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童话

悔教夫婿觅封侯的上一句是什么(悔教夫婿觅封侯的上一句是什么生肖)这样也行?

《闺怨》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的心理变化,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悔教夫婿觅封侯的上一句是什么(悔教夫婿觅封侯的上一句是什么生肖)这样也行?

 

闺   怨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词句注释】1.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2.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中“不知”作“不曾”。

3.凝妆:盛妆4.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5.陌头:路边柳:谐音“留”,寓有留恋之意,触动离别之愁 6.悔教:后悔让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白话译文】闺阁中的少妇不知愁是什么滋味;春光中浓妆艳抹,独自登上翠楼。忽然望见路边的杨柳吐青色,悔不该叫夫君为求功名征战边关。

【创作背景】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写就的开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龄在此年前后曾去过西北边睡,此诗大约作于其时。

【作品赏析】《闺怨》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的心理变化诗的首句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展露无余诗贵曲而忌直,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知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知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知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知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知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

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

“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诗写完,余情未了。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这就很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一说山西太原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之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缜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故被冠之以。

“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宋荦说:“诗至唐人,七言绝句尽善尽美……太白、龙标,绝伦逸群。龙标更有‘诗天子’之号。”

【同步练习】1.首句的“   ”三字写出了女主人公天真浪漫、富于幻想的情态2.“杨柳色”为何会引起“闺中少妇”的情感? (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3.最后一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4.有人说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你是怎样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

5.开头写少妇“不知愁”,后面却又说她“悔”,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6.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7.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8.赏析“忽”字妙处【参考答案】1.不知愁2.柳树又绿,夫婿未归,时光流逝,青春易逝3.少妇的突然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4.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女主人公由开始的“不曾愁”到“悔”的心理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忽见陌头杨柳色”。

女主人公触景生情,看到陌头杨柳色(春色),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夫媚,自身的孤独寂寞、对夫婿的思念和担忧,一时涌上心头,自然而然产生“悔”的心理活动解析:本诗用细腻而含蓄的笔触,描写闺中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耐人寻味。

说“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就必须弄清楚是从什么转到什么上来诗中有两个明显的词语,第一句中的“不曾愁”,第四句中的“悔”找准了这两个感情基调,问题就很容易解决5.先抑后扬的写法;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6.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7.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8.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一个“忽”字,突出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书法作品]

公众号服务菜单导读

① 古诗词日积月累,每个专题里收录了151首古诗词赏析和同步训练资料,5个专题,共收录600多首② 学生必背里收录了151首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的赏析和同步训练资料③ 小初高目录里收录了小学到高中教材选编古诗词目录,并对应有每首古诗词赏析和同步训练资料,好友们可以按教材查询、阅读。

④ 高中古诗词里面收录了高中教材选编古诗词赏析和同步训练资料⑤ 文言文专题里收录了初中、高中教材选编文言文解读和同步训练资料⑥ 论语&诗词鉴赏里面收录了论语目录,对应有论语所有章节朗读、译文和解读资料;诗词鉴赏里面包含古诗词鉴赏知识和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⑦ 满分作文里面收录了历届高考作文真题解析、满分作文和优秀范文。⑧ 经典微型小说里面收录了中外经典微型小说和散文名篇阅读和同步训练资料。

① 统编教材1-6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合集②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教材选编古诗词合集③ 统编教材高中古诗词赏析及同步练习全集④ 小学教材选编古诗分类整理⑤ 论语译文及解析全集⑥小学到高中教材选编古诗词和初中各册教材选编文言文汇总

⑦人教版初中上册文言文赏析与备考目录⑧人教版初中下册文言文赏析与备考目录

你若喜欢,为古典诗词悦读点个在看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