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荐代表人资格考试(保荐代表人资格考试难度)这都可以?
作为首批保荐代表人和从业15年、项目通过率100%的“金牌保代”,余焕认为这个群体光靠一个资格就可以享受高薪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后他们将面临更大的
这篇文章是来自2012年一位资深保代的声音,8年之后保代又发生了诸多变化,而当年资深保代感慨的变迁仍值得如今的保代去感受和思索,让我们从中一窥当年的景象吧…… 作为首批保荐代表人和从业15年、项目通过率100%的“金牌保代”,余焕认为这个群体光靠一个资格就可以享受高薪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后他们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素有投资银行“金字塔尖”之称的保荐代表人以其通道价值和百万高薪为外界所艳羡,2004年注册的首批保荐代表人更是保荐制从无到有,从稀缺到告别稀缺的亲历者 忆往昔峥嵘,黄埔一期今安在?“保代的美好时代”已然不复返,首批保代又在思考什么?东吴证券(601555,股吧)投行总部常务副总余焕就是那1/609,也是从业15年、项目通过率100%的资深“金牌保代”,回忆起保代的那些事儿,他娓娓道来。
一、从通道制到保荐制 我最早曾在申银万国做了几年,然后从这家当时国内最大的券商转入东吴证券申万投行当时因1999年的“东方锅炉”事件受罚业务遭受重创,我手里正在做的两个项目也被迫黄掉了,当时觉得小券商的发展机会也许会更大。
(注:1999年,证监会对东方锅炉编造文件欺骗上市进行调查,申银万国作为该公司的上市推荐人,被施以“暂停股票承销业务一年”的重罚) 印象中,我在申万时期做的两个最有价值的项目都是并购,在那个时候做IPO反而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
当时有个说法: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依葫芦画瓢就能把招股说明书写出来,确实是这样 那个时候做IPO最大的难度不在技术,而在额度企业要能够拿到额度,搞定证管办,几乎就不存在发行失败的情况证监会发行处的那些处长、预审员呀,人都挺好的,甚至手把手地教你怎么做,当时发展资本市场就是为了让国企脱困,其责任就是帮企业发出股票。
上市公司又是地方政府紧握的资源,都是政府兜底,所以不像现在审得那么严格 在保荐制之前实行的是通道制,当时最少两条,最多八条,因证券公司的实际情况而异比如我们东吴证券,是2002年才拿到保荐资格的新券商,只有两个通道,而国泰君安、海通这样的大券商则有8个通道。
因通道受限,当时的盈利模式也就很简单,证券公司有一个通道,做一个项目至少能挣1000万通道有限,审核速度又慢,所以券商没有必要养太多的人,薪酬也不高之后保荐制的推出可谓是重新给投行人士定了市场价格。
为什么2004年开始推出了双人签字保荐制?就是因为当时类似申万东方锅炉事件连番涌现,对投行业务冲击非常大,而当时证券公司的内控模式解决不了项目质量问题,所以监管层就想到了双保荐制,用项目负责人的职业生涯来作担保。
当时对于第一批考试的报名者要求非常严格,需要拥有从业资格、投行工作年限、项目经验等,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在整个行业大概就三四千人于是各家公司就四处去挖人,我们公司参加考试的10个人中,就有3个是从外部引进的。
大家的概念和思路还是受通道主导,想法很简单要拿到一个通道,必须有两个人通过考试,不然业务就没法开展多两个人考过,就多一根通道,公司的业务量就会扩大一些,根本没有考虑到保代之后有如此大的价值 二、难忘的备考时光
考试通知一出,各大券商的参考人员当时哪还顾得上做项目了,全都集中在一起复习迎考2004年3月的首次保代考试,较原定计划推迟了一星期,我们都被“关”到了当时上海地区的考点国家会计学院,各大券商几乎把学校的学生公寓全包了。
那个场景仿佛犹在眼前鸽子笼一样紧凑的单人间,一张床、一张小桌子,一个小凳子,两个人面对面坐着就膝盖顶膝盖每天两三点钟,推开窗户,是一片灯火通明,大家都是拼了命地在看书 那次考试我们最终6人考过,公司就特别开心,相当于赚了一条通道,事后奖励了我们每人10万元的奖金。
我们这个团队现在基本都还留在东吴,有时聊起那段辛苦却快乐的时光,十分感慨 考完之后的两三个月里,行业内的保代和准保代们大概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就是到处探听各家公司的薪酬变化在此之前这个行业的猎头并不多,从2004年保代考试实施后就开始猛增,投行的薪酬体系因为保荐制的推行得到重新架构。
