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候(诸候还是诸侯)全程干货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在三国历史上是一个被值得记住的年份。 董卓自从入京掌握东汉政府大权后,再次成为全国大众的关注焦点,围绕着他为终极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在三国历史上是一个被值得记住的年份 董卓自从入京掌握东汉政府大权后,再次成为全国大众的关注焦点,围绕着他为终极目标而展开的围剿行动,正是在这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场关东各地小军阀头子发起,看似轰轰烈烈,实际有名无实,并未能够善始善终,被后来人称作为“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标志性事件,意味着蓬勃发展着的各地割据势力迎来了他们的最好时代。
罗贯中煌煌大作《三国演义》中这个“大事件”被安排在第五个篇章里,名字叫做:“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可以毫不质疑地说,这是演义里的最为精彩篇章之一,虽然我们知道的这个篇章只是因为“三英战吕布”的神奇为后人所常常讲起,但“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戏码也是令人印象深刻 按照《三国演义》的逻辑,这十八路兵马,分别是: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
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瓚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第十八路骁骑校尉曹操 参照史实,这十八路诸侯,可以归纳入为三类:
A,名人型,即长期活跃在三国历史上,并为后人所熟知;
B,闪客型,即名气不大,影响不大,后来人早已遗忘;
C,凑数型,即本就不没有参与到其中,却被罗贯中拉进来跑龙套。
对号入座下,我们可以有个清晰的思路:A类名人型由后将军袁术、长沙太守孙坚、渤海太守袁绍、骁骑校尉曹操四位人物入选,B类闪客型由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共计九位人物入选,C类凑数型由北海太守(实际是北海相)孔融、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实际是反政府武装领袖)马腾、北平太守(实际是驻守在右北平)公孙瓒、上党太守(这个头衔有点虚)张杨五位人物入选。
据于这三个类型的分类,我们也是可以明确的知道,除去凑数型人物外,实际上真正参加了讨伐董卓斗争的诸侯,只有十三位,而不是我们印象中记忆深刻的十八路 C类五位凑数型人物并不是这段史实中出现的人物,也就不说了,A类四位名人型的人物,在中国大众中可说是家喻户晓,也就不做过多的介绍了,隆重推出还是下面这九位闪客型人物: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
No.1 冀州牧韩馥
韩馥,字文节,颍川郡人,曾经做过东汉朝廷的御史中丞,董卓掌握大权后,提拔了一大批的士大夫韩馥正是其中之一,他成了新一届的冀州地区最高领导人——冀州牧 在这个位置上,韩馥没能做多久,最终他还是让出了冀州,让袁绍成了新一任的未经过中央朝廷批示以及同意的冀州牧。
袁绍拥有冀州后,封了韩馥一个“奋威将军”的虚职,就将韩馥高高挂了起来韩馥在冀州混不下去了,就跑到了先前认识的张邈那里 韩馥的死很是蹊跷,按照史书上的说法,袁绍派了人到张邈那儿去商议事情,韩馥也正好坐在旁边。
那位使者和张邈说起了悄悄话,韩馥认为这是袁绍派人来谋划着怎么做掉自己,越想越怕下,韩馥跑到了厕所里自杀了 NO.2 豫州刺史孔伷
