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童话

一代倾城逐浪花(一代倾城逐浪花什么意思)一篇读懂

《红楼梦》第64回,黛玉因“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今日

一代倾城逐浪花(一代倾城逐浪花什么意思)一篇读懂

 

《红楼梦》第64回,黛玉因“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今日饭后无事,因欲择出数人,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最后一共写了五首,其中第一首是咏西施的,全诗如下: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西施是越国的美女,因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为使吴王“惑乱沉湎”而“献于吴”可见她是勾践卧薪尝胆、复兴越国的牺牲品西施的结局,一说沉江而死,一说随范蠡遨游江海这首诗的第一句,则多认为是写西施沉江而死,刘耕路《红楼梦诗词解析》、陈文新《红楼梦诗词曲鉴赏》、何士明《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王士超《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王旭初《红楼韵文说》、闻荃堂《红楼梦诗词今译》和梁归智《红楼梦诗词韵语新赏》无不如此,。

《红楼梦大辞典》也说她“一旦身殒江中,不过徒然令人怀念而已”[①],蔡义江则说“一代绝色的美女终于如浪花般消失了,……诗中只是泛说逝去”[②],没有在两个传说中作出选择,但同样认为是写西施的最终结局笔者认为这个看法有待商榷。

古人用“逐浪花”,多用引申义,为了讨论的方便,且就笔者所知罗列如下:1、隐见看山色,浮沈逐浪花2、飘落随风絮,优游逐浪花3、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4、似伊才貌实堪夸,踪迹无常逐浪花这几个例子中,有几个词的意思,在今天有了变化,容易导致误解,需要费点笔墨,逐条解析一下。

第一例:“隐见看山色,浮沈逐浪花”见清人陈田《明诗纪事》,全诗为:“舟一江流急,望中日已斜入云惟鸟道,傍水少人家隐见看山色,浮沈逐浪花片帆吴地近,到岸即天涯”[③]隐见,即隐现;浮沈,即浮沉;逐浪花,用本义。

结合全诗看这两句,颇有超然物外的意味第二例:“飘落随风絮,优游逐浪花”见清人黄之隽《生日对菊述怀》,该诗“凡生平官位及所更历事,俱藉一‘花’字传出”[④]诗文长,不备录简言之,黄之隽在五十三岁中举,诗中“陶宅毵毵柳,申江瑟瑟花。

嗜违羊矢枣,踏欠马蹄花飘落随风絮,优游逐浪花乾坤乡外客,山水道旁花”数句,是写中举前的清贫无奈优游,在这里不是指悠闲自得,而是指委从、顺其变化的意思,《淮南子·原道训》:“沕穆无穷,变无形像,优游委纵,如响之与景。

”《淮南子·本经训》:“古之人同气于天地,与一世而优游”高诱注:“优游,犹委从也”足资佐证,可见“逐浪花”亦用本义不过,与第一例比,这一例少了闲情逸致,却多了人生的无奈第三例:“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见苏东坡《和子由中秋见月》曲折,指曲调的高低,亦指曲谱;低昂,指音节的高低;赴节,指应和着节拍;歌板,是唱歌时用以打拍子的乐器据苏东坡自注“是夜贾客舟中放水灯”,可能还有“梵呗钟鼓”一类的佛教音乐,这两句是说:曲谱并非存心跟随浪花起伏不平,音节的高低是因为要应和着节拍——还是用“逐浪花”的本义。

第四例:“似伊才貌实堪夸,踪迹无常逐浪花”见明无名氏《赠书记》第19出《认男作女》回末诗其第18出《认女作子》回末诗则说:“怜伊漂泊逐孤蓬,抚育朝昏伴老翁”这两出戏里,生、旦角皆身世飘零,“逐浪花”与“逐孤蓬”对举,都是形容漂泊无根的。

李频《长安书怀投邢员外》:“霜天摇落日,莫使逐孤蓬”武元衡《送温况游蜀》:“游人西去客三巴,身逐孤蓬不定家”[⑤]皆可佐证以上四例,前三例用“逐浪花”的本义,第四例直接引申为身世飘零,都挨不着“沉江而死”的意思。

基于对“西施吟”的整体把握,“一代倾城逐浪花”应该是用引申义,就是写西施的背井离乡的经历再看第二句:“吴宫空自忆儿家”“儿家”有三义,一是古代用来称呼女子,二是古代女子用来自称,三是古代女子自称其家林黛玉取第三义。

寒山《诗三百三首》说“何须久相弄,儿家夫婿知”,辛弃疾《江神子·和人韵》说“儿家门户几重重,记相逢,画楼东”,郁达夫《春闺》诗之二说“明知此乐人人有,总觉儿家事最奇”,梁恭辰《北东园笔录三编》说“忆儿家阿父为南浔通判时”

[⑥],皆取此义以往注家多取第二义,盖因误解“逐浪花”为“沉江而死”所致,其实,这一句是说西施来到吴宫后只能空忆若耶溪畔的老家要之,黛玉既说感慨“终身遭际”,在能解释的情况下,还是兼顾西施的生前身后比较好。

基于此,笔者认为全诗是说:虽然西施有倾国倾城的美貌,但离乡背井,身世飘零,来到吴宫后只能空忆若耶溪畔的老家;世人啊,莫笑话效颦的东施,与西施的离乡背井、孤苦早丧相比,东施可幸福多了——直到头发白了,还能在若耶溪畔悠然浣纱。

这首诗未明写西施之死,而西施之死已隐于全诗,既以东施之生比西施之死,又以东施之安定比西施之飘零,复以东施之自由比西施之拘束如果把“逐浪花”解作“沉江而死”,则西施可悲可叹处惟在一死,与东施互比之处亦惟在一死;如果把第二句解释为后人追忆西施,则“莫笑东村女”异常突兀,因为后人虽然空忆,毕竟还带有同情、惋惜等美好感情,这前两句诗就有点“有的人活着,她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她还活着”的走向了,与之对应,应该是“可笑东村女”才对——与诗意既不谐,与初衷亦有违,黛玉何所为而非如此不可呢?

最高明的用典手法,可以做到不着痕迹,照字面也解释得通,找出隐藏的典故,则可以理解得更透彻黛玉用“逐浪花”或亦如此惟中华文化浩如烟海,谁也无法通阅文献古籍,各注家在把“逐浪花”注为“沉江而死”时,或因一时疏忽而未注明出典,笔者草此小文,其实未敢自是,目的乃在于抛砖引玉,以就正于学界时贤。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 → 然后点击 ··· 设星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