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童话

诸候(诸候还是诸侯)燃爆了

有时读史如探案

诸候(诸候还是诸侯)燃爆了

 

-这是“馒头问答”栏目的第16期-【提问】“馒头大师,今天(注:7月15日晚上)听了您的论语直播课,说到“烽火戏诸侯”这个例子,您说存在疑点我记得您以前在您的《写给孩子的论语课》时举到这个例子时也说,真实性有争论。

这个故事我一直觉得挺精彩的,那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伦然【回答】巧了,前两天开车去苏州签售,路上在听“得到”上熊逸老师讲《资治通鉴》,正好也有网友问他这个事儿,他也回答了他的回答和我原来了解的也差不多,但也有点新启发,现在结合一下,决定连夜写一篇,来聊聊这件事儿哈。

1先再来看看“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吧说的是西周的周幽王,娶了个笑点很高的王妃叫褒姒褒姒不爱笑,周幽王为了取悦她,下令在烽火台点燃烽火,让各路诸侯大军以为军情紧急前来救援褒姒一看这种随叫随到很有意思,就笑了,于是周幽王乐此不彼,几次三番为爱点火,最终犬戎真的大举来袭,周幽王这次真的点燃烽火,诸侯却不来了。

最终城破身死,西周也随之灭亡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因为具备一个好故事的很多要素:昏君,美女,爱情,战争,离奇,恶有恶报,并在最后有一个可以说教的道理那这个故事的最初来源是哪里呢?是正儿八经的史书——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

原文是这样的:“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这个典故一路流传,到明朝经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再艺术加工,流传更广:。

“褒妃在楼上,凭栏望见诸侯忙去忙回,并无一事,不觉抚掌大笑。幽王曰:“爱卿一笑,百媚俱生。”那么,为什么后来会有人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呢?

2旗帜鲜明提出质疑的重量级人物,是钱穆钱穆在他的《国史大纲》中写了这么一段话:“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在这段话里,钱穆列出了三大疑点:。

第一,距离太远诸侯分布得有远有近,且有实力的诸侯都离西周首都镐京颇远,看到烽火后,还得调动兵符,整顿军马,一路赶来,哪有可能看到烽火就赶到,关键是,还能同时赶到——他们是通过微信约好时间的吗?第二,笑点在哪?。

不是说褒姒笑点很高吗?那么就算是诸侯看到烽火赶到了,然后悻悻而归,这又有什么可笑的呢——难道他们都是倒立着回去的吗?第三,时间不对燃烽火传递警报这种事情,是西汉时为了防备匈奴才开始有的,之前并无耳闻——你司马迁是不是把自己熟悉的事物安到西周时代去了?。

应该说,钱穆老先生提出的这三个疑点是有理有据的,所以他的定论是“此委巷小人之谈”,意思是这是市井小人添油加醋的传闻,司马迁当真记录下来了。

钱穆那么,司马迁的来源是哪里呢?倒确实不太清楚成书在《史记》之前的《吕氏春秋》对这个事件是这么记载的:“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悦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至于后戎冠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虽然整个经过和《史记》记载颇相似,但有个关键细节却不一样:是击鼓,而不是燃烽火按照《吕氏春秋》的说法,周幽王当时是通过击鼓的方式召集诸侯的,虽然这种方式能否召集到诸侯依旧存疑,但至少解决了一个问题:西周那时候没有烽火台,哪来的燃烽火的方式?。

那么,“烽火戏诸侯”改成“击鼓戏诸侯”,是不是就成立了呢?3依旧还是有人提出质疑,这个人叫平势隆郎平势隆郎是日本人,现职是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的教授,对中国古代史颇有研究日本讲谈社出版的《中国的历史》第二卷是平势隆郎写的,他在这本书里表达了对“烽火戏诸侯”的质疑:。

“这里我并不是想谈论男女关系发展的各个时期,只是想说我们将男女关系与亡国联系在一起讨论,其前提是君主的权力发展到了足够强大的阶段这一时期通常认为是战国时代”平势隆郎的这段话说得其实有点隐晦,背后的意思是什么呢?其实也不复杂:。

一个皇帝胆敢只为了取悦自己的女人,就如此调动诸侯,那得是君主的权力空前强大了——但周朝显然不是这样的,天子能达到如此自信的中央集权,通常认为是要到战国时代换句话说,平势隆郎也质疑“烽火戏诸侯”的真实性而之后他也不藏着掖着了,直接表明了态度:

“我想西周的诸侯不至于那么单纯吧,光凭这区区烽火戏诸侯恐怕不可能如此轻易地点燃他们心中的愤怒之火。事实上,这段文字是有人为了诋毁周王朝而精心设计的。”

平势隆郎当然,平势隆郎虽然口吻很肯定,但基本还是基于逻辑上的推断,真正能证明的,还必须是实物2008年7月,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向母校捐赠了他从境外拍卖得来的2388枚战国竹简,这就是业界著名的“清华简”。