孔伷,字公绪,陈留人,生长在变幻莫测的东汉末期,由当地名士符融举荐给政府机关,曾经在当时的陈留太守冯岱手下做过上计吏 后来估计是步步高升,到了朝廷中工作董卓入京掌握大权后,任命的一大批外派官员中有着他的名单,那时候他所被任命的职务正是豫州刺史。
关东诸侯群情激昂讨伐董卓,孔伷也是起兵响应,他的部队当时屯驻在颍川 关东联军无疾而终后,孔伷的事迹基本上查询不到了 现在所能找到的相关孔伷的史料中,当时人对孔伷的印象提到最多的是八个字“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属于擅长言辞、能说会道之类的人物,而且讲的都是些不着边际的假大空话语,这又是一个不适合于在乱世中生存的人物。
《后汉书》里就曾明确提及到孔伷:“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 实际能力的低下,也是孔伷不被当时人看重的一个重要因素。 NO.3 兖州刺史刘岱
刘岱的来头很大,他是纯正的皇族血亲 西汉时期齐孝王刘将闾的一个儿子被封到了牟平(今山东烟台福山西北),他的这一系,就在这个地方生根发芽、延续壮大了下去 刘岱家族作为这一系的延续,由于这个显赫的家世,得以在东汉官场上具有很大的便利。
刘岱混得不错,曾经做过侍中,后来就被董卓外派做了兖州刺吏 有关刘岱的品性,《续汉书》上说是:“(刘)岱有隽才”,《英雄记》中记载是:“(刘)岱孝悌仁恕,以虚己受人”,从这些史书上评价一般人物的空泛字眼里,我们可以获取到一个信息,刘岱本身没有过多的突出才能,只不过是一个平庸人物。
刘岱在兖州刺史任上的具体表现,史书上几乎没有记载,他最为活跃的那段时间,是在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左右 我们所知道的,正是那一年,关东联军讨伐董卓,刘岱加入了其中在联军大潮中,刘岱也没做出什么正经事,成为曹操所看到的屯驻在酸枣,只知道“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的十多万诸侯军队中的一员。
刘岱最终没有笑傲到最后,因为他自己的一次错误选择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青州黄巾军侵入兖州,转战到东平县 刘岱也不估量自己的实力,叫嚷着要出去攻打黄巾军,站在边上的济北相鲍信提醒他,黄巾军势大,不好对付,还是要凭借着城池坚守。
刘岱全都当成了耳边风,带着部队冲了出去,和黄巾军实打实地杠上,结局可想而知,刘岱军队被打败,本人也是死在了战场上。 NO.4 河内太守王匡
王匡,字公节,是泰山(今山东泰安东北)人,从个人背景上看,王匡是属于当地豪族势力,这也造就他史书上所说的“轻财好施”的性格史书上所说的王匡还有一个特点:“以任侠闻” 王匡在地方上名声不小,甚至已经传到了朝堂上,大将军何进就是在听闻到他的声名后,征召他做了大将军府内的府掾。
在何进手下,王匡并没有做多长时间,就被安排到去自己的老家募兵 王匡在当地的影响力还是很大,一举招募到了五百人的强弩兵,正是带着这支部队,王匡回到洛阳积极参与到了诛除宦官的行列当中去 何进最终失败了,董卓进京后,王匡离开了洛阳,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泰山郡,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王匡被任命了河内太守。
对于董卓的卖好,王匡并不领情,于是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天那场讨伐董卓大事件,他也是毫不犹豫地参与了进去 王匡与董卓的军队仗打得很是惨烈,将他所积蓄下来的部队几乎全都被打光,以致使他再也没有了立足于诸侯间的资本。
