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童话

目送归鸿(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什么意思)干货满满

大自然中,有无穷的乐趣吸引着嵇康。“目送归鸿”,是他与天地万物的相融,“手挥五弦”,则是他在表达对大自然的

目送归鸿(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什么意思)干货满满

 

大自然中,有无穷的乐趣吸引着嵇康“目送归鸿”,是他与天地万物的相融,“手挥五弦”,则是他在表达对大自然的感应         对于嵇康来说,鲁迅是千古知音在众多中国古代作家中,鲁迅最重视、最喜爱嵇康他先后在十多年时间里,遍搜《嵇康集》各种版本,亲手抄录校订,最终形成自己的校本。

1938年,《鲁迅全集》收录了这个《嵇康集》校本;1956年,鲁迅逝世20周年之时,他手抄手订的《嵇康集》影印出版一页页,一行行,字迹娟秀、疏朗、遒劲,一笔不苟那种严肃和精致,令见者无言感动鲁迅校点《嵇康集》始于。

1913年10月1日此后,《鲁迅日记》多次提到抄录和校对《嵇康集》的工作当时鲁迅在教育部工作,不仅案牍劳形,还有开会讲演等事务,他只能利用晚上和休息日抄录这个工作因此持续了整整三个月,直到1913年12

月30日,《鲁迅日记》才记下了这样一句话:“夜写嵇康集毕,计十卷,约四万字。”

《嵇康集》是嵇康诗文合集,收录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难自然好学论》、《家诫》及《太师箴》等,涉及文学、音乐、哲学等多方面内容,是魏晋时期代表性的著作隔着1600多年时光,《嵇康集》有很多版本流传,明代前的多是手抄本,嘉靖年间以后,翻刻本甚多。

因年代久远,各种版本差异甚大,鲁迅最早校点的是吴宽丛书堂藏抄校本,后来他找到不同版本,于1921年、1922年、1924年先后三度校勘从《鲁迅日记》看,直到逝世前不久,鲁迅还把心爱的《嵇康集》校本给朋友们看。

“鲁迅之追踪魏晋,始于章太炎的引导和影响,而归于‘非汤武而薄周孔’、‘师心以遣论,使气以命诗’的嵇康和阮籍其中,既有时势、环境的激发,更有古今心灵的相通、相合的激动”学者吴俊说,“正是在嵇康的诗文中,鲁迅才顿有知音、知己和大获吾心之感动。

”可以说,十多年校勘《嵇康集》所激发和形成的精神氛围,影响了鲁迅一生在嵇康的身上,鲁迅看到了自由、独立的人格力量,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最欠缺的,也是现代知识阶层最需要培育的打死都不去当官“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

钟要(邀)于时贤俊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煅,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旁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这是《世说新语》一段著名故事钟士季,即钟会,后来与邓艾一起灭掉蜀国的那位钟会是曹魏大臣、著名书法家钟繇的小儿子,从小聪慧过人,且年少得志,19岁当官,三年后升为尚书郎,因成为司马师、司马昭的亲信,钟会升迁极快,位高权重,。

29岁即受封为关内侯这位权贵为嵇康声望才情倾倒,主动前往结交,并且邀请了一干名流随行他们来到时,嵇康正在大柳树下锻铁,向秀为他拉着风箱        没有惊慌失措,没有受宠若惊,甚至也没有假意的寒暄,“康扬槌不辍,旁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

在削尖脑袋钻营仕途利禄的人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一幕但在嵇康看来,这再正常不过:带着大队人马前来,怎么可能有平等、正常的心灵交流?如果喜欢这样的“车马喧”,为迎来拜往失去内心的宁静,嵇康可能就不再是嵇康如果想当官,嵇康倒有的是机会。

