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小品

你是主人我是仆人(你是主人我是仆人哪集有车)满满干货


撰文 | 三书就从香蕉说起吧,从什么说起都一样我经常吃香蕉,喜欢吃香蕉,还写过儿时对香蕉的仰慕(因家乡没有),也知道几个拿香蕉做的比喻与香蕉相识久矣,自谓知尔甚深,可是不久

你是主人我是仆人(你是主人我是仆人哪集有车)满满干货

 

撰文 | 三书就从香蕉说起吧,从什么说起都一样我经常吃香蕉,喜欢吃香蕉,还写过儿时对香蕉的仰慕(因家乡没有),也知道几个拿香蕉做的比喻与香蕉相识久矣,自谓知尔甚深,可是不久前,当我把香蕉握在手里,却像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香蕉。

首先是量词一根香蕉,大家都这么说,但香蕉弯弯的,像月牙儿,温婉可人,怎么能用“根”?是不是该说一弯香蕉,或者一牙,一枚?香蕉的味道可描述为清甜,但不能称为“香”,为什么叫香蕉?如果“香”的意思是好吃,那是不是任何自己觉得好吃的水果都可冠以“香”呢,比如香苹果、香葡萄?个人层面,当然是可以的,但事物的命名是公共层面的约定俗成。

吃的时候同时在想:究竟是我在吃香蕉,还是香蕉在吃我?如果没有人吃,香蕉只能烂掉,所以它也想被吃吧,以此继续活下去,那么我们应该是互吃也或许,另有什么靠我们活着最后,吃完了香蕉,舍不得丢香蕉皮,颜色多好看,放在桌上看着,看其一点点变黑,一点点变味。

我的身体和意念,又何尝不在时刻变迁?吃了多年香蕉,竟不知什么是香蕉,什么又是“我”01人在舟中便是仙?/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最初是民间的渔歌,后乃成为教坊名曲,其流行大概在于听之使人闲适。

江湖渔隐之乐,文人士子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渔歌子”作为词牌名,即得于张志和此词,“子”即“曲子”这首词我们从小学就会背,据说它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此言不差,但仅此而已吗?先来区分几个词:渔父,渔夫,渔翁。

既然造出这些词,则其词义虽近却必不等同在《楚辞·渔父》一文中,渔父对屈原唱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自此之后,“渔父”在文学中,便象征遁世隐居的高人形象“渔夫”的现实色彩更重,即打鱼为生的人,“渔翁”则又多了层白发渔樵、阅尽沧桑的平静。

那么,词中所画是何者的肖像?我看是渔翁诗人张志和依此调共填了五首词,其余四首皆可佐证,比如第二首:“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虽称“渔父”,却并非遁世高人,其生活情趣实为渔家乐。

据《词林纪事》的转引,五首词写于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之时,张志和因自己的船破旧,请真卿帮助换新,作《渔歌子》以酬“西塞山前”尤好,一经吟成,广为传诵,唱和者众,有似今天的乐坛金曲,甚至远播日、韩,帝王名流竟相仿作。

这首词的意思、意味、意境,皆无需解读,当作一幅春江渔隐图欣赏即可不仅词中有画,词句合起来就是一幅画,张志和自己也曾将《渔歌子》画了出来吾等可入其画中,青山白鹭,桃花春水,泛舟于烟波江上,斜风细雨,可缓缓归矣。

其余三首,辞亦娴美,境皆悠然,可一并流连: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乾, 醉宿渔舟不觉寒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想必你也看出来了,诗人歌咏的不是渔翁,而是加了滤镜的渔翁形象这个滤镜就是他自己的梦,他歌咏的乃是他梦想的一种人生实际上,张志和在朝廷短暂为官之后,的确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五首《渔歌子》堪称他的自画像。

渔翁的生活真如词中所说的“不叹穷”、“不觉寒”吗?恐怕未必舴艋为家,粗茶淡饭,月下棹歌,这样的简朴生活固然有其滋味,是否真能做活神仙还得看个人的修为,且前提是打鱼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闲情所寄,渔渔而不渔于渔,无为而已。

明 唐寅《溪山渔隐图》(局部)02苏、黄二人为词抬杠/ /《浣溪沙·渔父》(宋)苏轼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大文豪苏轼很喜欢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词,据说他被贬官路过黄石时,看到西塞山想起此词,当时《渔歌子》曲已亡,他便以《浣溪沙》调填了一首。

西塞山到底是在浙江湖州还是湖北鄂州,暂且置之勿论,且看苏词填得怎样这首词算原创吗?我们可以数一下字数,与张志和的词重了一大半,苏轼原创的就一句“散花洲外片帆微”,再加“自庇一身”和“相随到处”八个字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说,原创的这一句,苏轼写得并不对,渔船哪里会有帆?另外那八个字纯属多余,画蛇添足!而且,“散花”和“桃花”重复了。