王匡本不至于迎来最后的悲惨结局,这期间的他做了他最不应该做的事:杀胡母班,那是袁绍命令他杀的 王匡的卖力表现,没有换来应有的成果,即使是他赖以为凭借的河内太守,在这之后也失去了 我们所知道的,关东联军解散不久,河内郡迎来了他的新太守张杨。
无奈中的王匡只能再次回到自己的老家泰山郡,招募人马,当地人还是很给面子,王匡募集到了几千人,再次拉起了一支队伍 有了兵马后,王匡选择的合作对象是张邈 当时,曹操和张邈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爆发,就在曹操的有意撮合下,跟王匡有着仇恨的当地豪族势力胡母班家族与曹操联结起来,对王匡下了手。
这位积极讨董,总是在夹缝中求生存,选择了错误方向的一路诸侯,就此成为政治联盟的供品。 NO.5 陈留太守张邈
张邈,字孟卓,兖州东平寿张(今山东阳谷)人,他的身上具有很多汉末时期地方豪族人士所拥有的特质,诸如仗义疏财、急人所急,诸如任侠尚气、好为游侠等等据说,他又很是具有“长者”风范,“坐不窥堂”的君子之风,因而也可以归类为气质男性质。
因为有着优越的家庭背景,张邈很早的时候就出来做官了起初时,做得是骑都尉,后来升迁做了陈留太守 曹操对张邈的感情还是很深,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第一次东征徐州陶谦,对家里人说:“如果我回不来了,你们可以去投靠张邈。
” 曹操后来从徐州回来了,见到张邈,想起征讨过程的艰辛,两人相对着都大哭起来 两人感情好到了这个程度,那真是十分地铁了,当时很多人就认为,张邈和曹操是怎么也不会闹翻的 谁也没想到,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第二次东征陶谦,变故就发生了。
曹操正是在外面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所信任的张邈在内部却是搞起了叛乱 在与陈宫等人的合谋下,张邈联系当地反对曹操的豪族势力,将吕布给迎接进了兖州,企图颠覆曹操的政权 张邈、陈宫外加吕布还是挺能折腾,兖州所辖的郡县中除了鄄城、东阿、范县外,基本上都是脱离了曹操的掌控,要不是程昱等人的精心维护,就是这三个城池也很难得到保障了。
听到兖州政变后,曹操带着兵马匆匆赶回,在袁绍的大力支持下,曹操再和吕布相持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将吕布击败,陆续收回了失地吕布走投无路下,去投靠了刘备张邈留着弟弟张超屯兵在雍丘,自己去袁术那请求援助 曹操将雍丘围困了好几个月,张超支持不住,雍丘失守,曹操带兵豪不人道的进行了屠城,将张邈的三族全都给灭了。
张邈本人也没比他的弟弟和家人好多少,还没有到达袁术的大本营寿春,在路途中被自己的兵士杀害,一代诸侯还是毁在了自己人手里。 NO.6 东郡太守桥瑁
桥瑁的简历很是简单,就像是一张白纸 他是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人,字元伟,太尉桥玄(东汉末年的名士,很是看重曹操)的族中子弟,也是属于地方豪族势力的成员汉灵帝当政末年时期,他曾经做过兖州刺史,后来做了东郡太守。
桥瑁这一生中做得最为轰动,也因此被历史铭记住的事,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三公移书”事件 当时的各地诸侯对董卓很是不满,都在暗中积蓄着实力,准备着将来有所作为,但董卓毕竟是名义上的政府代表,要想对付他,就必须找一个合适的借口。
桥瑁为他们准备好,他伪造了朝廷中三公的文书,在文书中声称,董卓罪恶滔天,天子生命受到危险,朝廷重要大臣也是被逼迫得难以生存下去,因为希望各地诸侯起兵,共赴国难这封文书通过汉王朝的驿站传递到了各州县,诸侯们纷纷响应,因而也就有了各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戏码。
