数被新现代风格的建筑所取代,或彻底湮灭于日新月异的城镇改造历史潮流之中,成为一个时代的追忆。

80年代的基层政府机关办公楼,相当一部分依旧延续了60~70年代的建筑风格

80年代的医院

80年代的高校大门,多数千篇一律,简约朴素到极致

工厂、企业、宿舍楼

北京80年代中后期的单元楼,商品房未普及的年代,不少职工从单位分到了房

随处可见的建于80年代的多层住宅楼

80年代的车站风格

80年代的车站风格为什么是时间关键轴是80年代,而不是60~70年代亦或是50年代?我们透过“开放”的字眼,便能解读这一时代的与众不同:它是承上启下,逐步走向开放、自由与包容的特殊年代,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尽管这一时期优秀作品仍旧不多见,但却一扫以往“建筑政治”的雾霾,是为“结合国情的重新起步”,为自90年代起我国建筑多元化井喷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1 我国50~70年代的建筑风格

北京电报大楼,1956~1958年提到80年代的建筑,肯定绕不开我国建国后30年这一特殊封闭时期的建筑发展理念,有一定的继承性和关联性新中国成立后面临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美苏争霸,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严重对立,“冷战”、“热战”同时对抗;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齐头并举。

尤其在引进苏联资金援建时,大量甚至全盘引进苏联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文化,并波及文化艺术与建筑领域80年代以前的建筑艺术创作,以上思想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是为极其重要的历史背景

北京和平宾馆,1951~1953年

上海曹杨新村,1951年

北京儿童医院,1952~1954年

上海同济大学文远楼,1951~1953年,中国最早的现代经典建筑之一

北京工人体育馆,1959~1961年阶级斗争的结果是,全面排斥欧美流行的经典现代建筑,悉数抵制“资产阶级的方盒子”,并把建筑理论升格为政治理论由此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优秀现代建筑受到无端批判,例如北京和平宾馆、上海曹杨新村、北京儿童医院等。

此外,这一时期诸如北京展览馆、北京电报大楼、北京天文馆、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哈尔滨工人文化宫等则属于经典的苏联建筑风格影响产物

北京苏联展览馆,1952~1954年

北京电报大楼,1956~1958年

北京天文馆,1956~1957年

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建成于1955年50年代初来华的苏联专家在中国倡导的是苏联的建筑理论,对国内建筑发展的基调几乎是全方位的影响即“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这种观点在特定的时代很容易被接受,客观来讲,“民族的形式”无疑是城市建设风格正确的发展方向。

北京广播大厦,1958年建成

原北京建工部大楼,1955年建成

北京民族饭店,1958~1959年

哈尔滨工人文化宫,始建于1957年事实上早期的苏联建筑,如30~50年代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等城市建设发展均秉承了这一思想,整体风格和谐统一,城市面貌特征突出,而不显得杂乱无章这一点在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学者,于50年代初对苏联进行深入细致考察了解后,是颇为欣赏和认同的,普遍认为苏联的建筑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精神面貌和民族的风格。

重庆劳动人民文化宫,1951~1952年

首都剧场,始建于1954年由于涉及北京城市规划、历史文物保护屡遭碰壁等原因,在考虑既成事实的前提下尽可能协调保持北京古城的风貌,梁思成先生“退而求其次”地针对原有大屋顶形式“穿西装戴瓜皮帽”的观点进行了妥协,中西结合复古民族建筑的“大屋顶”不再反对,此处不再铺开表述。

北京“四部一会”办公楼,1953~1955年

北京友谊宾馆,1953~1954年

中央民族大学,主体建筑建成于1951年,前身为中央民族学院于是在现代建筑遭受批判抵制后,以苏联“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为基调,50年代便迎来了短暂的“民族形式”复兴热潮,产生了一批“探索性”的民族复兴建筑,例如北京四部一会办公楼、北京友谊宾馆、中央民族学院、亚洲学生疗养院、杭州屏风山疗养院、南京大学东南楼、湖南大学图书馆和礼堂、重庆市人民大会堂等。

但没持续多久,“民族形式”因演化成“复古主义”也受到批判,并展开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反浪费运动”、“反形式主义倾向”,大屋顶建筑甚至被上纲上线为“资产阶级唯美主义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想”

北京亚洲学生疗养院,1951~1953年

上海市总工会杭州屏风山工人疗养院

北京原外贸部大楼,1952年

湖南大学礼堂1951~1953年

湖南大学图书馆,1955年但它的影响力却贯穿延伸了整个50年代,从1959年相继落成的新中国献礼国庆10大建筑中可见一斑全国农业展览馆、民族文化宫、钓鱼台国宾馆、北京火车站,均为经典优秀的“民族形式”复兴建筑。

所以,建筑政治的语言是微妙的,既要反对,又要适当的坚持,令一度处于政治运动风口浪尖的建筑师们无所适从

全国农业展览馆,1958~1959年

民族文化宫,1958~1959年

钓鱼台国宾馆,1958~1959年

北京火车站,1958~1959年至于在建筑上如何具体体现民族形式而又要做到经济实用?估计从上世纪30年代争论到现在都没有个明确的结论,50年代更是如此受限于欧美建筑体系对我国早期建筑界的影响,我国新生代建筑师对“民族形式”的认知极为匮乏,常常采用西式的建筑基础墙体框架体系+简单模仿宫殿建筑的大屋顶。

