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虞之治(唐虞之治是什么意思)快来看
《传习录》一二:中国式治理的法统又曰:“唐虞以上之治,后世不可复也,略之可也。三代以下之治,后世不可法也,削
《传习录》一二:中国式治理的法统
又曰:“唐虞以上之治,后世不可复也,略之可也三代以下之治,后世不可法也,削之可也惟三代之治可行,然而世之论三代者,不明其本而徒事其末,则亦不可复矣”“法统”作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指的是政权正当传承的合法性,和“道统”相对。
客观来讲,“法统”是国家治理的文化选择,带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孔子的弟子伯牛患了很严重的恶症,眼看就要去世了孔子不顾伯牛所患恶症可能存在的传染性,去看望这位弟子在伯牛弥留之际,孔子喃喃自语——这样的人怎么能患上这样的病呢?这样的人或许才会患上这样的病吧!。
中国式治理的“法统”就像伯牛的“恶疾”一样,不是中国某一个人君主动选择的结果,却是合该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治理必然王阳明深刻揭示了中国式治理的法统——治理传统的历史必然一、唐虞以上之治唐虞以上之治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时代,具体指的是尧舜以前的治世。
后人普遍认为,上古政治清明,人民康乐,是一个理想社会这种事儿,完全可以拿一个孩童尚不怎么记事的童年来类比无论多么糟糕的童年,在“回忆”自带美颜的修复功能下,都会变得极为有“色彩”,只是,那份“色彩”未必是真实的罢了。
王阳明认为,伏羲、黄帝的时代,因为太过遥远的缘故,具体的治理印记流传下来的极少再加上伏羲、黄帝的时代,是个注重实行,不饰虚文的时代,所以,治理底色一定也是淳朴素淡的——没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太古治世好不好,就其淳朴素淡的底色而言,的确是好的,只是后人见无可见,学无可学,难以实行,不可再现。
只好在各自的脑海中美化、修复一番对于一个不可复的时代,倘若过分加意,一味地去求理想化的“无为”,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转向佛、道支流因此,对待唐、虞以上之治,王阳明认为在治理法统上应该“略之”——忽略它,不过分追究它。
二、三代以下之治三代以下之治,指的是孔子所处周朝末年,春秋以下的治理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到此已经千疮百孔、难以为继值此礼将崩、乐将坏之际,周朝王室衰微,天下诸侯各显神通,各自寻求壮大自身力量的法门孟子见梁惠王时,梁惠王公开喊话——老头子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要提供有利于魏国的主意和事物的吧?
这一时期先后涌现出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说到底都是以武力为背书,依靠强权博得的名分王阳明认为对待三代以下之治——“削之可也”三、三代之治三代之治,指的是夏、商、周三个王朝的治理传统用孔子的话讲: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一些,但是它的后代现存的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存身的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
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当初,孔子的弟子子张问老师十世之后的事情是否可以推知,孔子讲:“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殷于因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可以说,孔子明确指出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国式治理的根本法统王阳明进一步强调,三代之治——可行与此同时,王阳明提醒后人因为文人“不明其本,而徒事其末”,所以,文人笔下的“三代之治”也是不可以再现的可行的意思是在治理的法统上可以承继,在具体的治理中可以实行。
只是千万不要做书呆子,试图去恢复和再现书本中的“三代之治”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视死忽如归(视死忽如归上一句是什么作者是谁)学到了
第一单元知识梳理填空 参考答案 课文1草原一、生字组词毯tǎn(地毯、绿毯、毛毯)陈chén(陈旧、陈列、陈述)裳shang(云…
-
唐虞之治(唐虞之治是什么意思)墙裂推荐
文言翻译涉及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诸多知识点,考生不可能都掌握。有些考生在翻译时,往往有个别的词语翻译不彻…
- 视死忽如归(视死忽如归上一句是什么作者是谁)万万没想到
- 五柳先生传翻译(五柳先生传翻译及原文)万万没想到
- 潭影空人心(潭影空人心的上一句是什么)怎么可以错过
- 五柳先生传翻译(五柳先生传翻译及原文)快来看
- 潭影空人心(潭影空人心的上一句是什么)这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