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意识(责任意识不强)越早知道越好
文|木木编辑|观星大学生通过在网络空间中对一些人、一些事件进行评论甚至批判,站在道德置高点对他人道德审判以获得自身成就动机的满足感,造成网络暴力
文|木木编辑|观星大学生通过在网络空间中对一些人、一些事件进行评论甚至批判,站在道德置高点对他人道德审判以获得自身成就动机的满足感,造成网络暴力现象的发生挫折侵犯动机过度宣泄个人情绪挫折,侵犯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多拉德于1939年提出的理论。
他认为“侵犯行为总是挫折的结果”,“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行为”,并且侵犯性会随着挫折强度的增高而升高它是指个体的目标不能实现时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调查者发现自尊心强的人更容易发怒,语言常常带有敌意。
其实他们是为了维护自我的形象而做出的反应,启动了自我的防御机制这种不稳定个人情绪的宣泄在网络社交平台表现为参与到热点网络事件中,做出会对当事人受到伤害的行为如发表具有伤害性的、侮辱性的、煽动性的言论,窥探甚至人肉受害者个人隐私,将对当事人的暴力行为由线上转到现实的线下生活中。
很多大学生是第一次独自到外地求学,而在过去的十几年中都在父母身边生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心理调适能力还较弱在高中阶段,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相对严格,家长也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的起居,解决孩子在生活中的烦恼,使孩子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而在大学阶段,学生的生活、学习由自己做主,高校对学生实行松散管理,学校会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存在各种各样的学生组织,学生间的联系变得紧密。
上述变化令一些大学生感到不适应,使学生从心理层面产生抗拒的情绪,他们不愿透露自己的心事,也不愿意与他人沟通,这就导致负面情绪不断累积这些情绪无法宣泄,只能借助网络来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因此肆意宣泄,通过攻击他人来缓解自己的压力,从而滋生了网络暴力事件。
社会认知动因社会认知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教育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是一种用来解释社会学习过程的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家们将个体描绘为积极地处理事件和发展关于强化期望的人,而不是作为根据以前相依强化物来自动行为的人本文将从社会认知理论中的归因理论和相对剥夺感理论出发探究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生成的社会心理原因。
单一且迫切归因加速网络暴力行为生成所谓的归因是指分析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对其原因进行推断或对其性质进行判断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是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学者,他把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概括为两方面。
其一,将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运气等视为影响人们行为后果的外部因素其二,将人们内心的动机和个人天赋等视为影响人们行为后果的内部因素,海德更偏好内部归因一般来说,个体更倾向于对以下三种情形进行认知归因:一是出现特殊和意外情况时;二是当生活中发生一些消极和负面信息时;三是当事件发生原因不明朗或者不确定时。
归因理论在解释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的社会心理原因表现为在网络暴力行为出现时,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社会阅历较少大学生会根据网络上已经曝光的事件信息进行简单的归因,对事件没有全面、宏观的了解,而是根据一些单一的理由来评判事件的对与错。
例如在清华学姐案件中,不少大学生迫切将“猥琐”的帽子扣在学弟身上相对剥夺感增加大学生非理性倾向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提出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即经济标准、社会标准和政治标准,依次对应现实社会中的财富、威望和权力。
本文提及的相对剥夺感是指大学生个人通过与他人社会财富、权利、地位的比较,发现自己低于他人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不平衡感。
当人们将自己的生存状态与他人进行比较时,发现自己处于劣势地位心里就会产生落差感,也可以是一种受剥夺感,这种感觉会把个人的消极情绪放大,具体表现为愤怒以及嫉妒在这种情况下,处于相同社会地位和心理感受的个人就会互相依赖,彼此取暖。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在此环境下的大学生原有价值体系受到了挑战,他们的心理逐渐失衡,不断抱怨现实生活对自己的不公在与他人进行比较时,因处于劣势而产生自卑感,内心极度不平衡,非理性的心理充斥于网络空间,当大学生感受到一种受剥夺感时,心理产生的落差感无法排解。
这时只能借助于网络,作为排解非理性情绪的场所,导致负面言论以最快的速度在网络空间蔓延。
大学生在网络空间对使自己获得相对剥夺感的当事人或事件发表自己的不满、愤怒等,充满了本能的敌视仇恨以及对立情绪。而致使网络暴力的事件的发生,污染网络环境,扰乱网络空间秩序。
“清华学姐事件”案例分析本文通过研究2020年网络热门事件“清华学姐事件”中网民的行为和言论,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网络暴力的心态,从而探究影响大学生网络暴力的社会心理学动因。
推动社会焦点事件的顺利解决,维护大学生切身利益,推动网络环境和谐稳定研究对象及选择依据本研究以2020年11月引爆网络的“清华学姐事件”为对象,对新浪微博中相关评论、点赞数量、大V转发进行具体分析同时近年来,关于性骚扰、猥琐男、社死的的话题不断引起网友的讨论和谴责。