当然,诸侯们与董卓的矛盾,实际上与后来各地诸侯与曹操的矛盾没多大差别,即使是没有这“三公移书”,还是要对董卓下手的,只是有了这个,看上去更加名正言顺些桥瑁所起到的是催化剂的作用 讨伐董卓,桥瑁也是参与的了,但是表现并不怎么样,史书上也没有过多的记载,估计也是属于“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的类型。
关东联军很快就以他们的不作为而瓦解,桥瑁带着军队回到了东郡他所没想到的是,他人生即将走到尽头 对于顶头上司兖州刺史刘岱,桥瑁一直以来关系就处得很不融洽,刘岱看桥瑁也很是不顺眼,两者的不相协调,导致了矛盾的最终激化。
刘岱做得十分干净了当,他杀了桥瑁,换上自己人王肱做新一任的东郡太守 史书上对桥瑁的评语不多,现在能够找到只有《英雄记》中所说的“甚有威惠,”以及东汉末年著名学者应劭所评论的“关东义兵先起于宋、韂之郊,东郡太守桥瑁负觽怙乱,陵蔑同盟,忿嫉同类,以殒厥命。
陈留、济阴迎助,谓为离德,弃好即戎,吏民歼之草妖之兴,岂不或信!” 一个很空泛,一个不正面,桥瑁老兄看来真是不咋的! NO.7 山阳太守袁遗
如果说桥瑁的简历是张白纸,袁遗简直是可以被当做透明人来解读 袁遗是袁绍的从兄,曾经做过长安县令,后来升迁为山阳太守,适逢其会,参加了各路诸侯讨伐董卓运动后来前任扬州刺史陈温病死了,袁绍就把袁遗提拔到了扬州刺史的位置上。
但袁遗并没有做多久,袁术很快就打来了,把袁遗打败后,任命自己的亲信陈瑀做了扬州刺史 兵败的袁遗虽然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是被自己的兵士杀害 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袁遗的全部历程了 袁遗的品性,当时代有两位人物曾经提及到过。
张超在向太尉朱鉨推荐袁遗的时候称赞袁遗“有冠世之懿,干时之量其忠允亮直,固天所纵;若乃包罗载籍,管综百氏,登高能赋,鷪物知名,求之今日,邈焉靡俦”曹操后来也曾跟人说过“长大而能勤学者,惟吾与袁伯业(袁遗)耳。
” 张超的所说,感觉上是推荐人时的冠冕堂皇话,就像是我们在给朋友的新书作序时说的那些言不由衷的客套话 曹操是没必要矫情的,他本身也不是矫情的人,他的话还大致可信,但从这话中透露出来的含义,袁遗读书很勤奋,至于真才实学一点也没有涉及到。
NO.8 济北相鲍信
鲍信,是曹操早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先生 鲍信的名气不小,当时人对鲍信的评价是“少有大节,宽厚爱人,沈毅有谋”,是一个具有谋略的人 鲍信的这种行为作风,为他赢得了名声,同时同时也得到了很多人心甘情愿的卖命。
依据后来的情形看,如泰山同乡王匡一样,他应该是受到了大将军何进的征辟,成为了朝廷的公务员 光熹元年(公元189年)正是何进和宦官集团斗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在他的指派下,已经升任为骑都尉的鲍信回到自己的老家招募兵马。
当鲍信回到朝里的时候,何进已经被宦官们联手给黑掉了虽然袁绍为首的士大夫集团以极大的血腥暴力将宦官集团连根拔除,最终的胜利果实还是被率军入京的董卓所采摘 虽然有着鲍信的一再要求,袁绍就是因为畏惧董卓的权势而不敢发动。
鲍信见袁绍无所作为,朝廷又是这个局面,也就和当时代朝廷中大多数有着敏锐观察力的人般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招募兵马准备着伺机而动 中平六年(公元189)十二月份,曹操在己吾招募兵马,准备着讨伐董卓 鲍信带着弟弟鲍韬也是积极响应起来。
作为礼尚往来,曹操与袁绍上表推荐了鲍信为破虏将军,鲍韬为裨将军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各路诸侯讨伐董卓,鲍信也是跟随着曹操适逢其会 曹操亲自率军攻打董卓,鲍信也是积极参与了的,汴水之战,曹操被徐荣打败,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鲍信也是吃了瓜落,本人收到重创,浑身伤痕累累,弟弟鲍韬战死在沙场。
