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汉宫传蜡烛(日暮汉宫传蜡烛是什么节日)学到了
1968在河北满城西汉墓窦绾墓出土了一件朱雀铜灯。灯盘为环状凹槽,内分三格,每格各有支钉一个。在陶器、铜镜上经常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它还经常被雕刻
进入现代社会后,人们发明了电,从此人们的照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漫长的前现代社会,那些幽暗的夜晚,我们的老祖宗如何解决照明问题呢?这类问题是网友很感兴趣的话题1968在河北满城西汉墓窦绾墓出土了一件朱雀铜灯。
该灯通高30厘米,盘径19厘米举目望去,只见朱雀昂首翘尾,嘴衔灯盘,足踏盘龙,作展翅欲飞状双翅和尾部叨刻纤细的羽毛状纹灯盘为环状凹槽,内分三格,每格各有支钉一个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朱雀是百鸟之王,具有能歌善舞的灵性和高贵的生活习性,能给人间带来吉祥。
在汉代,朱雀是四神之一,在陶器、铜镜上经常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它还经常被雕刻在画像石墓的墓门上,成为保护死者的神物和吉祥的预兆,也有希望墓主人死后成仙、早日飞升上天的寓意看到这件朱雀铜灯,不少人首先为之折服的就是它优美的艺术造型,其次就是它所蕴涵的深刻的内容,很少有人问这灯怎么点燃。
稍有心计的人会说这还不简单吗,你没有看见灯盘内有三个钎形火主吗?把蜡烛插在上面就行了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我们不妨再欣赏一下另外一件羊形铜灯此灯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西汉墓刘胜墓,通高18.6厘米,长23厘米灯作卧羊式,羊昂首,双角卷曲,身躯浑圆,短尾巴羊的背部和身躯分铸,在羊脖后置活钮,臀上安小提钮,可将羊背向上翻开,平放于羊头上作为灯盘。
灯盘略呈椭圆形,作子口,一端有小流嘴羊的腹腔中空,推测是用来储灯油的当灯置而不用时,可将灯盘内燃余灯油由小流嘴倒人腹腔内如果我要问,这件油灯是怎么点燃的,那些略有心计的人一定会哑口无言了,因为灯盘上面没有钎形火主。
其实,中国自战国至唐代以前的灯具,灯盏中心立一枚支钉或不立支钉,硬质灯芯插在支钉上或置于蓋盘中点燃,如果是软质灯芯,也不放在盏沿边,而在盘中心做一小台,灯芯置放台上点燃,专家称之为“盏中立炷式”汉代的灯芯大都用麻秸等硬纤维做成。
至于蜡烛的使用,在中国广东广州东汉后期墓中出土了几具最早的烛台,表明至迟在那时中国才有细柱状的蜡烛了那么,中国古代油灯的点燃方式什么时候才发生变化了呢?1955年新疆巴楚县脱库孜萨来出土了一件铜灯该灯高7.3厘米,由灯座和灯盏组成。
灯座呈八边形,向上内收,承托一身似葫芦形的灯盏灯盏口沿前端束成流,后端有细把与这件唐代灯具相类似的,在湖南长沙窑也曾出土两件一件碗形瓷灯,矮圈足,口沿下侧伸出一管状流另一件罐形瓷灯,敛口,鼓腹,圈足,肩上有三耳,上腹一侧开口向外,伸出一舌状流。
这三件看似极为寻常的灯具,如果你不仔细考察,你也许会忽略它们与众不同之处这三件唐代灯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口沿部分置一流,这种形式与中国自战国秦汉以来的灯盏式样完全不同,却与西方的灯具相同西方的灯具一侧置流,将灯芯从流内引出搭在盏唇上或流口边,点燃照明,可称为“盏唇搭炷式”,古代地中海区域和西亚各国均用这种方式。
大约在唐代,中国古代的点灯方式开始出现变化西方的点灯方式通过新疆传人内地到了宋代,这种形式的灯就变得较为普遍了从前有一个叫颜叔子的人,上无长亲,下无寸男,独自一人生活他的邻居也是位独居的寡妇,有一晚暴风雨摧毁了邻居女子的屋子,她跑到颜叔子这里求救。
颜叔子收留了她,让她拿着灯烛,天快亮了,手里的柴禾要烧没了,就从屋顶取来茅草烧之颜叔子整晚燃烛,肯定是考虑到孤男寡女共处一室,要是黑魆魆的,肯定要诽议四起了
