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无形(大道无形是什么意思)不要告诉别人
它就是中国两千多年前老子的著作《道德经》。堪称中国文化系统里旷世亘古的精彩传奇。《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
人类之所以伟大是在于其思想和文化,而思想和文化的载体就是语言、文字和书籍,社会知识浩瀚无边,各类知识纵横交织,深沉而又繁杂,世人总想览阅一部即全面又渊博,即有道理而又深入人心的著作,还真有!它就是中国两千多年前老子的著作《道德经》。
堪称中国文化系统里旷世亘古的精彩传奇《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1]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 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 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
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的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
“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
“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
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道”与“德”之内涵界定1、“道”老子在《道德经》开篇阐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老子对于“道”这个概念的总括性的描述:道,非当时社会一般的道, 即人伦、常理之道,也非当时时人所能命名之道“道”在老子那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则之道,因为天地万物的始基与母源在于“道”,由道开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由此,老子用“玄之又玄”来描述道的特殊性与深奥性,而其实这个“道”虽然“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听之而弗得”,但老子所言之道并不远人,这里只是老子用“玄”来强调他所言之道与当时社会所言之道的差异性,并且阐述他所言之道的超然性与根基性。
所以老子在后面的论述中又坦言,“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老子感慨道:“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老子所言之“道”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潦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句话意思是,在天地生成之前,宇宙中就有混沌的物体存在,它幽静无声,广阔无边,无依无靠又长存不改,它就是化育万物的慈母“我”——老子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勉强称它为“道”,命名为“大”。
由此得知,老子所言之道首先具有物质性,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原始动力源,并且它的存在独立而不可丈量,具有无限性对于“道”这种力量,老子自己是无法给予它确切的描述的,所以他认为,道只是权宜之称道的特性: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道体似虚而实,所以体内蕴含用之不竭的物质和能量,但不会因自满而溢出老子认为,道体柔而不刚,内部单纯,外部朴素无华,且清澈透明,长存于天地之间所以道无处不在,不管是个人,还是人类社会,包括天地万物都应该效法道而运行,而道法自然,返璞归真。
这里的“自然”字面解为自己如此,但是道与自然规律是同一的,也即“国中四大”皆应效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特性,从而保持自身“天长地久”老子所处当时西周社会,诸侯各国穷兵黩武,战乱频仍,社会之礼仪伦理已无法恢复,所以老子看透人类社会之所以会纷争不已,都是由于圣人、礼仪、法令、欲望、智慧等有为措施所引起的,正是因为社会看中名利、实力、好胜等荣誉,所以天下才会出现资源有限性的占有之争。
老子因此提出回归自然,顺应无为而治、清净绝智的自然世界的规律,从而才能守弱胜强,达到小国寡民的平静生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2、“德”“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因此由道进入德是由自然秩序同向社会秩序的一道屏障,即转而论述人的行为规范德与法都是规范社会与人的行为的约束力量,但在老子那里两者有不同的地位老子认为,上德的本质与道之德的本质同于一,因此上德源自于“道” 。
老子所言之德也不同于常人所言之德第三十八章载:“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老子认为,上德主张无所事事,一切顺应自然,带有明显的“无为”特征,可理解为因循自然的行为规范这种因循自然的德重生命,轻名利,持守清静,戒除贪欲,息心止行,悟道四达, 自然无为,同时以百姓之心为心,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最后归于道。
下德由上仁、上义及上礼组成,需要人实际去实行与推广,带有明显的“有为”特征,注重人为的行为规范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老子眼里,孔子推行的仁义礼智信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没有达致真正无为超脱的上德境界,所以贬之为下德。
上德的无为境界与法本身需要国家制定、国家干预以及公之于世的特性相违背,所以法律不过是下德的范畴而已但是下德之中,法律与仁、义、礼又有所不同,老子并没有把法纳入到下德的探讨范围之内,似乎可以得出,老子认为,仁义礼是高于法律的,而法律不过是一种治国之器物。
老子之德与孔子之德有区别,同时也不同于“礼”,但是世俗之法与礼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程度来讲,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之间是合为一体的孔子之德在老子看来是属于“下德”范畴,是属于人为规范的领域,而老子认为,上德表现为无为,即不去考虑德与不德的问题, 反而是最大的德。