黄庭坚,字鲁直,人如其名,性情耿直倔强,他看不上苏轼的词,便自己动手填了一阙:《浣溪沙》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沈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吹雨转船头苏轼读罢也不服气,反唇相讥,说此渔父才在新妇矶,又去女儿浦,无乃太浪乎?!二人为此杠了多年。

此系词林逸事,可发一粲不论如何,苏、黄二人都喜欢《渔歌子》,却是不争的事实平心而论,黄庭坚的词比苏轼的好,至少是真正的原创不过苏轼的引诗,在古人看来并不算抄袭,只能说张志和的原作妙通造化,后人难赞一词,即使大文豪也只能搁笔。

清人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说:“词家多翻诗意入词,虽名流不免”此为公论

明 吴伟《渔乐图》 03欸乃一声山水绿/ /《渔翁》(唐)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 /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一腔悲愤,寄情于异乡山水。

《渔翁》一诗,即作于此时,首句所称“西岩”,即《永州八记》中的西山据《始得西山宴游记》文中所述,宗元始至永州,恒惴栗,得空便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发现西山之后,“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由此可大致想见西山的高旷与野趣不论《渔歌子》或《渔翁》,我们当知诗词中的形象并非写实,文学中不存在映像式的写实,一切形象皆是作家所创造,但可以写得很切实。

柳宗元诗中的渔翁也很超脱,然没有张志和笔下陶然自乐的神情,而是换了一种遥远和孤寂,使人更觉飘逸在柳宗元的诗中,天地广大,渔翁或静或动,身在远景,不知其谁何,不可与亲疏《江雪》所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尤为孤独,一抹影子,点缀于无边的白茫茫。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以渔翁的日常起居入诗,材料平实,然而读之大有奇趣缘何?缘于造语不俗之故如果把诗句翻译成白话,大致不过是“渔翁夜里靠着西岩歇息,天明取水湘江,烧火做饭”,诗意尽失诗人用“夜傍”、“晓汲”、“清湘”、“楚竹”,这些词散发出清丽之美,因此诗句的感觉很脱俗。

读诗应尽量避免“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之类的说法,诗不可以被总结归纳,甚至不可以被说成“表达”一首好诗不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如果涉及某种感情,那也是为了省思或抑制诗的文字不是承载意思的工具,文字本身就在创造一个世界,每个词都有其表现力。

我们读一首诗,就是为了想象和体验那个世界,诗中的词极其组合会将其感觉传递出来,我们以自己的方式与之共振,而后生成各自的虚拟现实“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由上句的视角可知,此仍是远处所见,那么“欸乃”应当不是桨声,而是棹船时渔翁的长呼之声。

不见人,闻得一声长呼,山水忽然就绿了最后两句历来存在争议苏轼在《书柳子厚〈渔翁〉诗》中说,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但也有诗论认为,后两句正是气象所在,不能删去。

当去当存,以子厚的诗才,岂能不知?若删去末二句,此诗即成竹枝词一类,美则美矣,质地纯乎是民歌了。而有此二句,渔翁的身上便有了子厚的气象,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都是他的姿势。

明 沈周《江村渔乐图》 04从微小的事物中汲取快乐唐代诗人作《渔歌子》颇多,大都是在词中寄寓隐逸情怀,歌唱渔翁的超脱和快乐生活在古代,做一个渔人应该不难,然而真正选择过那种生活的诗人少之又少词中所写,不过说说而已。

葡萄牙诗人佩索阿有一首名作,《你不快乐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题目取自首句,听起来颇有格言的说教意味,且“快乐”一词也常被误解其实“你”指的就是他自己,诗人在与自己对话,这首诗更像是他写来提醒另一个忧郁的自己。

我喜欢诗的第二节:夕阳倒映在水塘,假如足以令你愉悦那么爱情,美酒,或者欢笑便也无足轻重(姚风 译)什么是快乐?诗人在此给出了他的答案,夕阳倒映在水塘,如果令你愉悦,那你就掌握了快乐的秘密世俗以爱情、美酒、欢笑为快乐的来源,然而这些都是向外求取,一朝失去,快乐即刻化为痛苦。

假若能从“微小”的事物中汲取快乐,诸如夕阳倒映在水塘,那有没有美酒和爱情,你都会快乐,因为你随时都拥有自然的馈赠从这个层次来看渔翁的生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独往独来,逍遥自在,真可谓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当然,前提是不需要靠打鱼来养家糊口但即使需要,也依然可以时时从天地万物中汲取快乐吧最后说回香蕉正是因为不认识,香蕉才真正成为香蕉:一个平凡的奇迹若能用心觉知,一杯清水,一片树叶,一颗卵石,身边微物无非奇迹。

这些微不足道的奇迹,每天给我纯粹的快乐,就像童年时作者 | 三书编辑 | 徐悦东校对 | 柳宝庆举报/反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