没错,汉以前,正是以柴禾做灯烛,所以称“烛”为“火”《晏子春秋》记载晏子和齐景公饮酒,“日暮,公呼具火”清人俞樾《茶香室续钞十四》说到韩翃诗“日暮汉宫传蜡烛”,注曰:然烛之用蜡,不知起于何时,古人之烛或用麻或用木蓼或用胡麻或用脂膏,并无所谓蜡烛。
漫长的夜晚因为有了烛火,而可以夜饮聚会读书写字《古诗十九首》里感叹,“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试想在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你去参加一次宴会到了主人家,好客的主人,殷勤告诉你,你认识的某某在哪你不会奇怪为何这里黑灯瞎火,这是因为燃烛火大烬多,怕有危险,又不干净;再说除非大贵之家,也会觉得太过靡费,而且还得有人手里拿着烛火,这可不是什么轻省活儿,要随时用碗接着落下的灰烬,还要准备燃尽了加薪。
直到所有人来齐了,开始上菜了,主人这才叫人燃起烛火手里拿火的人要坐在屋里的一角,保证不妨碍客人行动,也比较安全举火之人,不饮酒不唱歌,以免引发火患曲尽星稀,酒阑将散,主人想留客再饮,便藏起灰烬,拿着还没有点燃的烛火敬客,显示自己的诚意。
《史记·孟尝君传》里,这位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请客夜宴,“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大概好客的孟尝君是怕烟火熏到客人,所以让一个人遮挡一下,没想到引起了误会,那位误解了的客人更是搭上了性命,不过于孟尝君,好客之名恐怕又进了一层。
若是大的环境里,比如天子议事、重大节庆,则用大烛庭燎《明皇杂录》说:“上在东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阳宫,大陈灯影,设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设蜡炬,连属不绝”庭燎的制作,是用芦苇做心,用布缠绕,灌入蜂蜜,布的外面也涂上蜂蜜。
这样不但质地坚硬,而且也耐久,不像火薪烧得太快然而燃烧起来,味道闻着定然不雅的很 在室内,就只用小烛,燃烧得很快,随时的准备添薪只是若逢盛夏,屋里火烧着,热燎燎得岂不是火上浇油?故而古人习惯夏天在室外纳凉,月明星稀之际,“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当是何等美事啊!。
“兰膏明烛,华容备些”《楚辞》里的这句诗说出了一个事实在遥远的战国时代,开始有油灯出现,从此照亮了中国几千年的漫漫黑夜不过,像大多数发明,开始的时候只是富人的奢侈品因为那时候尚未有植物油,油灯用的是动物油,材料来源有限,若再加入香料,那就更加昂贵了。
原来用薪束照明,一屋子烟火气,如今有了油灯这种设备,不啻是革命性的进步那些在黑夜里作乐的豪富人家,一定十分的纵情快意一直到魏晋时候,贫家照明,仍然用的是传统的老法子《拾遗记》里说:“魏文帝所爱美人薛灵芸,常山人也。
居生贫贱,每聚邻妇夜绩麻,以麻蒿自照”这位出生于乡野的美人,后来被曹丕迎立为妃曹丕让人在洛阳城外数十里处,筑土为台,台高三十丈,高耸入云;在台下四周布满蜡烛,名叫“烛台”薛灵芸抵达之时,正好是入夜时分只见从城郊至城里的沿路上,排满了粗大的红烛,烛光闪烁,把周围照耀得如同白昼一样,习惯在幽暗烛火下纺织的的薛灵芸,见到这种大场面,简直惊呆了,怀疑自己是不是登上了传说中西王母的瑶台。
有蜡烛之后,油灯又不算贵了蜡烛美丽而且易于携带,油灯气味不好,而且不好携带真正的豪奢子弟,家里的照明都是大手笔《归田录》里说“冦莱公自少年富贵,不点油灯,虽寝室亦燃烛达旦,厕溷间烛泪成堆”在厕所点蜡烛,这位冦老西真不是一般的奢侈。
植物油出现之后,油灯就更不是什么奢侈品了《齐民要术》:“种红花收子,既任车脂,亦堪为油”、“麻子科大,收此一实”,足供美烛之用点灯最好用乌桕油,依次为油菜子油、亚麻子油、棉子油和胡麻子油(消耗比较快),桐油和桕混油为下品。
宋代更发明了一种“省油灯”据《老学庵笔记》记载:“宋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灯盏诗,今汉嘉有之,盖夹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其中,每夕一易之寻常盏为火所灼,故易干,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油灯一般是用铜、铁、锡制成,下承以盘,中间是柱,盏者,盛油之器,放在柱子顶端,时间久了,发热,热油容易干掉,在盏内放水,盏不热,所以便可以省油。
