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表达的情感)干货满满
教科书式品鉴诗词,唐诗宋词品鉴的第246首古诗词《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因其天性浪漫,极具音乐天赋,适逢北宋安定统一,城市
教科书式品鉴诗词,唐诗宋词品鉴的第246首古诗词
《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白话译文:伫立江边面对着潇潇暮雨,暮雨仿佛在洗涤清冷的残秋渐渐地雨散云收秋风逐渐紧,山河冷落落日余晖映照江楼满目的凄凉到处是花残叶凋,那些美好的景色都已经歇休只有这长江之水陪伴着我,只是它不会说话,一味的向东流去,让人十分寂寞伤感。
其实我实在不忍心登高眺望,想到故乡遥远不可及之处,一颗归乡的心迫切难以自抑叹息这几年来四处奔波流浪,究竟是什么苦苦到处滞留?佳人一定天天登上江边画楼,眺望我的归舟误认一舟一舟?你可知道我正在倚高楼眺望,心中充满了思念家乡的忧愁苦闷?。
注释解说:⑴八声甘州:词牌名,原为唐边塞曲简称“甘州”,又名“潇潇雨”“宴瑶池”全词共八韵,所以叫“八声”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脉络十分清晰⑵“对潇潇”二句:写眼前的景象潇潇暮雨在辽阔江天飘洒,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清朗寒凉。
潇潇,下雨声一说雨势急骤的样子一作“萧萧”,义同清秋,清冷的秋景⑶霜风:指秋风凄紧:凄凉紧迫关河:关塞与河流,此指山河⑷残照:落日余光当,对⑸是处:到处红衰翠减:指花叶凋零红,代指花翠,代指绿叶此句为借代用法。
⑹苒(rǎn)苒: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渐渐(过去)的意思物华:美好的景物休:这里是衰残的意思⑺渺邈(miǎo):远貌,渺茫遥远一作“渺渺”,义同⑻归思(sì):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⑼淹留:长期停留⑽佳人:美女。
古诗文中常用代指自己所怀念的对象颙(yóng)望:抬头凝望颙,一作“长”⑾误几回: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只当作心上人的归舟语意出温庭钧《望江南》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天际,指目力所能达到的极远之处。
⑿争(zěn):怎处:这里表示时间“倚栏杆处”即“倚栏杆时”⒀恁(nèn):如此凝愁:愁苦不已,愁恨深重凝,表示一往情深,专注不已
品鉴鉴赏:壹词中表达了作者常年宦游在外,于清秋薄暮时分,感叹漂泊的生涯和思念情人的心情这种他乡做客叹老悲秋的主题,在封建时代文人中带有普遍意义但作者在具体抒情上,具有特色贰词的上片写作者登高临远,景物描写中融注着悲凉之感。
一开头,总写秋景,雨后江天,澄澈如洗头两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用“对”字作领字,勾画出词人正面对着一幅暮秋傍晚的秋江雨景“洗”字生动真切,潜透出一种情心“潇”和“洒”字,用来形容暮雨,仿佛使人听到了雨声,看到了雨的动态。
接着写高处景象,连用三个排句:“渐霜风凄惨,关何冷落,残照当楼”进一步烘托凄凉、萧索的气氛,连一向鄙视柳词的苏轼也赞叹“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赵令畴《侯鲭录》)所谓“不减唐人高处”,主要是指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悲壮阔大;凄冷的寒风和着潇潇暮雨紧相吹来,关山江河都冷落了,残日的余辉映照着作者所在的高楼,所写的每一个景色里,都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感情。
这三句由“渐”字领起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急,身上的感觉如此,眼前看到的也是一片凄凉“关河”是冷落的,词人所在地也被残阳笼罩,同样是冷落,景色苍茫辽阔,境界高远雄浑,勾勒出深秋雨后的一幅悲凉图景,也渗透进了天涯游客的忧郁伤感。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这两句写低处所见,到处花落叶败,万物都在凋零,更引起作者不可排解的悲哀这既是景物描写,也是心情抒发,看到花木都凋零了,自然界的变化不能不引起人的许多感触,何况又是他乡做客之人。
作者却没明说人的感触,而只用“长江无语东流”来暗示出来词人认为“无语”便是无情“惟有”二字暗示“红衰翠减”的花木不是无语无情的,登高临远的旅人当然更不是无语无情的,只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对长江水的指责无理而有情。
在无语东流的长江水中,寄托了韶华易逝的感慨叁上片以写景为主,但景中有情,从高到低,由远及近,层层铺叙,把大自然的浓郁秋气与内心的悲哀感慨完全融合在一起,淋漓酣畅而又兴象超远肆词的下片由景转入情,由写景转入抒情,写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换头处即景抒情,表达想念故乡而又不忍心登高,怕引出更多的乡思的矛盾心理。
从上片写到的景色看,词人本来是在登高临远,而下片则用“不忍登高临远”一句,“不忍”二字领起,在文章方面是转折翻腾,在感情方面是委婉伸屈登高临远是为了看看故乡,故乡太远是望而不见,看到的则更是引起相思的凄凉景物,自然使人产生不忍的感情。
“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实际上这是全词中心“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两句向自己发问,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乡的凄苦之情,回顾自己落魄江湖,四处漂泊的经历扪心问声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问中带恨,发泄了被人曲意有家难归的深切的悲哀。
有问无答,因为诗人不愿说出来,显得很含蕴一个“叹”字所传出的是千思百回的思绪,和回顾茫然的神态,准确而又传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又从对方写来,与自己倚楼凝望对照,进一步写出两地想念之苦,并与上片寂寞凄清之景象照应。
虽说是自己思乡,这里却设想着故乡家人正盼望自己归来佳人怀念自己,处于想象本来是虚写,但词人却用“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样的细节来表达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见人映己,运虚于实,情思更为悱侧动人结尾再由对方回到自己,说佳人在多少次希望和失望之后,肯定会埋怨自己不想家,却不知道“倚阑”远望之时的愁苦。
“倚阑”、“凝愁”本是实情,但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化实为虚,显得十分空灵,感情如此曲折,文笔如此变化,实在难得结尾与开头相呼应,理所当然地让人认为一切景象都是“倚阑”所见,一切归思都由“凝愁”引出,生动地表现了思乡之苦和怀人之情。
伍全词一层深一层,一步接一步,以铺张扬厉的手段,曲折委婉地表现了登楼凭栏,望乡思亲的羁旅之情。通篇结构严密,迭宕开阖,呼应灵活,首尾照应,很能体现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柳永,宋代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属福建)人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善为乐章,长于慢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与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词风婉约,词作甚丰,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
创作背景:柳永出身士族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文化熏陶,有求仕用世之志因其天性浪漫,极具音乐天赋,适逢北宋安定统一,城市繁华,开封歌楼妓馆林林总总,被流行歌曲吸引,乐与伶工、歌妓为伍初入仕,竟因谱写俗曲歌词,遭致当权者挫辱,而不得伸其志。
他于是浪迹天涯,用词抒写羁旅之志和怀才不遇的痛苦愤懑《八声甘州》即此类词的代表作其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古诗池上(古诗池上朗读视频)不看后悔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正是通过古诗,民族精神才…
-
月年(月年是什么意思)难以置信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用…
- 古诗池上(古诗池上朗读视频)原创
- 纸上得来终觉浅的下一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的下一句是什么?作者是谁?)居然可以这样
- 来如春梦不多时(来如春梦不多时还是几多时)学会了吗
- 纸上得来终觉浅的下一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的下一句是什么?作者是谁?)没想到
- 明史张溥传(明史张溥传文言文)这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