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意思)燃爆了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戊戌夏月,小满时节,连续多个晚上,在灯光下再次通读了《苏东坡编年笺注》、《辛弃疾编年笺注》不得不说,千年而下,“苏辛”都是极高的高峰不过同是伤心人,亦别有怀抱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评价:“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东坡居士历经沉浮,然旷达超脱,与天地精神往来,终成为冠绝千古的一代大家辛公一生壮志未酬,把栏杆拍遍,至死也未能与苟安的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与自己多舛的人生达成和解时隔千年,当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如虹的剑气,一种磅礴之势和痛彻心扉的力量。
此文单说辛弃疾。(一)“醉里挑灯看剑”
如果要以一句词来定格辛弃疾的形象,我想到的是“醉里挑灯看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这个词牌来自秦王李世民所制的破阵乐据说演奏时二千人同时起舞,皆身披铠甲,手执旌旗,兵马入场,金鼓齐鸣,尽展大唐气象我敢说,纵东波居士的笔下有“大江东去”,有“射天狼,看孙郎”,但他绝对写不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写不出“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因为东坡居士本质上是个文人,而非武将只有经历过霍霍沙场,在刀尖上打过滚的人的笔下才有这样真实的战争场面,这样的豪情与血气 读辛弃疾生平,我们就知道此公是真正带兵打过仗的,是手起刀落杀过人的他少年时期生在敌占区,但深受祖父辛赞的影响,从小就立志要光复大宋。
他22岁那年就聚集两千余人起义抗金,后率部加入当时北方最浩大的义军耿京的军队,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义端,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单枪匹马追贼两日两夜,第三天提回叛贼人头为了光复大宋河山,他又劝说耿京南归,并赶往临安与南宋朝廷联系。
不想短短几天又生变故,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得知部将张安国叛变,耿京被杀辛弃疾大怒,横刀跃马,只率五十骑夜袭金军五十万大营,攻其不备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这样的正气、胆气与豪气,令少年英雄声名霍霍,盛传一时。
可是,当辛弃疾回忆当年的驰骋沙场的岁月,写下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时候,已经是闲居带湖,年近半百的稼轩居士读全诗,在一片金戈铁马之声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把人从血与火的回忆里拉回了冰冷的现实。
(二)“把栏杆拍遍”
什么是冰冷的现实?白寿彝先生一语中的:“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辛弃疾内心深处有一团烈火,那就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在南归不久,他就凭着自己的满腔热情和雄才伟略,上书著名的《美芹十论》和《九议》,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员将领的政治抱负和雄才伟略可是,就在他南归的40年里,他竟然被闲置了近20年,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也只能担任一些地方官、文官闲职,越来越远离抗金前线。
“君恩重,教且种芙蓉!”四十年啊,从当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热血少年,到“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稼轩居士,他经历了多少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多少次“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就是等不来挥师北上,等不来霍霍沙场,茫茫大漠。
他能做的就是在湖南、湖北、江西、两淮等地频繁调动,被罢免,被起用,被罢免,周而复始,郁郁不能释怀!“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见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把栏杆拍遍!把栏杆拍遍!这就是辛弃疾,一个胸有万卷,笔无点尘,激昂率真的辛弃疾!
一个当地方行政长官,都在创办“飞虎军”的辛弃疾!一个一有机会就要上书,呐喊,时刻准备冲上杀敌前线的辛弃疾!一个“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铮铮铁汉辛弃疾!(三)“听取蛙声一片”
是铁汉,必有柔情42岁那年,辛弃疾在江西任上再次被罢免,无奈只得回到带湖闲居他把自己所住的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一代抗金名将,一个曾经在沙场上“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壮士、勇士与战士,如今不得已,以耕田的老农自居。
我们小学时读过他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我们在中学读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人世一身霜雪,归来仍是少年!美丽宁静的带湖湖畔,辛弃疾虽然不能像陶公那样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物我两忘,却也因为美丽的大自然和淳朴的乡村生活心生柔情与欢喜。
(四)“廉颇老矣”
时间就这样走过,在空怀一腔报国之志的辛幼安身边走过,来到了他的暮年1203年,朝廷正积极准备北伐,闲置十八年已六十五岁的辛弃疾被再度起用,后被派往宋金前线的军事重镇镇江任知府,受命戍守江防要地京口辛弃疾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他一方面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担心南宋当权者起事草率,难免重蹈覆辙,北伐再遭失败这年秋天,他来到镇江城北的北固山,登高望远,放眼古今,思绪万千四十三年前,金人攻破扬州,烧杀掠夺,烽火遍野,四十三年后的今天,人们歌舞生平,苟安太平;四十三年前词人正当年少,英姿勃勃,胸怀恢复中原的大志轻骑南归,而四十三年来却在朝野上下因循苟且的氛围中白白消磨了大好年华!。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现实果然如此残酷,正如辛弃疾所担心的,一场没有充分准备的北伐仓促拉开战幕,宋军由最初的小胜,很快被逆转国难当头,虽然朝廷多次征召辛弃疾,希望他能力挽颓局。
但无奈经历了太多人生打击,辛弃疾早已身劳力瘁,病体难支,只能回家卧病同年九月十日,在宋军节节败退之时,病榻上的辛公在大喊三声“杀贼”之后,带着满怀未尽的遗愿含恨离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五)“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2016年6月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宋代诗人辛弃疾有一句名句,叫作‘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意思是天下的大江大河千回百转,历经多少曲折,最终都会奔流到海。
只要我们坚定方向、锲而不舍,就一定能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得到更大发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我不得不佩服习主席是引用诗词的高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出自辛弃疾的名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当时,辛弃疾江西任职,途经造口,词人俯瞰江水不舍昼夜逝者如斯,思绪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平地里起波澜,无声处炸惊雷,稼轩词就是有这样的力量。
千年而下,对“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解读有很多有学者认为这里有词人对国势孱弱,难以力挽狂澜的无奈,还有人认为是词人对自己年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悲凉前文中习主席则表达的是自强不息、百川到海的哲学思考与天下大势!。
千年的时光已然过去,今天的我们其实已经很难想象当时的辛弃疾写下这首千古名作时究竟作何感想我们只能在稼轩词的字里行间去细细触摸他的少年、青年、中年与暮年,在跨越千年的对话中,再次体味词人不一样的人生和境界。
他那传奇的人生固然是从“少年不知愁滋味”到“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无奈注解,但更是华夏民族哪怕历经磨难,也要抱定信仰,永不言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最好例证所以,我想了很久,最后还是从词人众多的经典名句中选用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作为此文的文题。
这句词既折射了辛弃疾不一样的人生,又何尝不是词人对命运对时代的终极叩问?其蕴涵的自然哲理与人生况味言有尽而意无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文| 罗素图| 网络
长沙高新区教育学会只为原创而来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意思)越早知道越好
雷海为这种解释确实是够牛,而且也是有依据的,他指出李白曾写过一首《早发白帝城》,其中有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里…
-
诗家清景在新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翻译)奔走相告
清丽早春绝句六首:一年最好早春天,暖风轻浪拍鸳鸯。早春,在传统农历,早春是指的的立春节气到惊蛰前,也指的是农历的正月。…
- 策马前途须努力(策马前途须努力后面一句)不要告诉别人
- 藏头诗网站(藏头诗网站源码)学到了吗
- 迟迟钟鼓初长夜(迟迟钟鼓初长夜是什么生肖)奔走相告
- 战国策秦策一(战国策秦策一翻译)快来看
- 藏头诗网站(藏头诗网站源码)奔走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