油灯发明之后,幽暗的中国夜晚充满了光的伟大和灵动“咸阳宫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灯,灯燃,鳞甲皆动,炳若列星”《西京杂记》的这个描述,让人想象汉代宫廷绮丽的夜晚汉武帝思念李夫人,有方士为之招魂,在帷帐里点起灯烛,果然看到了李夫人的倩影。
武帝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想必是武帝神思恍惚,在迷离跳动的灯烛之下,出现了幻觉“满园芳草年年恨,剔尽灯花夜夜心”,唐人唐彦谦描绘的这幅画面,是古代文学中令人难忘的意象炽热的内心,似乎便是油灯里的灯芯,在漫漫长夜里煎熬、等待。
剔灯花这个充满文学意味的小动作,一个遥远的美丽的挥不去的手势,成为女性代代相传的心理记忆
在静夜,美女与蜡烛相对而坐,思念远人,这是唐诗常见的情境杜牧有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蜡烛,或红烛,是唐人审美生活中重要的道具夤夜里燃烧的蜡烛,一点一点燃尽,流淌下来的烛液仿若人的眼泪唐代诗人们喜欢用这个意象,来渲染深闺女子被情思煎熬的内心痛苦。
“自君之出矣,红颜转憔悴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陈叔达的这首诗直接以烛喻人,直陈那些离别带来的痛苦诗人韩偓也写过一首《闻雨》,想象一个女子,在生命和爱情萌发的春天的夜晚,闻听外面春雨霖霖,躺在床上,脸朝里,背对红烛,辗转难眠,头上的玉钗敲击着匣枕。
这红烛,似乎又是女子内心勃发的生命力象征(香侵蔽膝夜寒轻,闻雨伤春梦不成罗帐四垂红烛背,玉钗敲著枕函声)但唐人所谓的蜡烛,其实并非我们今天所见到蜡烛宋代以前,并没有今天由腊树而制作的蜡烛那时所谓的蜡烛,又称蜜蜡。
古代蜜和蜡不能分解,所以称作蜜烛据《西京杂记》的记载:“南粤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可见汉初中原尚没有此物魏晋时将蜜蜡分解,专门用蜡作烛晋初人们已经开始使用蜡烛,不过蜡烛很贵,只有贵家才常常使用因此《世说新语》里说“石季伦以蜡烛作饮”,石崇以此来竞豪富,其贵可知。
唐代人所作的《夜怪录》里说:“少顷有秉蜜炬自内出者”,可见唐仍然以蜂蜡作烛后来人们才学会在腊树上刮白膜制作蜡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腊树四时不凋,五月开白花,其虫打如虮虱,延缘树枝,食汁吐涎,剥取其渣,炼化成蜡。
”
中国文化有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受过一定教育的人随时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审美主体,对生活里的普通事物,一山,一水,一石,一木,由感官上的印象,而升华为一种精神上和鸣几千年来王朝变幻,岁月更迭,这种由生活细节而来的感发力量支撑中国人走过每一段艰难的日子。
所以,每每看古人的生活,往往一面叹息帝王豪富们的穷奢极欲,一面又羡慕他们把日常生活陌生化的丰富想象力唐人撰写的《明皇杂录》,记录了唐明皇期间的一些人和事有一则令人飞思遐想:上在东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阳宫,大陈影灯,设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设蜡炬,连属不绝。
时有匠毛顺,巧思结创缯彩,为楼三十间,高一百五十尺,悬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锵然成韵乃以灯为龙凤虎豹腾跃之状,似非人力连绵的灯火,照亮了大唐东都的暗夜,夜风中琮琤的声音犹如天籁,兼之形状各异的灯,真是人间天堂。
