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童话

乌纱掷去不为官(乌纱掷去不为官的全诗)这都可以?

作者:黛珂1清代的诗人词人不少,前有顾贞观、纳兰性德、朱彝尊、陈维崧组成的词中“四大家”,后又有纪晓岚、袁枚、曹雪芹、龚自珍等一批杰出的诗人。扬

乌纱掷去不为官(乌纱掷去不为官的全诗)这都可以?

 

作者:黛珂1清代的诗人词人不少,前有顾贞观、纳兰性德、朱彝尊、陈维崧组成的词中“四大家”,后又有纪晓岚、袁枚、曹雪芹、龚自珍等一批杰出的诗人就说思想家,也有顾炎武、王夫之这样的代表,可谓是人才济济而在整个大团体中,还有一伙“异类”。

他们出身贫寒,举止怪癖,所言所行皆与时世相背虽然不为社会所取,但在书画上的造诣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于是,时人给他们安了一个特殊的称谓:扬州八怪怪,《说文解字》称:“怪者,异也”扬州八怪,顾名思义自然是八个人(其实也可能是选取了八个代表),他们分别是: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板桥、高翔和汪士慎。

这“八怪”之中的代表,自然应属郑板桥了清代“竹枝”诗人董伟业在《扬州竹枝词》中写道:梦醒扬州一酒瓢,月明何处玉人箫竹枝词好凭谁赏?绝世风流郑板桥他是板桥的忠粉,说其风流倒也不为过而板桥的同门师弟顾于观却说:“百年若个是知音?日观峰高渤海深。

到处逢人推贱子,一生惭愧板桥心”听过这两则至高的评价,你也许不禁想问,郑板桥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呢?其实,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还得从一些生活小事来看。

2康熙三十二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郑板桥出生于扬州兴化刚出生时,母亲给他取了个不怎么雅观的乳名:麻丫头不知是郑夫人是偏爱女孩儿还是怎的,反正用“丫头”来给男孩命名,这种行为在农村也较为少见长大后,扬州著名诗人阮元说:“你这个名字实在是太俗气了,我都不忍心听。

”但板桥的看法却恰恰相反他不仅喜欢这个乳名,还特地刻了一枚印章,书曰:麻丫头针线创作的明明是书画作品,却自嘲为针线,不过倒也有趣从这时起,郑板桥那与众不同的性格,就已经显露端倪了十岁时,父亲郑立庵给儿子取名燮。

于是,郑燮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名开始正式为人所知不过,真正让他流传千古的,还是板桥的号“板桥”二字来自于刘禹锡的《杨柳枝》: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来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这首诗似乎与板桥后来的人生颇为相衬。

恰好,郑燮的老家兴化城外也有一座木桥,城内的河水绕过城墙向南流去站在古朴的木桥上,望着不远处的几间茅屋、几杆翠竹于是,这个号板桥的怪才,从这里踏上了艺术的行程

郑板桥 《墨竹》3一个晴朗的午后,窗外的翠竹在微风的轻抚下,将身影左倾右斜地投射在窗户纸上就是这么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自然现象,却深深地吸引了板桥他拿起笔来不由自主地开始临摹,直到日落西山,竹影消失从此,他就和“不可一日无此君”的王徽之一样,深深地迷恋上了竹子。

从王徽之“不可一日无竹”到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再到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当然,这当中最有影响的,还属东坡的表哥文与可东坡对这位表哥十分敬重不仅在于他的人品学识,还在于他高超的画技文与可最擅画竹,“。

成竹在胸”的典故便来源于他动笔之前,心中有物,这也是后世学习者的一大法则不过,郑板桥却说:“成竹在胸,不若胸中无竹”无招胜有招,这当然算是思想领域的一大突破不过,此成就建立在技艺已臻化境的基础上,并非人人可以做到。

郑板桥说这话时,已经四十来岁,想来那时的功力已相当高深除了画竹,还爱画兰;除了绘画,还通过各种方法练习书法一开始也是博采众长,先从柳公权等人开始,接着又学习董其昌书法,后来又回到陈子昂待把隶、楷、行、草各种字体完全掌握后,便根据不同的绘画进行搭配。

所谓“搭配”,就是在画竹和画兰中,将竹子的挺拔和兰花的柔和融汇到字体中时日一久,竟创造了板桥独有的“六分半书”,于书法上又成一绝。

郑板桥《竹石图》4雍正十年(1732),在南京秦淮河畔的贡院中,郑板桥参加了乡试考试不久,成绩公布,中了举人中举虽不是什么大事,但却激励了他对进士考试的追求数年之后,到了乾隆元年(1736),郑板桥终于进士出身,名列第二甲八十八名。

这时,他又给自己刻了一枚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这与“麻丫头针线”相比,仿佛都是自嘲就连孟郊这样出身贫寒的大学士,也禁不住感慨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何况郑板桥这个足足历经三届朝堂才实现梦想的怪人呢。