司马昭曾拉他当官,他逃离山阳数年才得以避开;老朋友山涛举荐他当官,他写下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说明自己拒绝当官的理由,其中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一不堪也”这是说自己喜欢睡到自然醒,而一旦当官,看门的小吏每天都会大呼小叫地喊我起床,这是我第一不堪忍受的。

“抱琴行吟,弋钩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我喜欢抱着心爱的古琴,心情好的时候就唱一曲,又喜欢在旷野上打猎、钓鱼,一旦当官,吏卒前呼后拥,每天正襟危坐,这也是我受不了的“不喜俗人,而当与之共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

”我不喜欢俗人,当了官不能不与这样的人虚与委蛇有时候宾客满座,各种虚言假语甚嚣尘上,为了私欲私利,各种伎俩手段都使出来,丑态毕露,尽在眼前这更是我不能忍受的除了不能忍受的,还有“必不可”的,就是自己不适合的。

其一,常常“非汤、武而薄周、孔”,过激的言论还不止这些,怎么能被官场所容?其二,“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而发”,我这个人性格刚直,嫉恶如仇,不会绕弯儿,遇到看不惯的事儿就要发作,这怎么能在官场混?

“冲静得自然,荣华安足为”在嵇康看来,荣华富贵不值得追求,人活着,可贵的是自在适意,活出自我国学大师汤用彤先生称嵇康为玄学激烈派,认为他“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追求,在中国知识分子内心树立了新的坐标,这不是屈原忠君而投江,不是李斯东门之叹,而是将玄学本体论演变成一种自适的人生哲学。

在充满物欲的时代,或许我们需要关注一下嵇康的直率任性、自在适意,需要一种忠实内心,不为物欲役使的自由精神逍遥山水成就非凡常言说“字如其人”,这话在嵇康身上得到印证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评论道:“叔夜(嵇康字叔夜)善书,妙于草制,观其体势,得之自然,意不在乎笔墨。

若高逸之士,虽在布衣,有傲然之色”

率真的性情,自适的生活,使嵇康的书法有独特的风貌,张怀瓘对他的作品极为看重他有一幅嵇康的草书《绝交书》,十分喜爱、“宝惜”,曾有人拿两幅王羲之的作品想和他换,都被他拒绝了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说嵇康有《狮子搏象图》、《巢由图》传世,并将嵇康与顾恺之、戴逵等同列为名书画家。

可惜嵇康的书画作品都没能传流至今嵇康通晓音律,尤其喜爱弹琴对于他来说,弹琴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纵情山水之时,总会鼓琴助兴太行山南清山秀水,常给他带来灵感,让他的心曲化为琴曲,创作了诸多琴曲,著名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

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科举取士的条件之一

潜心音律的结果,使嵇康对音乐自身的规律性产生探索的兴趣,他的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都富有原创思想,后者更被冯友兰先生视为“中国美学史上讲音乐的第一篇文章”“淡流水,沦胥而逝泛泛柏舟,载浮载滞。

微啸清风,鼓楫容裔放棹投竿,优游卒岁”远离官场的人生选择,让嵇康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悠然自得,充满生机的原野、山泽,给他的书法、音乐创作带来无尽灵感,也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源泉在嵇康的诗文中, 处处散发着与自然相融的情趣。

“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等,皆是意与境会,内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是以心灵去感悟天、人之间谐和的律动顾恺之曾以这两句诗论画道:“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手挥五弦”重外形描绘,“目送归鸿”则是内蕴阐发,由形到神,是中国审美发展的一个重大转变先秦时,厚重的青铜器表现出古朴凝重的美;两汉时,优美的帛画呈现铺张凌厉的美。

它们都更重外在形式的华美和宏大嵇康“目送归鸿”的洒脱从容、简淡玄远,构成魏晋特有的审美境界,成为中国审美观由重“形”向重“意”转变的标志含蓄而深厚意蕴,由此渐成中国古典美学的追求后来唐代禅宗的空灵,明代心学的随性,也都自此演化发展。

  ▼ 友情支持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