及至宋代,文人们盛行在灯下赏花的雅集宋人张功甫说和赏花相称的有二十六条:为淡阴,为晓日,为薄寒,为细雨,为轻烟,为佳月,为夕阳,为微雪,为晚霞,为珍禽,为孤鹤,为清溪,为小桥,为竹边,为松下,为明窗,为疏篱,为苍厓,为绿苔,为铜瓶,为纸帐,为林间吹笛,为膝上横琴,为石枰下棋,为扫雪煎茶,为美人淡妆篸戴。
独独漏说了“为红烛”但这位张功甫正是烛下赏花的大行家他家牡丹花会,请来一帮文人朋友,坐在一间堂屋内正当朋友们惊异屋里看不到牡丹花张功甫问仆人香发了吗,仆人回答已发,于是便命令卷起帘子,从帘子里花香扑来,一会儿,满座皆是浓郁的异香。
酒肴、丝竹次第而至几十个歌妓都穿着白色衣服,衣领上绣着牡丹,头上戴着山茶花,清歌侑酒如此这般,喝上十杯,换了十批歌妓,她们戴白花就服紫,戴紫花就穿鹅黄衣服,戴黄花的话就穿红色衣服客人们喝完酒后,在烛光下掩映下,美人们列队送行,牡丹花香萦绕,鼓乐歌吟,客人们如同仙游一般。
烛光香雾,正是这牡丹花会动人心魄之处虽然名花倾国两相欢,如此这般大规模荡气回肠,乌泱乌泱的歌妓们反而显得多余了倒是苏东坡更有雅趣,他坐在长廊中的亭子里,东风吹佛,香雾空蒙,一树树海棠开得正盛,透过明晃晃的烛光,明明是他自己睡意迷蒙,却偏说害怕夜深花睡去,要烧高烛照着那花(东风渺渺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到明清之际,四时花开,譬如梅花开、牡丹花开、海棠花开,正是文人们的社交季《儒林外史》里记载了这么一次牡丹花会的狂欢“小寓牡丹盛开,薄治杯茗,屈三兄到寓一谈”暮春夏初,杜慎卿写请帖邀请三位朋友来家。
然后是饮酒谈话杜家的牡丹宴,清清疏疏的几个盘子,只是江南时鱼樱笋下酒,买的是永宁坊上好的橘酒传杯换盏,吃到午后,才是各样点心有猪油饺饵,鸭子烧卖,鹅油酥,软香糕同上的是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对名花,聚良朋,又有鲍廷玺吹笛,一个小小子唱李太白的《清平调》。
吃到月上时分,照耀得牡丹花色越发精神;又有一树大绣球,好像一堆白雪三人不觉的手舞足蹈起来有个老和尚也凑趣,放了一串祁门小炮仗,说是替各位醒酒这场宴会,从中午开始,一直到夜晚方散国公府的徐九公子和表兄陈木南在自家花园里赏花的情景更是美妙。
“两人又饮一会,天色昏暗了,那几百树梅花上都悬了羊角灯,磊磊落落,点将起来,就如千点明珠,高下照耀,越掩映着那梅花枝干,横斜可爱”宇宙永恒无尽,人事短暂无常,中国古人在这对比中为自己找了一条心路在劈天盖地而来的广大悲哀中,收缩自己身上,收缩到心灵审美一角,藉由烛下赏花这一类的审美活动,为生命开拓另一种丰美。
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能力,与色、声、香、味、触、法,相接触,塑造出一个圆融的心灵世界这世界是,不朽的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山行 杜牧(山行杜牧唐诗解析)居然可以这样
一、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原文:山行杜牧(唐)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霜 叶 红 于 二…
-
车如流水马如龙(车如流水马如龙是什么生肖)没想到
这里气候湿润,物产丰饶,交通便捷,商贾云集。到了北宋时期,一位号称“奉旨填词”的词人柳永写了一首《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
- 布衣之怒(布衣之怒,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学会了吗
- 长安回望绣成堆(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学到了吗
- 常羊学射(常羊学射文言文翻译)不要告诉别人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翻译)怎么可以错过
-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全诗)学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