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什么意思)居然可以这样
在中国的春秋晚期,社会动乱。身处这动乱社会的周王室守藏室史老聃,为了寻找治理社会动乱的办法而博览群书。他发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与
在中国的春秋晚期,社会动乱身处这动乱社会的周王室守藏室史老聃,为了寻找治理社会动乱的办法而博览群书他发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与许多书上所记载的事物变化发展规律如出一辙面对春秋晚期的社会动乱,与书上记载的动乱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老聃想到了著书立言这个办法来改变社会动乱这个现状,让它回归和平安宁,因此他总结出了人与人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五千言道德哲学理论——《道德经》,创立道家学派来治理社会的动乱。
在《道德经》还未问世之前,与老聃同处春秋晚期的孔子,面对社会的动乱,他积极寻求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专程去拜访老聃,向老聃请教治国安邦的学问真理天赋异禀且拥有极高的治国安邦资质的孔子,在第三次专程拜访老聃后,他完全领悟了老聃的学问真理。
面对春秋晚期的社会动乱现实,孔子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以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作为自己毕生的奋斗事业于是,孔子以老聃学问中“家”的这个方面的道德哲学理论稀缺为落脚点,创立儒家学派来治理社会的动乱在孔子逝世之后的春秋末年,社会动乱更加严重,这个时候,已接过掌管儒家学派之重担的孔子晚年弟子曾子,为了纪念孔子,为了向世人表明他领导下的儒家学派有更加坚强的意志来治理社会的动乱,他集成了孔子和先贤以及自己的治世理论,创作出了《大学》这一里程碑儒学经典。
曾子在儒学经典《大学》中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人生观曾子所提出的这个儒学人生观,以现代观念来说,这就是一套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环环相扣的全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人生观哲学理论,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
在此,用现代观念来辩证解析儒学人生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是指:调查研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是指:对所调查研究的事物要达到完全的理解,既认清了事物的来龙去脉、是非曲直和本质,又对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部过程了解得一清二楚。
“诚意”是指:实事求是地记录下所调查研究的事物的全部事实真相 “正心”是指:不行贿、不受贿、不别亲疏、不殊贵贱,排除各种私心杂念,坚持真理和原则,客观公正地处理在生活中或调查研究的工作中遇到的任何事情或任何问题。
“修身”是指:对照生活中和每次调查研究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选择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人的缺点要引以为戒,若发现自己有缺点就要及时改正,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是指: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学习到的思想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首先应当是成家,然后教育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能够教育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并且有显著的成绩,即足以证明自己有德和有法有德和有法就能够教化人民群众,就能够上升到治国的高度 “治国”是指:德和法并举的治国理政国是千千万万个家组成,因此德和法并举的治国理政,是要求统治者要把能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思想道德理论结合实践并且有显著成绩的人树立成典范,以形成示范效应,齐千千万万个家;是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完善国家的道德法治体系的建设,着重防范道德缺失,若是发现道德缺失就要立即依法制止与惩罚。
这样的德和法并举的治国理政的国家,必然民富国强长盛不衰 “平天下”是指:民富国强时与他国邦交不恃强凌弱,主张国与国之间要“以和为贵,和平共处,互学互鉴,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他国因认同并实践此主张而富强,便因此而带动了天下其他国家参与其中,使全天下人都得齐家,天下得太平。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本多二代(本多二代和本多正纯)真没想到
在日本战国乱世中,不乏骁勇善战的无双猛将。其中,德川家有这么一员大将,自命不凡的织田信长也对他十分钦佩,称他为"日本张飞",…
-
散文小品的成功与失败怎么写好呢文化类散文阅读方法中国散文家协会
《宝水》以散澹的笔墨,誊写了豫北一个叫“宝水”的山村的四时风景与一样平常糊口,以丰硕而踏实的细节展示传统民俗中悄悄发作…
- 浙江散文杂志自泰戈尔的散文诗集著名作家的散文
- 周作人散文小品的艺术特点是丰富的知识性和什么《散文》杂志投稿要求
-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对不对庄子的作品风格散文精选冰心
- 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剧中体现出来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和戏曲
- 徐良汪苏泷元旦晚会(汪苏泷许嵩徐良还有谁)这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