事实上大屋顶建筑早在20~30年代便有之,甚至20世纪30年代的民国时期,被视为第一次“中国固有之形式”的传统建筑复兴其中不乏精品扛鼎之作,例如南京的中山陵、广州的中山纪念堂等

南京中山陵,1926~1931年

广州中山纪念堂,1929~1931年但经典不可复制,特殊场合的纪念性等公共建筑比较适合采用,而点多面广、体量巨大的机关办公楼、职工宿舍、医院学校等建筑如何既做到体现民族的形式,又必须遵循特殊年代“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则?不可否认的是大屋顶是突显中国风的经典建筑元素,但以民用为基础的此类建筑面临一个共性的问题,即为功能性和经济性的缺失。

北京地安门机关宿舍大楼,1952~1954年

南京大学东南楼,1953年大规模上马的“大屋顶”建筑,马上暴露出其弊端,造价高昂维护费居高不下,引起多方的质疑与不满不必苛求50年代的建筑师,两者做到兼顾平衡难之又难,即便是环境宽松的当下,建筑专家学者们对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融合理念也是各执一词、经济与功能协调构建手段极其缺乏,且鲜有优秀作品呈现。

原南京华东航空学院教学楼,现南京农业大学教学楼主楼,1953~1954年

重庆渝州宾馆,始建于1958年

四川大学行政楼,1954年

长春地质宫,1954年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1951~1954在现代建筑、民族复古建筑相继受到批判之后,那下面的问题来了:什么样的建筑才算是社会主义政治正确的建筑?答案比较微妙,得从特殊的政治语言去解读,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年中国建筑师既不能设计现代建筑,又不能设计大屋顶建筑的窘境,由而转入对苏联建筑理论的重新诠释。

从大跃进时期的新中国10大建筑中基本可以找到答案,这是特殊时期建筑风格的勇敢探索与尝试,10大建筑中4处依旧为民族形式,其余多少呈现出现代与古典的结合,部分借鉴了苏联的风格

北京体育馆,1953~1955年

北京国际俱乐部,1972年

北京饭店东楼,1974年

北京首都机场T1航站楼,1979年

北京外交公寓,1971~1975年

广州白云宾馆,1973~1975年

广州宾馆,1965~1968年

南京五台山体育馆,1975年

上海体育馆,1975年自此,建筑的语言被套上枷锁将建筑与意识形态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使建筑艺术创作如履薄冰为避免政治错误,建筑师们谨小慎微地单纯模仿和拷贝既有经典的建筑样式,成为这一时期的普遍现象因此50~70年代的建筑风格除了特殊重点场合建筑,广大的民用建筑风格多数大同小异,且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建筑装饰风格简约到极致,成批量复制粘贴于全国大小城市,蔚为壮观。

02 我国80年代的建筑风格上世纪80年代,应该是极为特殊的承上启下年代,建筑的政治语言已逐步消除,思想得以解放,建筑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宽松环境。

北京香山饭店,1979~1982年,贝聿铭【美】在这一时期,建筑领域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对外交流,我们不仅能在国外亲眼看到建筑大师的作品,而且在国内,已经竖起外国著名建筑师的作品:例如北京香山饭店(1979~1982,贝聿铭【美】)、北京建国饭店(1980~1982,陈宣远建筑师事务所【美】)、南京金陵饭店(1980~1983,香港巴玛丹拿【英】)和北京长城饭店(1979~1983,培盖特国际建筑师事务所【美】)等建筑。

这些建筑,除了香山饭店,都代表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国际现代风格走向

北京建国饭店,1980~1982年,陈宣远建筑师事务所【美】

北京长城饭店,1979~1983年,培盖特国际建筑师事务所【美】

南京金陵饭店,1980~1983年,香港巴玛丹拿【英】标新立异、风格多样的国外建筑,让我们国内习惯了复制拷贝的建筑师们叹为观止,甚至有些迷惘和不知所措虽然经济和物质条件有所改善,但极为有限;思想有所解放,但力度不大;与国外有所交流,但程度不深;建筑理论有所开放,但无实质影响;建筑技术和材料、设备有了些许进步,但仍然相对落后。

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1985年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85年这一阶段的国内建筑作品总体乏善可陈,但也有为数不多的亮点,例如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清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福建武夷山庄、上海龙柏饭店、深圳体育馆等这些建筑作品大多具有浓烈的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时代气息,紧跟时代潮流,具有较高的时代特征辨识度。