按著名学者李学勤的说法,这批竹简形成于公元前278年——远早于司马迁写《史记》的年代

清华简这批竹简的出土,厘清了一系列中国古代史上的“悬案”,比如周文王的遗言,楚国的迁都路线,孔传本古文《尚书》系伪造等等,还有一个答案也浮出水面:“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亡国这件事,不存在“清华简”对这件事的记载,远比另一部出土文物《竹书纪年》中记录的要详细,大致意思是:。

导致西周亡国的其实是一场“权力的游戏”——周幽王和褒姒生了儿子伯盘,出于真爱,他想废了原来的太子宜臼,改立伯盘宜臼逃到了舅舅家西申国,周幽王和伯盘带兵杀往西申国,试图斩草除根怎料西申国虽弱小,但叫来了帮手:曾国和夷狄犬戎,三家联手,击败了西周军队,杀掉了周幽王和伯盘。

和所谓的“烽火戏诸侯”导致周幽王丢掉江山,没有半点关系4事已至此,应该可以说是水落石出了但是,熊逸却又提出了不同意见:凭这些,也不能说“烽火戏诸侯”这件事本身就肯定是假的他与钱穆的不同观点是:周朝的诸侯分“内”和“外”,并不都是来不及赶到的。

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分“畿内诸侯”和“畿外诸侯”诚然,“畿外诸侯”都是些实力较强的诸侯,比如齐国,燕国,吴国,郑国等等,但他们的一个特点是离首都远,且周天子对他们掌控力没那么强相比之下,“畿内诸侯”的实力比较弱小,比如召国,毛国,申国,刘国。

(你没听说过就对了,因为他们太弱小了,世道一乱就被灭了),但他们有个特点,就是离首都很近,而且周天子对他们的掌控力极强。

春秋初期的畿内诸侯和畿外诸侯分布从这个角度来说,周幽王一旦点燃烽火,“畿内诸侯”齐刷刷来打卡,绝非不可能——“烽火戏诸侯”又没说是哪些诸侯来勤王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中也是这么写的:“畿内诸侯,疑镐京有变,一个个即时领兵点将,连夜赶至骊山。

”而既然谈到“烽火”,熊逸也承认,“烽火台”这种东西最早能追溯到战国,再往前就没史料可考了,但他采信《吕氏春秋》中的“击鼓”一说,说也可能是后人以讹传讹,当时其实是“击鼓戏诸侯”——细节虽有出入,但故事的大格局还是一样的。

当然,熊逸自己最后也承认,真正导致周幽王“玩脱”的,不是所谓的“烽火戏诸侯”,而是废嫡立庶——这恰恰是触及了当时宗法礼制的大忌但他又以此为据,认为如果是这样,发生在西周末年倒反而更合理,因为到了“道德沦丧”的战国以及之后,其实没那么大的讲究。

5讲到这里,可能你也有点迷糊:那么这件事到底是真是假?我自己先表个态吧:我觉得就是假的但我为什么又罗里吧嗦写了那么多呢?因为我觉得,这应该就是读史的一大乐趣吧有一次签售会上,一位读者问我:“馒头大师,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才能得知历史的真相?”。

我的回答是:“只有一个办法:当人类发明时光机器”我的意思是,如果你一定要强调“绝对真实的历史真相”,那么我个人认为,除了坐时光机器返回到过去,处于这个历史事件的中心,站在这个历史人物的身旁,亲眼看到发生什么事,亲耳听到他如何说,必要时,还要能像孙悟空那样变成人家肚子里的蛔虫,才敢说:“这是绝对真实的。

”不然呢?不然我们固然可以真实记录历史发生的客观结果,但对于其间的过程和背后的动因,各种历史事件的触发因素,各种历史人物的真实想法,我们只能说:“尽最大努力,去无限接近历史的真相”靠什么呢?靠的就是可靠史料的相互映证,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以符合逻辑的考证和推理。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大胆提出质疑和猜想,但你要证明,就必须要有让人信服的证据从这个意义上说,读历史,其实有点像在玩一个侦探游戏:判断的前提是搜集证据和分析证据以“烽火戏诸侯”这件事为例,后人的质疑,既有逻辑上的推断。

(何以聚集?何以发笑?),也有实物上的考证(西周哪来的烽火台?清华简上的记载),综合在一起,才能映证一个猜想,或者证实一个怀疑这是读历史的一个态度,也是读历史的一个乐趣吧愿与你共勉哦对了,最后的最后,还想提一句:。

一直有个说法叫“三笑亡国”:妺喜笑裂缯而亡夏,妲己笑炮烙而亡商,褒姒笑烽火而亡周。明明是男人的事情,却总是要女人来背锅,说是“红颜祸水”,这也是读史让人哑然失笑的一个点吧,哈哈。(全文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