保代当时在业内的行情大约为每月2万~3万元的补贴,在2004年和2005年证券业普遍亏损、新股停发的“过冬”境况下,证券公司却不得不给保代发工资涨工资,一旦疏忽,保代立即就被同业对手挖走 2006年年中IPO重启,保代更加紧俏起来,薪酬又于2007年和2008年先后提了两次。
记忆中最早是国信证券开始提的,第一次提完后年工资加津贴将近80万元,第二次提完后就过百万了,转会费也从最早的50万元一路涨到100多万元现在做得不错的几家券商,比如国金证券(600109,股吧)、平安证券、齐鲁证券就是靠当时大量挖保代而崛起的。
在这样亢奋的市场行情下,就有不少人频繁转会,见利就跳,到头来却没做几个项目,在我看来,这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或许会有负面影响 目前的市场趋势是,整个行业都在降薪,以调结构的做法居多,把固定收入这块降低,签字费提高,鼓励保代做项目,对此我是深表赞同的。
我一直认为,不能光靠通过考试,混个保代资格,就配有那么高的收入,而应真正为公司、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保代的新挑战 东吴证券投行现在快有200号人了,8个事业部,30多个保代这两年以来,除了总部的主要事务,作为一个事业部的负责人,我更多的是在忙项目承揽与沟通,我们事业部同时在执行与跟进的项目就有十来个。
做投行总是非常忙碌的比如讲,这周一上午,我到苏州开会,下午到常熟看一个准备报材料的项目,还正好赶上了台风周二去南京,晚上和客户吃饭喝了酒还不能开车走,周三一早赶回上海谈另一个项目,之后的安排也大致如此。
坐飞机的话,有时候一天有两三个航班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最初谈项目以及项目申报阶段需要操心比较多,比如说一个项目要做上会准备,一般我在北京一呆就是一个月 投行的IPO和再融资业务收费已经越来越低,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将会成为常态,不会再上去了。
而投行人士要面临的压力则是前所未有地大,现在对于一个项目尽职调查的工作量和需要承担的责任,可以说是以前的2~3倍,每天提心吊胆,过着刀口上舔血的日子,稍有不慎就会被证监会叫去喝咖啡虽然未必受到处罚,但也搞得惶惶然。
最近连续有几家公司被曝出造假等问题,保代遭遇口诛笔伐,这些保代犯的低级错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真正做投行的人,怎么会发现不了这些问题呢?去超市看看价格,跟店员聊聊这种最基本的核查方式就能发现一些问题抛开职业操守不谈,保代起码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
投行无小事,哪怕罚两个保代,对公司来说都是很大的损失,我们都是心存畏惧,用心做事 最近我在上海财大念EMBA以前经常看一些金融和管理方面的书,但总觉得系统性还不够,听听课可以帮助自己进行更好的梳理,考虑的问题包括投行的定位、未来的发展模式、自己的价值等等。
马上要开题的论文题目,我大致将其定为“东吴投行在创新环境下发展的战略思路”,希望把自己为之奋斗10年的东吴证券作为一个样本来研究,如何在新环境下把握更多的发展机会 总体来说,尽管目前投行的承销比重在下降,但由此带来一些衍生性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包括私募融资、债券发行、场外交易、市值管理、大宗交易、过桥贷款、收购兼并、IPO、增发、股权激励等等。
现在投行的玩法和以前真是不一样了,长期的综合金融服务对企业和投行带来的价值会更大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安工大教务处(安工大教务处信息化)原创
院校介绍安徽工业大学坐落于全国文明城市——安徽省马鞍山市,毗邻江苏省南京市,山水秀丽,文脉源远,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
-
我们的精神角落(我们的精神角落广告分析怎么写)速看
#秋日生活打卡季#秋,是一个万物凋敝的季节,树木落叶,草木枯黄,但是,在这颓废的景象里,总有一种神秘的韵味。秋风乍起,凉意袭人,仿佛提醒我…
- Alice munro(Alice Munro Runaway)硬核推荐
- 阿不思·西弗勒斯·波特(阿不思西弗勒斯波特演员)燃爆了
- 三个老虎一只羊打一个成语(三个老虎一只羊打一个成语羊在第二个位置)难以置信
-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干货满满
- 夜幕下的物语(夜幕下的物语之狼人的故事)干货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