但这些显然不具备代表性,是为城市标志性或纪念性等功能用途突出的建筑

福建武夷山庄,1980~1983年

上海龙柏饭店,1980~1982年

深圳体育馆,1985年

上海西郊宾馆,1985年

北京国际饭店,1987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1987年

中央彩色电视中心,1988年80年代传统建筑的再次复兴也是个颇为有趣的现象,上文已提及,起于1920~30年代,50年代又视为短暂的第二次复兴,而80年代,又是建筑史上的第三次回首百年,中国建筑师始终在传统建筑欲罢不能、欲断不绝的情况下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10年文化浩劫对古建筑的破坏,使得这一时期社会对古建传统形式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同时在建筑中重新启用传统经典元素解决形式上的千篇一律,由此顺理成章

曲阜阙里宾舍,1985年曲阜的阙里宾舍、西安大雁塔风景区“三唐工程”等就是这一时代凝聚民族情节的优秀作品尤其是阙里宾舍,运用了现代建筑结构体系,中央大厅的十字屋脊,采用了四支点正方形壳体结构,外部顺理成章形成歇山屋顶的十字屋脊,结构设计极为巧妙。

这些建筑并不喧宾夺主,运用低矮的层次与传统屋顶形式,采用四合院布局,在体量、尺度和色彩上于古建筑融为一体,和谐而又统一

大雁塔景区“三唐工程”和陕西历史博物馆,1984~1988年但凡伴随民族形式建筑的出现,就会有质疑的声音,每一时期都不例外来自80年代的反对声音的焦点有:一是古建旁决不能搞新建筑,否则破坏环境;二是现代化的使用功能要求与传统建筑是排斥的;三是传统建筑形式与新的建筑科技互不相容。

一声叹息,伴随这般吵吵闹闹中国的传统建筑光扬之路似乎走到了尽头,束手无策,而90年代部分城市“夺回古都风貌”运动中传统明清式大屋顶的泛滥,更是让这一风格饱受诟病,民族建筑艰难复兴之路亦是雪上加霜

北京大观园酒店以上复古建筑毕竟是少数个例应用,主要集中在北京、南京、西安等历史文化名城“适用、经济、美观”、“中而新”以及经典的现代建筑原则,依旧是这一时期建筑师们自觉遵守的设计准则纵观整个80年代的建筑作品,并无追求风格流派的思想意识,多数项目仅根据用途功能,在深入生活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到功能实用、线条简洁流畅、外形朴实稳重,室内朴素无华,室外环境宜人。

可以说,是国内因素为主导的中国特色现代建筑的起步或雏形

中国国家图书馆,1987年在结构与材料工艺上,水刷石或马赛克瓷砖与釉面砖饰面绝对是时代的标配,兼顾经济性和适当的美观但水刷石在80年代末已逐步减少使用,它最大的缺点是时间一长容易积灰污染,使建筑看上去灰蒙蒙一片;而马赛克为代表的饰面瓷砖,材料或施工质量参差不齐,时间一久容易脱落,建筑立面“坑坑洼洼”惨不忍睹,所以后期逐渐被外墙涂料所取代;室内则较流行水磨石地面装饰,条件差一些的甚至为砼表面拉毛直接作地面,均无奢华之感的朴素与简约。

80年代风格的街边角楼

80年代中期建筑,水刷石外墙,马赛克瓷砖及红白釉面瓷砖,空腹钢窗,时代的标配以上建筑均以微观零散的形态呈现,并不能反映总体的时代气息这里再上组图让我们对80年代的城市面貌有个直观的概括,以求进一步了解这一时期的时代特色与大众化的建筑特征,顺便对比一下今非昔比的城市发展面貌。

80年代的北京街头,80年代初与末城市精神面貌差别较大

80年代的北京街头,右上王府井书店的经典立面造型几乎充斥了全国80年代的大街小巷

80年代的广州街头

80年代的广州街头

广州火车站,左为80年代,右为2003年,同样的建筑不同的精神面貌

80年代的上海外滩

80年代的上海南京路,当年不逛南京路,就如同没去过上海

80年代的上海街头,古典而又现代,全国人民心中的“摩登”之城

80年代的上海街头、弄堂及贸易市场

80年代的南京新街口,金陵饭店鹤立鸡群,俯瞰全城

80年代的南京街头03 结语

80年代的重庆80年代及以前的大众建筑多已不存,但记忆尤在我们不回避曾经走过的弯路与失误,不忘记曾经的经典现代建筑创造与民族形式复兴,不以现在的眼光看轻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建筑仔细回味,便会体会中国建筑艺术创作者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

80年代重庆街景

80年代的成都街头,“计划生育”宣传背景墙时光冉冉,时代发展,翻天覆地当代建筑已发展至形式多元、构建手段多样、结构纷复繁杂、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但我们不要忘记两点:人口多、资源少的基本格局并没有改变建筑的创作,决策与实施者须基于立足国情、深入生活的优秀传统,以严肃的社会责任与严格的自我审视态度,勇于担当。

80年代的青岛,中山路

80年代的西安街景,看路人精神面貌应该是80年代末期

福建厦门,1984年所谓经典建筑的深层次表现内涵,绝不是与实际需求脱离的光鲜亮丽、高大浮夸与歌功颂德,而是若干年以后世人是否会惊奇地发现,在中国的大地上既有外国建筑师的奇异建筑作品,更有外国建筑师所无法体会和完成的,中国博大文脉底蕴中的优秀艺术精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