中了进士之后,郑板桥因为没有背景和不擅交际,一时并没有被授予官职于是回到兴化老家继续作画然而他不知道,此时的他,已经在扬州名气大增,成了名副其实的“八怪”之首乾隆六年(1741),四十九岁的郑板桥终于等到了做官的机会。

在慎郡王允禧的推荐下,任命为一个小小的范县知县这当然是朋友的力量郑板桥与允禧相识多年,曾多次得他帮助,而允禧,则是乾隆的叔叔板桥在范县任上四年乾隆十一年(1746),调署潍县,这一去就是七年刚到潍县便碰上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疫灾、旱灾、涝灾,连续爆发,导致颗粒无收,哀鸿遍野他在长诗《逃荒行》中记道: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长路迂以远,关山杂豺虎天荒虎不饥,肝人伺岩阻……真的是惨不忍睹面对此情此景,素来主张“当官要为民做主”的郑板桥立即开展了救援行动。

第一,捐钱第二,立即开仓赈粮第三,控制市场,倡导富救贫、共患难第一和第三项自然没什么可说的,至于第二项措施,郑板桥在未及申报的情况下便自作主张,已然违反了朝廷律法后来,灾害终于度过,郑板桥却因此被贬官他在给同科进士包括的一副竹画中题道:。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便是郑板桥为官十多年生涯的的真实写照,一字一句彰显着为民请命的英雄情怀。

郑板桥《衙斋听竹图》5像郑板桥这样的刚直而古怪的人却也不乏深挚的感情他的第一个恋爱对象是继母郝氏娘家姐姐的女儿,也就是郑板桥的远方表妹这个女孩儿名叫王一姐和板桥最开始的“麻丫头”颇为类似,想来她那时的年纪还比较小。

因为生母去世早,继母又对他视如己出、无微不至,板桥和继母的感情十分亲密,常常跟着她一起去娘家一来二回,便与一姐相识,两人萌发了青春期那最纯真的情感后来,郑板桥在《酷相思·本意》中写道:叹人间咫尺千山路,不见也相思苦,便见也相思苦……

这一段青春萌动中确实有一种不可捉摸的因素在阻挡,致使他们最终分离多年后,当郑板桥与一姐再次相逢,他又写下一首《贺新郎》其中有这么两句:回首当年娇小态,但片言微忤容颜赤,只此意,最难得!或许,真正让他放不下的并非青春懵懂的情爱,而是当年那段纯真无瑕、两小无猜的美好时光。

终其一生,藏在心底最美的画面,便是青春女伴那稚嫩的脸庞了二十三岁时,郑板桥与徐氏成婚婚后,两人过着“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索楷书”的和睦日子随后便一心扑在字画和科举上待到雍正十三年(1735)上京赶考,路上结识了一位年轻貌美佳丽——饶五娘。

关于饶五娘的长相如何,史书并无详细记载郑板桥说她喜欢穿红裙子,擅作画初见时,他便写下一首《西江月》:微雨晓风初歇,纱窗旭日才温绣纬香梦半朦腾,窗外鹦哥未醒蟹眼茶声静悄,虾须帘影轻明梅花老去杏花匀,夜夜胭脂怯冷。

这首词翻译过来就是四个字:一见钟情!而饶五娘也对郑板桥的才华无比倾慕两人遂在饶母的见证中定下婚约等到四十四岁板桥得中进士后,因为求官不得,便只好回家作画也就在第二年,他纳了饶五娘为妾,给自己的中年生活平添了一份幸福。

6潍县七年,郑板桥终于辞官归隐满城的百姓赶来送行,他骑在小毛驴上,喝完乡亲碗里的酒,挥笔题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回到兴化后,板桥与昔日的好友一一长叙。

当年的“扬州八怪”,如今只剩下七位且这七个人亦是命途多舛李方膺因言坐牢,汪士慎左眼失明,金农的腿患残疾……因为没了俸禄,郑板桥开始当起了职业画家他前无古人地在自家屋外立起木牌: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

扇子斗方五钱以画家的身份公开卖画,这在当时的社会中显得多么另类?不过,买画的人却不惜重金,接踵而至,令人好生羡慕乾隆二十五年(1760),好友李鱓为板桥在扬州置下一个园子,中有翠竹千杆,故名“拥绿园”夏日炎炎,板桥独坐于室中,时而望着窗外幽竹,啜一口茶,饮半瓢酒,不由写道:。

茅屋一间,新篁数千,雪白纸窗,微侵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家僮扫地,侍女焚香,往来竹阴中,清光映于画上,绝可怜爱何必十二金钗,梨园百辈,须置身于清风静响中也。

不得不说,这样的境界,是现代人一直在寻找却很难过上的郑板桥晚年重归于书画世界,这既是历后释然,也是本色使然乾隆三十年十二月,被称誉“诗、书、画”三绝的一代怪才板桥先生,病逝于扬州拥绿园他迎着一片嫩绿而来,又踏着一片青葱而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