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诗(刘禹锡的诗小学10首)硬核推荐
刘禹锡,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1,《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千古名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创作背景:《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2,《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千古名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创作背景: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3,《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千古名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4,《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千古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创作背景: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其中第二首即《乌衣巷》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
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此诗为刘禹锡著名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千古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
“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6,《金陵五题·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千古名句: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创作背景:刘禹锡写作这首诗时,大唐帝国已日趋衰败。
朝廷里面,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7,《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千古名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创作背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
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作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二首》8,《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千古名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创作背景: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段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作于被贬期间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有感而作这首诗借景抒情,主要表达的其实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随处存在,风吹树动,萧萧木叶,那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9,《和乐天春词》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千古名句: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创作背景:这首诗的标题写得很清楚,它是和白居易《春词》一诗的白居易的《春词》:“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白居易诗先描绘一个斜倚栏杆、背向鹦鹉、眉目含愁的青年女子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头”的问句,轻轻一拨,引而不发,意味深长而刘禹锡的和诗,也写闺中女子之愁,然而却写得更为婉曲新颖,别出蹊径。
10,《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千古名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创作背景: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秦岭一带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
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高志忠的《刘禹锡诗编年校注》认为,此诗与《浑侍中宅牡丹》作于同时;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疑此诗为永贞革新时所作。
11,《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千古名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创作背景:据《旧唐书·刘禹锡传》,永贞元年(805年),即贞元二十一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贬离长安作连州刺史,半途又贬为朗州司马。
到了元和十年(815年),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时被贬的柳宗元等人,于是他从朗州被召回京这首诗,就是他从朗州回到长安时所写的,由于刺痛了当权者,同年又贬往连州作者在《重至衡阳伤柳仪曹》诗前小序中追述这次被贬途中和柳宗元作别事,说是在“元和乙未”年,也就是元和十年。
12,《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千古名句: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创作背景:蜀先主就是蜀汉昭烈帝刘备蜀先主庙在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奉节县东)白帝山上,刘禹锡曾于公元821—824年间任夔州刺史,此诗当作于此时。
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写盛德,后四句写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诗人咏史怀古,其着眼点当然还在于当世唐王朝有过开元盛世,但到了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已经日薄西山,国势日益衰颓然而执政者仍然那样昏庸荒唐,甚至一再打击迫害像刘禹锡那样的革新者。
这使人感慨万千全诗措词精警凝炼,沉着超迈,并以形象的感染力,垂戒无穷这也许就是它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息的原因13,《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千古名句: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创作背景:这组诗一共九首,写于公元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
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14,《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千古名句: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创作背景:《再游玄都观》作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此诗可以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十四年前,刘禹锡因赋玄都观诗开罪于权相武元衡,被远窜岭南十四年后,刘禹锡“复为主客郎中”,再次回到了长安。
这时,武元衡已死了十四年了刘禹锡重提旧事,再咏玄都,对武元衡等显然是一种嘲笑和鞭挞15,《金陵怀古》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千古名句: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唐敬宗宝历三年(827年)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从诗中的写景看来,这首诗可能写于次年初春,大概与《金陵五题》写于同时16,《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千古名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创作背景:这是吊古抚今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诗的前四句,写西晋东下灭吴的历史事实,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
