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童话

杜牧 山行(杜牧山行解释)这都可以

远上寒山石径斜,\x0a白云深处有人家。\x0a停车坐爱枫林晚,\x0a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 山行(杜牧山行解释)这都可以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字词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远上:登上远处的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石子的小路斜:为倾斜的意思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车:轿子坐:因为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版本差异诗文第二句中,是“深”还是“生”字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清康熙陈梦雷编辑《古今图书集成》作“白云深处有人家” 。

明万历赵宦光刊本,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深处有人家”清乾隆《四库全书》收入的两种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编《唐诗品汇》和《御定全唐诗》作“白云深处有人家”,而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生处有人家”。

当代有些课本中本诗也从原来的“白云深处有人家”修改为“白云生处有人家”,并于注释处说明“‘生处’一作‘深处’”(考试时应以使用的课本为准)1994年版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作“白云深处有人家”白话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欣赏杜牧的名作——《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当然还有一种念法,排列组合的话,其实有好几种“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你看第一、第二句,就分别有两种念法了,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但古人一般都是念xiá,因为斜这个字,在做韵脚的时候,属于平水韵里的下平六麻那么你去查现代汉语词典的话,斜这个字,没有xiá的音,只有xié这个音。

所以,按现在普通话来念,念“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也没有问题,而第二句,古人就开始有分歧的了,是“白云生处”,还是“白云深处”,我们讲到第二句的时候会详细展开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这里其实最值得关注的还倒不是这个斜(xiá)或者是斜(xié)这个字,而是“寒山”这个词。

“寒山”肯定不是寒山寺,不是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也不是有座山叫寒山,而是当时的气候已经透着寒意了为什么呢?我们看到后两句的时候就知道——“霜叶红于二月花”,那就说明已经是秋天了而且“枫林晚”、“霜叶红”,这已经不是初秋的季节,可能是深秋了,深秋的气候已经开始寒意逼人了,所以“寒山”揭示的是当时的时间背景、气候背景、季节的背景。

   中国古人对秋是非常在意的,写秋的诗是非常多的,但大多都描写的意境和这第一句描写的差不多,是远而寒的,是屈而斜的你比如说,郁达夫先生在《故都的秋》里头就做过一个总结他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在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是特别地多。

你注意呀,他说的是颓废色彩和颂赞秋的文字联系起来当然他又接着说,外国人也这样,不光我们中国人这样所以他说,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悠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所以,就中国古典诗文而言,写秋天有个著名的概念叫做悲秋,而且历朝历代都是这样。

你看从文学的源头说起,《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楚辞》名作《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受屈原影响最大的宋玉,直接就说了“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上来就是感慨,悲哉呀,秋之为气。

所以悲秋的主题呀,这时候已经完全呼之欲出了秦汉到汉末、曹魏,曹丕的《燕歌行》非常有名,上来第一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这是把宋玉的句子化出来了,化得非常漂亮,文人七言诗到了南北朝,大诗人庾信《拟咏怀》里头有一句就说“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

”然后隋唐就不用说了,唐代大诗人李白那名作,写秋天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杜甫并称,悲秋的主题到杜甫这达到了高潮,最有名的那一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即使到晚唐,跟杜牧同时代的白居易这些人,白居易《琵琶行》怎么说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宋代欧阳修,就有一篇《秋声赋》,很有名的,“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李清照那首著名的《声声慢》,为什么“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呀?是因为“乍暖还(xuan)寒时候”,当然也有人读“乍暖还(huan)寒时候”。

两种读法,我觉得都有它的这个可取之处,现在也无定论,是因为这个“乍暖还(xuan)寒时候”是什么时候呢?最难将息,后面说的“雁过也,正伤心”,还是秋天

自古以来,众多文人墨客描写秋天,不乏经典之作,而这篇杜牧的怀秋之作却别有一番滋味上山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伴着深秋的寒意,诗人走过蜿蜒曲折的小路,朝着山顶进发白云笼罩着的山中,村落、农家依稀可见,而这一切对风景的描写都是为后来的诗句所做的铺垫。

那么接下来,诗人杜牧会如何书写这秋之经典呢?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山行》你看我们从《诗经》说起,《诗经》、《楚辞》,历数华夏文明每一个朝代,悲秋皆有名作所以谈到秋天,一上来,都是意境和悲秋主题相关的。

所以即使杜牧的《山行》别具一格,但上来的这个“远上寒山石径斜”,细细揣摩,还是和中国诗人写秋景的风格是一致的当然后来就渐渐不同了,也唯有唐代别出奇调,在悲秋诗里头,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名作,除了杜牧,还有一个我们等会会说。

我们现在且看第二句,叫“白云生处有人家”你看,在远上寒山的石径中慢慢而行,突然看到远山深处,所以有人会说“白云深处有人家”,那么到底是“生处”还是“深处”呢?其实两说都对,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到底哪一种更好呢?有人说“白云生处”更好,为什么呢?你要真的是,比如说去西部的深山里头,你会发现那个山里面烟雾缭绕,本来没有云的,突然间就在山坳里头生出一片云来,它不是天上的云掉下来,而是山坳里面生出一片云来,这种意境是非常美的。

我以前不太相信,后来名山大川去游历,经常发现山坳里头突然有一片云从山坳里头飘出来,就是白云生出来“白云生处”,很生动,但是也有人说,后面接的是“有人家”,所以这个白云有可能是这个山中人家的炊烟升起,“又见炊烟升起”和山间的云雾缭绕在一起,“白云生处”的意境。