关东联军很快就解散,这让鲍信看到了其他诸侯的真面目,更看清了所谓的盟主袁绍的虚伪本质 不久之后,曹操摔军入东郡,击败黑山军,顺水推舟下,袁绍上表推荐他为东郡太守,鲍信也被推荐为济北相(注意,鲍信的济北相头衔是这个时候才拥有的,所以讨伐董卓时他并不是济北相)。
曹操做了兖州刺史后,全面打击境内的黄巾军,他在寿张设置了奇兵,决定与黄巾军大战一场 想法很好,但是军队布置上出了问题 当曹操和鲍信赶到战场的时候,主力步兵部队还没有及时到来,黄巾军却是来了,曹操的部队被大部队的黄巾军所围困,一时间难以突破。
没有过多的思索,鲍信带着队伍冲入到了黄巾军的洪流中,他拼死厮杀,奋力冲突,就是想要杀退黄巾军,将老朋友曹操从重围中拯救出来 鲍信尽了他最大的努力去维护曹操,但很是不幸地黄巾军实在太多了,等到大部队赶来,鲍信还是被黄巾军所杀。
曹操最终打赢了这场战争,但是他也失去了最重要的朋友 曹操后来命人去找寻鲍信的尸体,始终都没有找到,部下们只好刻了一个形状像鲍信的木头人,呈送给曹操曹操当时非常悲痛,亲自祭奠了鲍信,尽情地放声大哭了一回。
NO.9 广陵太守张超
张超,是张邈的弟弟,同属于东平寿张(今山东寿张)当地豪族,他的表字叫啥现在已经很难考证到了 因为家庭背景的缘故(那个时节没有点资本,想要当官纯属神话),张超屡次升迁后做了广陵太守 在做太守期间,张超很是信任一个人,那就是他的功曹臧洪。
其实,一直到最后,张超对臧洪的话都是言听计从,并将臧洪当作是最可以托付的对象 董卓在京城搞得无法无天的时候,正是听了臧洪的话,张超带着臧洪来到哥哥张邈驻所的陈留,商量共同讨伐的董卓的计划 关东各地诸侯一起兵,张超带着部队也积极响应起来。
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张超表现并不抢眼,甚至有点默默无闻,等到关东联军解散后,张超也就回了他自己的驻地 在这之后,张超也没做什么大事,也就是派臧洪出去联络了下刘虞,造成的后果是因为变乱臧洪没有回来,被袁绍安排在了青州。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张邈与陈宫等当地豪族人士联合引进吕布外援颠覆曹操政权,作为弟弟的张超当然也是参与其会的结局我们都是知道的,他们失败了,张邈前去投靠了袁术,途中被自己的兵士杀害 张超带着家族屯兵在雍丘,曹操带着军队将雍丘围困了好几个月,最终攻破雍丘,屠城,将张超和他的家族成员全部杀害。
回顾历史,张超这一生中做的给人留下印迹的就只有三件事,讨伐董卓、颠覆曹操、守城而死 汉末三国舞台上,十八路诸侯是一道插曲,算不得上是正餐他们中被人能够铭记的并不多,干出事业的也不多,最终笑傲到了最后的更少。
这是一群大环境影响下走在了前列的人,他们中虽然没有几个真心为那个没落的王朝打算,起兵的目的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单纯,但毕竟地他们为这个乱世军阀割据局面的开启提供了可行性 王朝再也不是那个众人仰慕的王朝,个人各有着自己的心中小九九,当集体对大汉王朝的信仰丧失,这个王朝也就已经死亡,至少离死亡已经很近。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悲莫悲兮生别离(悲莫悲兮生别离什么意思)这样也行?
【简析】《九歌·少司命》是屈原所作组曲《九歌》中一首,是《九歌·大司命》的姊妹篇,是楚人祭祀少司命神的乐歌。少司命是掌管儿童…
-
日长睡起无情思(日长睡起无情思全诗及意思)满满干货
闲身喜午睡,睡起日犹早。
- 富贵百年能几何(富贵百年能几何猜生肖)墙裂推荐
- 日长睡起无情思(日长睡起无情思全诗及意思)学到了吗
- 死而后已(死而后已的上一句是啥)深度揭秘
- 溪上青青草(溪溪青青草诗词)一篇读懂
- 死而后已(死而后已的上一句是啥)干货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