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童话

然光(然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不要告诉别人

宋朝能成为中国历史的鼎盛时期,也和国家治理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分不开。其中,大臣之间一些经典的相处之道,值得后人体会和学习。

然光(然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不要告诉别人

 

两宋加起来300多年,大臣之间的关系微妙复杂朝廷里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事情自然不少但宋朝能成为中国历史的鼎盛时期,也和国家治理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分不开其中,大臣之间一些经典的相处之道,值得后人体会和学习司马光与王安石是故友。

史书中记载,“屡尝同僚,游处相好之日久”他们还曾在诗文当中,相互表达了仰慕之情他们都受到过大文豪欧阳修的教诲与提携,又都与梅尧臣是忘年之交二人还曾经同为文学侍从,给皇帝做私人秘书,也都相继做过宋朝宰相在他们各自的文集中,保留着不少互相唱和的诗赋。

但是,二人在著名的“熙宁变法”问题上,产生了不同政见。

北宋中期,庞大官僚机构的经费开支,边疆长期战事的军费消耗,使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加上土地兼并、农民失地、富豪隐瞒土地加重的经济危机,使得北宋朝廷面临内忧外患其时的当朝皇帝宋神宗,巩固执政地位还有个难言之隐,。

其父英宗是仁宗堂侄而非亲生,神宗迫切需要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收复北方燕云十六州故土,成为他的梦想要把国家转向战时状态,王安石带有国家主义构想的变法主张,和神宗一拍即合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拜相

开始变法他的变法新政方案,来源于在地方主政期间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小范围的区域性改革,推广到全国范围会遇到很多复杂问题,特别是官僚体制的掣肘,更何况王安石是均输法、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等一系列改革全面推进。

司马光开始并不反对变法,但认为不能激进在有人弹劾王安石时,他还出面劝解和说服过他也曾给王安石写信,善意劝他慎重操作,防止奸佞小人借机敛财但王安石把司马光及其他人的意见,都看成了与变法作对终于使两个人在变法问题上的。

认识越走越远。

比如“青苗法”,王安石想借此帮农民把民间高利贷资本挤出信贷市场,让各级政府获得源源不断的利息收入司马光则认为,这是与民争利,“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由于沟通不顺,两人在神宗主持的议政会议上,发生了激烈争辩。

青苗法实施一年后,宋朝就得到了300万贯的收入,市易法得到150万贯,熙宁到元丰年间,国库丰盈,军费充裕在此基础及王安石指挥下,熙宁六年(1073),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了河、洮、岷等五州,拓地两千余里,恢复了安史之乱前由中原王朝管辖的疆域范围,使宋对西夏形成了包围之势。

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在另一个视角责问这种成就的代价:通过法律把民间资本的本来收益变为国有,不仅增加了行政成本,而且用政策性贷款取代自发的民间借贷,农民原来和民间资本至少形式上的(交易)主体平等关系不复存在

,被迫与权力打交道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带来了官僚借机中饱私囊和权力腐败:自愿借贷变成了强迫借贷,经济事务行政化导致指标分解和执行过程中的层层加码,农民因官贷而失地的情况不断出现,再加上保甲制下天天“教阅”(训练)

促使一部分农民自残或逃亡……变法实行不到一年,围绕变法史称的“新旧党争”不断加剧由于有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在较量中得胜司马光知道自己无法阻止变法,不顾神宗挽留,连续上奏五次,主动离开了“庙堂之高”,从容优雅地退

“江湖之远”,到洛阳潜心编著《资治通鉴》去了王安石大权在握强力推动变法时,司马光没有因为是变法主要反对派,就受到打击和陷害,平静安心地在洛阳一待就是十五年,潜心论著,锦绣文章皇帝问王安石对司马光的看法时

,王安石客观理性地评价其是“国之栋梁”,对司马光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评价。

由于王安石的变法改革,触动了官僚阶层的利益,也存在操作中的不少漏洞,批评声音加大,弹劾或奏章不断最初,这些“告状信”基本都被神宗以“危言耸听”“言过其实”按下但随着问题不断出现和弹劾声响不断提高,真宗从排斥反对意见到注意倾听,再到对变法方案开始

产生了怀疑正在这个关键时刻,管理城门的小官郑侠的一幅《流民图》,被辗转送到了神宗案头这幅形象逼真、迥异于抽象论争的图画,把变法的结果归结为三类令人不忍直视的形象:饿得面黄肌瘦沿街讨饭的流民,因为欠债被官府带上脚镣上山砍柴的小贩,为了规避兵役而当街自残的年轻人。

……这一以造型艺术形象出现《流民图》,使身处深宫大院的宋神宗受到极大震动,深为自责,王安石的变法也终于走到了尽头王安石见变法失去有力支持,就称病在家,直至不顾神宗挽留辞去宰相,隐居江宁1085年,神宗去世,。

哲宗继位,司马光被重新启用为宰相,开启对新法的全面摒弃的元祐时代次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得知后拖着带病之身,给当时的宰相吕公著写了一封信,信一开头就称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接着司马光建议吕公著:现在正在革除王安石新法的弊端,“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

他亮出了这封信对朝廷处理王安石后事的建议:“光意以谓,特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一般而言,政敌对己多有攻击,妨碍了个人成就,并且争斗跨越十多年时间,两人成为“宿敌”也属正常但在北宋中期那个大变革时代,王安石和司马光尽管政见不同,激烈争斗;却又能积极评价对方,善良对待旧友,甚至在重病中闻听噩耗不忘请朝廷厚礼对方,令人唏嘘慨叹,给人无穷回味——。

