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童话

晏子逐高缭(晏子逐高缭讲了什么道理)干货满满

历史上有一个“晏子逐高缭”的典故:有个名叫高缭的人在晏子手下做官,晏子要辞退他。晏子回答:“婴,仄陋

晏子逐高缭(晏子逐高缭讲了什么道理)干货满满

 

历史上有一个“晏子逐高缭”的典故:有个名叫高缭的人在晏子手下做官,晏子要辞退他晏子左右的人为高缭鸣不平:“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意思是高缭已经为你做了三年事,从来没有办错事,不给他封官晋爵倒也罢了,却要将他辞退,有些过分吧?晏子回答:“婴,仄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

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意思是说,我晏婴是一个见识短浅的人,肯定会有自己的缺点,需要别人及时提醒,就像渔网的四角需要有大绳用力撑住才稳固但高缭在我身边三年,却从来没有指出和纠正过我的过错,所以我把他辞退了。

晏子逐高缭,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党员干部面对自己的缺点不足,有没有晏子那样的清醒和魄力?毋庸讳言,有些同志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好他们有的心浮气躁,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倾听群众呼声,更不愿让人给自己找毛病、提意见;有的虽然口头上说“欢迎大家提批评意见”,但真要对他开展批评时,轻则百般辩解,重则给脸色看,甚至给人“穿小鞋”。

正因如此,上级批评下级蜻蜓点水,一笔带过;下级批评上级,听似批评,实为吹捧;同级之间多是奉承为先,批评靠边,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此等等,使批评走了调、变了味对于批评难,习主席深刻指出:“难就难在为人情所困、为利益所惑,怕结怨树敌、怕引火烧身,说到底还是私心杂念作怪,缺乏党性和担当。

”这告诉我们,批评难的病根在自己身上倾听批评,接受批评,才有人向你提出批评;向批评摇头,则等于向假话招手摇头多了,“招手”也就多了,听到的假话虚话就会多,一个人就很容易飘飘然,很容易迷失自我裴矩在隋朝做官时,以溜须拍马著称。

隋炀帝在位时,他想方设法满足隋炀帝的要求,行阿谀逢迎之能事,为隋炀帝出了不少“馊主意”可到了唐朝,他却一改故辙,经常对朝政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敢于当面跟唐太宗争论,直接批评唐太宗,成了忠直敢谏的忠臣司马光就此感慨道:“古人有言:‘君明臣直’。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真言,则佞化为诤是知君者表也,臣者影也,表动则影随矣”裴矩的从政轨迹说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只想听顺耳话,压根就听不进逆耳言,有谁还敢向你提意见、批评你呢?。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虚心接受批评,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甚至错误,是自警、自省、自尊、自爱的表现,也是一种讲党性、有修养、有智慧的体现哲学家培根说,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中得出的光明更干净、纯粹。

我们乐于接受批评,不仅会提高自己的能力,也能提高自己的威信,还会提高自己的修养,使人生之路走得更加顺畅批评未必能轻易听到,因为有时批评担着一定风险,人们往往不愿批评或者不敢批评这就要求我们对待他人批评更多的是要善于接受,善于吸纳,从而让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一个人能真心诚意地接受批评,也是需要勇气的真言可贵,未必悦耳,甚至会使人脸红心跳,如芒刺背,这就需要有足够勇气去面对真的去面对了、接受了,对个人成长必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学“晏子逐高缭”的精神,求他人对自己多批评,多提意见,让自己红红脸、出出汗,把身上“毒素”排出来,倘能形成如此氛围,则对党的事业善莫大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