林语堂先生评价《道德经》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闪耀”鲁迅先生这样评价:“不读《道德经》就不知道中国文化,不知道人生真谛”郭沫若先生说:“《道德经》即是政治哲学著作,也是一部兵书”德国总理施罗德:“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道德经》对于本人来说,甚爱读,读不懂、悟不透也还是爱读,因为它押韵易读,朗朗上口,不过书读百遍其意自显,老子的“道”太深奥了,深奥得连他自己都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潦呵、独立而不 弊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所以《道德经》的道是无形大道、无边大道、道外还有道,所以读《道德经》必须要用心悟读《道德经》融合了儒学之道,在前秦时代百家争鸣,文化灿烂,老子之所以写出这部著作,最主要的就是他精通百家学问,百家里面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的还是儒家文化,但儒家文化里面也有“道”的解读和表达,儒学创始人孔子所说的“道 ”,就是他的后人子思所著的“中庸之道”,强调的是人生修为以及对待世间一切事物的处理方法,“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百家争鸣的发端和主流也就是儒家的孔子和道家的老子,两家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先驱,同在一个时代,又有着同道的思想,故此才有了孔子问道,孔子说:“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
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答:“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不难发现老子的道法自然,对孔子的礼、义之道是有重要影响和启迪到了宋代于是就有了儒学的升华,明理学也就是道学,把“道”的概念升华为“理”,因此宋代明理学也称为“道学”一直被后人认为是中国古代最为完备的儒家思想理论体系。
宋明理学的“理”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产生世界万物精神的本源孟子认为理是人心具有的道德观念,在《善性篇》中提出了“道、理也”的观点
宋明两代的“心学”又把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融为一体,提出了 “心即理”和“心外无理”的观点,进而成就了心学一脉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提出了“理者气之理”的学说,认为“理”,指“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即自然规律。
也兼容释、道两家的哲学思想,以“理”为“道”奠定了官方哲学的社会地位地位,对后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道德经》是哲学之道,追溯到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始终都是各个思想流派间相互交流和借鉴的过程,在不同的学派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作为哲学概念的“道”,就是如此。
《道德经》作为中国古典哲学就是老子所说一个字“道”,“道”的哲学概念形成以后,就成为了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一个“道”字来概括了世界的本源和规律
《道德经》有融合之道,释家佛教是本外来文化,但在中国因它与儒家和道家的融合,故此到至今仍然深入人心,佛家同样讲“道”,其含义是“中道”,是佛家追求的最高真理道教之道,是以道家之“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土宗教。
道教尊祖为“天师”称道家创始人老子为“太上老君”,道教的经典包括《道德经》、《庄子》及《太上感应篇》,道教的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物以之生、五行以之成”它也遵从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道家思想。
《道德经》是思维之道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经历了“百家争鸣”、“儒道三玄”、“宋明理学”、“中西融合”等发展阶段,如今形成儒、道、释相辅相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体潜意识。
中国文化的精髓之处就在于融合性强,即不丢失自己的文化,而能融合众家文化,取长补短,中西结合,今天在经济、科技各领域的发展,也就是在于思想上的包容性和融合性,“西学东用”也产生了重要的成果
对中国传统的解读,是要一定汉文化的基本功,近代西方国家正是因为缺乏这点,所以没办法理解,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来说,哪怕再厉害的翻译,如果没有系统的理解和学习它,是很难准确翻译出中国古文化著作的,所以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思维是受很大的局限性,中国人的逻辑思维和评价标准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像《道德经》这部著作,对于西方人不太深入了解中国哲学和社会科学特殊演绎路径,所以他们总喜欢“妄言”中国没有哲学。
总而言之,先秦时代的儒学到宋明理学,以及道家的哲学观,深远的影响着后世两千多年,后人不断深化、拓展和提升着中国哲学体系的纬度和高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不断彰显出其伟大的社会价值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民族之幸,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强盛的思想原动力。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轻薄为文哂未休(轻薄为文哂未休 不废江河万古流)全程干货
读诗词,总感觉古人是温文尔雅、出口成章的,不过若是他们讽刺起人来,那必定也是惊天地泣鬼神。这些堪称史上骂人最狠的诗词,不带一个脏…
-
魏学洢(魏学洢简介资料)居然可以这样
核舟记【明】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
- 不素餐兮(不素餐兮翻译)不看后悔
- 不素餐兮(不素餐兮翻译)太疯狂了
- 魏学洢(魏学洢简介资料)快来看
- 哀时命(哀时命之不及古人兮,夫何予生之不遘时!)学会了吗
- 乱石穿空(乱石穿空下一句)全程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