其衍生话题已经超过事件本身,是典型的大学生参与的网络暴力事件“清华学姐事件”自2020年11月20日发酵,在全国引起一场舆论风暴,事件主要发生群体为大学生,发生在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
关于清华学弟的网络暴力在短时间内爆发,成为大学生网民情感宣泄的突破口本文针对大学生网络暴力典型热点事件,利用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进行探索,“清华学姐事件”爆发后,大学生网民表现的气愤、质疑等情绪以及由此引发大学生网络空间的言论。
使得了此次事件的进一步加剧和反转,从而衍生了一系列的网民心理事件溯源“清华学姐”事件于2020年11月20日,一名清华美院的女生在食堂排队吃饭,感觉到自己的屁股被摸了一下,环顾四周发现一名男生,便认为是该男生摸了她的屁股。
并找来保安,当众人面未经查证便喊这名男生咸猪手,要求该男生拿出身份证和学生证,在没有进行任何调查的情况下,在朋友圈发了一条目的让男生社死的朋友圈状态朋友圈内容包括对该男生的个人外貌信息及未经调查的该事件简要概括。
在几小时后,该女生删除原朋友圈动态,重新发了一条,在这条朋友圈动态里,要求该男生进行书面道歉,并通知男生家长但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发生了反转经过查阅监控,证实该男生并未对他咸猪手,是书包不小心碰到了她的屁股,随后由辅导员的调解,该学姐便删除朋友圈动态,并发了一则道歉声明。
事件本已圆满结束,但却引起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造成大学生网友对清华学姐和学弟的两次网络暴力首先,大学生网民凭借学姐一面之词,对学弟的咸猪手事件进行网络暴力其次,待了解事实真相后,又对让人“社死”的学姐进行道德上的批判,从而引发第二次网络暴力。
事件分析群体心理加速清华学姐事件发展,在此事件中,前后两次网络暴力的发生,其中重要因素在于不明事实真相的大学生。
在未查清视频真相之前,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网络暴力参与者受群体心理的影响对清华学弟进行辱骂,“性骚扰”、“猥琐男”等字眼不停出现清华学姐成功让学弟社会性死亡,对学弟个人造成不良影响在本次事件中,群体心理是加速事件发展的重要因素。
首先,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阶段,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会不自觉的受到外部因素影响,群体心理发挥作用。
该事件中部分大学生暴力事件的参与者在学姐发朋友圈后,跟从大众舆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对学弟进行斥责,造成本次事件的第一次网络暴力查清事实后,学姐道歉,部分大学生又跟风对学姐进行道德上的谴责,甚至导致部分大学生网友就女权话题展开激烈的讨论,造成本次事件的第二次网络暴力。
其次,在虚拟网络空间的群体里,个体的责任意识缺乏,责任在虚拟环境中扩展到许多个体身上,扩散的范围越广,个体所背负的就责任越少,更加推动了网络暴力行为的扩散由于大学生的社会认知、社会经验的缺乏,存在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部分大学生在恶劣评论下面纷纷跟风留言,造成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意见领袖在此次事件中把事件引向极端一些粉丝几十万的红色大V、新闻报道的媒体号在本次事件中没有承担起网络社会责任名为“突击手”的红色大V为了自身热度、流量而挑起目前大学生较为关注的“女权”话题,微博名为“潇湘晨报”的媒体号在新闻报道中在事实澄清后依然以“咸猪手”事件作新闻的命题。
因此,在意见领袖推波助澜的作用下,此次网络暴力事件被放大和扩散,对学弟以及学姐的合法权利造成了侵害。
大学生网民群体数量庞大,群体心理一经出现,必然加速事件的快速形成校园网络暴力事件容易触发大学生心理敏感点从近几年的大学生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发生来看,“性骚扰”“猥琐男”“田园女权”这些话题,都能在最短时间引发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清华学姐事件看似是学姐道德缺失,使得学弟社会性死亡遭受网络暴力,但是经过事件的扩散传播,事件背后的“女权”思想,“男女对立”话题点燃大学生内心的心理敏感点由于触发大学生的心理敏感点,在清华学姐事件发生的当即,大学生根据自身收集的关于本次事件的片面信息实施迫切归因。
来判断学姐和学弟谁对谁错,迫切的将“猥琐男”的帽子强加于学弟,真相公布之前的盲目迫切归因加剧本次网络暴力的生成而在事件反转后,事件背后所反应的社会现实热点话题,又使得学姐深陷舆论漩涡所以,校园热点事件容易触发大学生心理敏感点,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事件讨论中去,加剧大学生网络暴力事件进一步发展。
“相对剥夺感”助长大学生网络暴力情绪,在一些热点事件中,群众的消极情绪不仅作为网络暴力事件的引爆剂,还影响着事件的舆论风向回顾“清华学姐”事件的微博热词可以发现,事件的第一次高潮发生在学弟被网络暴力,网民纷纷批判“猥琐男”性骚扰的行为。
甚至一些网友扫射全体男性,某些微博的意见领袖在事情反转后,在舆论发展期发表了关于“女权”“男女对立”的观点,造成了事件的第二次高潮部分大学生网民得知事实真相后,尤其以男性为主,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学姐进行道德审判,发表“田园女权”“仇女”的观点,甚至一些微博大V也采用了很强烈的情绪表达。
究其原因,以男性为主的大学生网民感受到了一种相对剥夺感,在此次事件中,部分男大学生在学弟被网络暴力时感受到自身的劣势地位认为被极少数代表多数而内心存在气愤情绪,感受到了被剥夺感在事件反转后,由于存在相对剥夺感情绪,助长部分男大学生的网络暴力情绪,而参与到对学姐的网络暴力中去。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芝麻女孩(芝麻女孩儿原图片)怎么可以错过
因为白发的原因有很多,有精神性白发、少白头、营养不良导致的白头发以及随着年龄的生长,自然变成白发等等。…
-
吴京国籍(吴京国籍什么意思网络梗怎么回答)这样也行?
没有其他原因,这一系列电影让观众真正感受到:生为中国人真好!《战狼》 这一系列电影不仅让观众意识到了中国士兵的力量,还向观众展…
- 白衣渡江(白衣渡江是哪位武将的军事杰作)硬核推荐
- 白冰老公(白冰老公丁一是富二代吗)这都可以
- 批改网学生登录入口(批改网学生登录入口电脑版网页)学到了吗
- 青岛外企(青岛外企排名)居然可以这样
- 加气混凝土砌块容重(加气混凝土砌块容重是多少kn)不看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