但是“白云深处”也不错,“深处”更显幽渺之意,“白云生处”是山生了云,而“白云深处”是云罩着山,都别有意境“白云深处有人家”,为什么要有人家呢?我们在第一句里头看到杜牧他是在赶路,“远上寒山石径斜”,后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是“枫林晚”,说明天色已晚。

又在赶路、又在深山,又是深秋、又是天色已晚,旅途劳顿,这时候“有人家”,看到白云生处的人家,这一下子给旅途中的人带来一种莫名的温暖和希望这样的感觉在秋天,在秋天的寒山里、在石径上,给旅途中的人带来一种莫大的希望。

但是奇怪的是,按道理,如果旅途劳顿,天色将晚,又看到山中人家,就该积极地赶去投宿,或者是说有友人在那儿,积极地去拜访友人,为什么杜牧却突然停了下来了呢?所以三四句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个问题杜牧自己已经解答了,停车下来是因为此时山中枫林一片奇异景象。

什么景象?因为是夕阳西下,太阳照着枫林,枫树林本来就是火红色,这个时候在阳光下,那个枫叶的红配着夕阳的红,是一片惊艳的红啊!“红于二月花”其实就是胜于二月花虽然已是晚秋的霜叶,却远远的鲜艳、激荡,甚至是激烈,超过春天初春时节的二月花。

读到这两句,我就很感慨对于一个旅途中的人来说,天色将晚,深秋之际,最重要的是可能是来到一户人家,讨两口热水,吃一顿饱饭,聊几句家常,但是杜牧却在最不应该停下来的时候停了下来所以 “坐爱”,“坐”是因为的意思,之所以停车,就是因为这片火红的景象让杜牧忘记了腹中的饥饿、旅途的劳顿,甚至忘记了这是一个令人容易悲秋的深秋季节。

为什么杜牧会写这样的诗呢?为什么杜牧能一反历代诗人悲秋的诗调,从本来萧索的秋景里突然翻出“红于二月花”,胜过春景的绚烂呢?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秋色多为悲情,然而在诗人杜牧的心里,秋色背后却蕴含着别样的欣然和唯美即使秋意清冷、路途曲折,但他却能够为那红于二月春花的秋之叶而驻足观赏在他的眼中,这片火红的景象似乎已经让饥肠辘辘、舟车劳顿的旅途变得如此美好。

此情此景,让诗人流连忘返,那么,是什么样的情怀让杜牧能够写出如此绚烂的诗句呢?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山行》杜牧和李商隐是同处晚唐,并称“小李杜”,前面有李白杜甫,那是“大李杜”,他们所以变成小李杜。

但李商隐因为命运、际遇以及时代的原因,他的诗风整体上来讲是非常婉约、非常沉郁的,这一点也像“大李杜”,不过“李杜”调了过来而已杜甫就是沉郁顿挫,李白就是豪放,而“小李杜”中,这个李商隐就相比较于杜牧沉郁得多,而杜牧呢,反过来就比较豪放。

杜牧为什么有这种彻头彻尾的豪放气?我想来想去,觉得和他生活经历、性格以及爱好都非常有关系杜牧的祖先杜预是三国时期名将,后来西晋统一天下,杜预就是灭吴的主将之一杜预兵法超绝,在三国末期号称“杜武库”,一肚子兵法韬略。

所以杜牧自幼以先祖为荣,身负不世之材,尤好谈兵,喜欢谈兵法,还曾经专门诠释过《孙子兵法》所以杜牧年少时节就身怀大志向,可惜碰到一个他没有办法施展才能的晚唐,甚至还和李商隐一样,后来多少受到“牛李党争”的影响,所以满腔热血无处挥洒,满腔抱负无处施展。

所以杜牧在扬州的时候,写“楚腰纤细掌中轻”,写“赢得青楼薄幸名”虽然我们客观地说,他多少是有些喜欢风花雪月和女色,但是骨子里头还是排遣抑郁但是他的抑郁和李商隐的抑郁不一样,真正到了诗词里,他又能在抑郁中翻乎其上,超越其上,不简单地沉溺于抑郁悲伤的情绪。

所以他写秋天,入笔处亦是寻常秋景,“远上寒山石径斜”我刚才已经分析了,这里面其实和古人写秋景的方法是一致的,按照其他的诗人的思路,我们刚才列举了唐宋元明清写悲秋的那么多诗人的思路写下去,也有可能是一篇悲秋的名作。

可是杜牧不一样,在饥肠辘辘中,在劳顿的旅途中,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景色里头,却突然精神超越了物质的需求而且精神也超越了一般悲秋的抑郁境界,停下车来,看着枫林的晚景,心中的霜叶,眼中的霜叶固然红于二月花,杜牧此时心中的霜叶也是远远地红于二月花的。

事实上,眼中的霜叶之所以能红于二月花,那是源于诗人心中的霜叶,心中的美景超越了二月花除了杜牧的这首《山行》,唐人还有一首秋词,那就是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一首比之杜牧的《山行》更是走向一个激昂、高昂的极端刘禹锡所受的灾难,尤其是在仕途上恐怕比杜牧还要多得多,但是刘禹锡就像关汉卿说的那样,他是愈挫愈勇所以他说“自古逢秋悲寂寥”,这句话也告诉我们,悲秋是历来文人写秋的一个主题,但他偏偏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如何胜法呢?“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超然绝伦,比之杜牧的这首《山行》也不遑多让,在中国历代文人写秋的诗词里头,这两首最为独特,也是所有秋词的名作里头,翻出悲秋之意,别有意境的两首名作所以从刘禹锡、从杜牧的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唐人气象。

什么叫做唐人气象?博大、宽容、包容、超越,唐人气象不同寻常曹全碑集字——杜牧《山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