政见不同不结私人恩怨,前提是志在国家,没有私心司马光和王安石为了什么争斗?熙宁三年(1070)两人围绕变法的书信往来,可以清晰明了司马光在《与介甫书》中说:“光今所言,正逆介甫之意,明知其不合也然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

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泽天下之民;光方欲辞位以行其志,救天下之民,此所谓和而不同者也”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也提到:“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他们都看到了,两人所争所斗,都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大是大非,没有夹杂私利的小恩小怨。

私心是万恶之源,会让各种个人恩怨泛滥,激愤难已相反,当所有争斗都是一个共同大目标时,这种争斗再激烈,也都不直接殃及个人关系,因此就没有背后中伤,没有诽谤相残,没有权势倾轧有的,只是性格耿直,是过度自信,是据理力争,是捍卫理想。

总之是相对单纯和值得尊重的政见分歧,因此才可能不影响彼此评价,依然相互尊重彼此尊重和客观评价,会产生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吸取对方合理成分,不因人废言,不走极端如果有了个人恩怨,对对方人格、做派、能力等产生看法,就会因感性情绪形成一种认识屏障,排斥来自对方的所有信息。

相反,如对对方人格和能力持尊重态度,越是政敌,相反可能越会关注对方的思路和政策,以利自己稳扎稳打这样的结局,必然是利己利民司马光重新为相后,虽然对王安石变法总体持否定态度,但在具体操作中,却没有全部推翻政敌的主张。

王安石关于改革科举和学校的变法内容,司马光认为是“革历代之积弊”,基本沿袭下来;对于“方田均税法”,从现有史料中,也找不到司马光提出过异议;即使对很不以为然的“免役法”,司马光也没完全恢复过去的差役法,而是主张各州县“曲尽其宜”,从具体情况出发,对原差役条款“于今日不可行者,即是妨碍,合申乞改更”,实际上也吸收了免役法的一些合理内容。

在君权至上的背景下,个人努力处在服从和随机地位曾有很多人感慨,一幅画作的纳谏力量,怎么就超过了无数旧党大臣的前赴后继?直观的一幅画作胜于抽象的千言万语,有时可能是一种事实但换一个视角,还有一层原因或许是:王安石的变法,顺应了神宗刚登基时希望开疆拓土、证明自己能力的诉求。

在这个诉求尚未实现之时,再大代价、再多异见都可以压住,只要能够筹足用于战争的钱粮但当王安石完成了为其集聚钱粮、支持西征的历史使命,即神宗借助变法部分完成了自己心愿(收复的并非他最想收复的燕云十六州)并已再无西征斗志时,表面上,是一幅画作,是此后神宗的过世让司马光重现天日,其实是当时的皇权政治,需要从战时状态转为日常状态了,当消弭党争、平息民怨的需求上升时,司马光等人的主张就更符合后来的皇权需要了。

明白于此,个人与所谓“政敌”没必要搞得你死我活,是一种人生智慧三观和性格上的相似相近,也会带来政敌之间人品、作派的相互包容王安石和司马光都心怀大志,都对私生活想得不多,因此都生活俭朴,克己奉公宋人邵伯温说,“荆公(王安石)官浸显,俸禄入门,任诸弟取去尽不问。

温公(司马光)通判太原时,月给酒馈待宾客外,辄不请”一个对薪资不管不问,一个天生不会享受生活两人还都是终身不纳妾的谦谦君子,两位的夫人都给丈夫买了小妾,都给丈夫送走了王安石可怜小妾家中不幸,送走小妾并不让其穷丈夫“退钱”;司马光因无子夫人买来小妾,司马光看都不看,夫人以为夫君在她面前有顾忌,教那女子等自己出去后打扮漂亮进入书房,司马光见后竟然说“夫人出门了,你怎么没去?”还是把她赶走了……。

两人还都有菩萨心肠,仁义温厚《邵氏闻见录》载,“司马温公为西京留台,每出,乘马,或不张盖,自持扇障日程伊川谓曰:‘公出无从骑,市人或不识,有未便者’公曰:‘某惟求人不识耳’王荆公辞相位,惟乘驴或劝其令人肩舆,公正色曰:‘自古王公虽不道,未尝敢以人代畜也。

’”一个轻车简从不愿张扬,一个不肯接受坐轿视其“以人代畜”也正因为此,虽然两人都性格倔强,做事顶真,王安石史称“拗相公”,司马光被苏轼谑称为“司马牛”,但以己察人,以人为镜,自然英雄互敬,彼此惺惺相惜不管是王安石得胜开始变法,还是司马光拜相废弃变法,两个人在各自

“得意”之时,都没有借机对政敌下手,都没影响他们对故友和政敌的客观评价据说王安石退隐之后,一次和门人爬山忽生感慨:“司马十二,君子人也”(司马十二即为司马光),同行人不知何意,不敢搭茬王安石径直前行,口中反复念叨着这一句话。

……公元1086年四月,王安石在江宁府病故同年九月,司马光在汴梁城病逝青年时期就一起争取功名的一对好友,为政十余年尽管有恩恩怨怨,依然互敬互重,彼此包容,直到晚年还在为对方着想,竟在同一年共同告别人生——中国历史上这两位功臣才子,为后人留下了“和而不同”的悠悠古风和经典范例。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