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17,《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千古名句: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创作背景: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谪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桃源县就位于这里在这里他不免悲凉之感,所以写了许多诗词以排遣愁绪著名的《竹枝词》《浪淘沙》都写于这一时期。
关于桃源他还写有五言诗《游桃源一百韵》七言诗《桃源行》等更巧的还有一首《八月十五日夜玩月》是五律,是不是写于桃源就不可知了从《游桃源一百韵》中“彩云迎蹑履,遂登最高顶”等诗句看,和这首诗“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是同一回事。
18,《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千古名句: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创作背景:这首词是作者贬官朗州期间(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所作,通过咏湘妃的哀怨而抒发了自己被贬的内心的凄苦。
全词虽为祭祀潇湘神而作,但却借古代神话湘妃的故事,抒发自己政治受挫和无辜被贬谪的怨愤作者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个真实与虚幻结合的艺术境界,将远古的传说、战国时代逐臣的哀怨和自己被贬湘地的情思交织起来,融化为一体,赋予这首小词以深邃的政治内涵,显示出真与幻的交织和结合,以环境烘托其哀怨之情,虽似随口吟成,而意境幽远,语言流丽,留给读者无穷回味和遐想的余地。
19,《竹枝词九首·其九》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shē]千古名句: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创作背景:全诗短短四句,每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图,孤立起来看,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合起来看,恰好构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
由满山的桃李花引出山村人家,又由山村人家引出劳动男女戮力春耕的情景,全诗至此戛然而止,而把妇女们负水对歌、烧畲时火光烛天以及秋后满山金黄等情景统统留给读者去想象,画面的转接与安排极有理致诗中没有直接发出赞美,但那种与劳动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轻快的节奏,那种着力描绘创造力之美的艺术构思,都隐隐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赞叹。
刘禹锡贬谪巴山楚水之时,接近了人民,南国的风土人情,激荡了他的诗情,丰富和提高了他的艺术情趣,使他在美的探索中扩大了视野,在审美鉴赏力和表现力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20,《忆江南·春去也》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千古名句: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创作背景:此词约为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作于洛阳其调名下有作者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当时白居易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刘禹锡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二人均在洛阳,时相唱和,白居易词共三首,刘禹锡的和词共两首21,《浪淘沙》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人忽忆潇湘渚,回暗迎神三两声千古名句:。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暗迎神三两声创作背景:《浪淘沙》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来刘禹锡、白居易等改创为诗题、词牌此组诗当为作者后期之作,且非一时一地与《竹枝词》相比,此组诗中民歌情味减少,文人气息增多这是组诗中第九首,写世事流变之理。
22,《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千古名句: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创作背景:此诗似写于宝历年间,诗人离和州游健康之时,当时诗人已经年过半百,经历过两次贬谪,历尽宦海浮沉,写下金陵五题组诗,《台城》就是其中一首。
在大唐帝国如日落西斜时,统治集团内部党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折腾着这个经历过致命打击而元气大伤的王朝所以,诗人在这多事之秋写下了这首诗,以六朝的灭亡,繁华景象的转瞬即逝,抒发回顾历史的感伤情怀,并且表达了诗人在国势衰微之际对于高层统治者的讽谏之意。
23,《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千古名句: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创作背景: 刘禹锡晚年与白居易唱和酬答,白居易有《杨柳枝》组诗八首,其第一首云:“《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刘禹锡的《杨柳枝》组诗九首,就是与白居易唱和之作,因此首篇“塞北梅花”一章,在构思、造语上都非常接近比较起来,刘的“请君莫奏”二句比白的“古歌旧曲”二句,语言更为精警动人,因而赢得更多读者的喜爱。
这两句诗,不仅概括了诗人的创作精神,而且那些致力于推陈出新的人们,也都可以借用它们来抒发自己的胸怀,因此可说含蕴丰富,饶有启发意义24,《始闻秋风》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liú]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miǎn]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千古名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公元836—842年之间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刘禹锡作《秋声赋》这篇赋的末尾说:“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耩而有情。
聆朔风而心动,盼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奋发不已的乐观精神,与《秋声赋》颇为一致,可见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不会与《秋声赋》的写作年代太远公元836年秋天,作者刘禹锡患了足疾,此后一直疾病缠身。
这首诗中有“为君扶病上高台”之句,明写诗人有病,与这个时期诗人的健康状况颇符,说明这首诗断不会作于公元836年之前25,《望夫山》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千古名句: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创作背景:这种反复咏叹突出主题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思归之情,含蓄地表达了他坚贞不渝的志行,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作峰头望故乡”,与此诗有相同的寄意但柳诗“望故乡”用意显而诗境刻意造奇;此诗不直接写“ 望故乡”之意,却通过写诗人“望夫”,巧妙地传达出来,用意深而具有单纯明快之美。
陈师道因而称赞它“语虽拙而意工”这是此诗写作上又一特点
欢迎转发,收藏,关注!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海阔凭鱼跃(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全诗)全程干货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全诗赏析! 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三十引《古今诗话》谓:唐代大历年间,禅僧元览…
-
海阔凭鱼跃(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全诗)学会了吗
天天学习9月10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应约同美国总统拜登通电话,就中美关系和双方关心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广泛的战略性沟通和…
- 视死忽如归(视死忽如归上一句是什么作者是谁)越早知道越好
- 视死忽如归(视死忽如归上一句是什么作者是谁)原创
- 潭影空人心(潭影空人心的上一句是什么)新鲜出炉
- 潭影空人心(潭影空人心的上一句是什么)燃爆了
- 二者不可得兼(二者不可得兼什么意思)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